-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
下士

- 积分
- 76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
大明崇祯十年(1637年),为稳定人心,传达圣意,督军促战,让各县府坚壁清野,抵御贼寇,崇祯皇帝派佥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江南各州,史可法奉命一路经过安、庐、池、太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蕲州、广济、黄梅,江西德化、湖口等地。正在前线与强贼交战的各地长官,听闻皇帝派钦差前来巡视,如获救命稻草,纷纷向史可法奏报军情危急,民众正处水深火月中。 各地奏报如雪片飞来,让史阁部夜不能寐,愁眉蹙额,忧心忡忡,史可法知道南有豹狼环顾,北有饿虎眈视,而朝廷正处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已无兵可调,自已纵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只能尽自已绵薄之力,去前线鼓舞那些浴血奋战的军民将士。
崇祯八年(1635年)英山县衙被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率领的革左五营义军所破。高在仑率部众及军民北撤,并组织军民继续抵抗,无奈兵少将寡,斗不过贼众,只能带着县署游离各处,在县城陷落之后的一年时间里,高在仑多次派人加急奏报朝廷,希望朝廷派兵来援,赶走贼寇,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那些奏报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让高在仑倍感绝望。是一走了之,还是坚守到底,去和留在内心不断的翻涌着。走了自已无非是奏报朝廷,守城已尽职,朝廷也不会杀他,可能还会派他到别的地方重新任命。但转眼一想,作为父母官,一走了之,对得起当地的黎民百姓吗,对得起朝廷对自已的信任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自已是一县之长,一个坚定的信在心底油然而生,无论如何,自已那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和贼寇一拼到底。
当时英山县城以南的大部份地区,已被义军占领,只剩北部地区还未落入贼寇之手,高在仑带领众人在北部山区辗转游战,风餐露宿,众将士已是食不果腹,衣不摭体。一日听闻朝廷正派大员史可法巡抚江南,让正处绝望中的高在仑喜出望外,跑向远方的山顶,跪在山头向北望,声泪俱下。
已失大片江南国土的大明,在此绝望之际,尽然还派朝廷命官来巡视安抚,说明大明还有救,百姓还有希望,如是高在仑从内袍上撕下一片白布,咬破手指写得血书一封,派人加急送给还在路途中的史阁部。
十日之后,史阁部在南方某城正在督战,城上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突然有一人,冒着枪林弹雨,送来血书一封,交给史阁部,史阁部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来不急细看,收入衣内,吩咐来人稍晚处理,继续督战。是日夜,战事稍缓,史阁部在晕黄的马灯下,从内衣中掏出这封沉甸甸的血书,看完之后,顿时老泪纵横,在我大明危急存亡之际,尽然还有如此血性的男儿,这样尽心尽职,不顾生死,为国为民的好官。真是难得啊,如果早日发现,定当奏报朝廷,委以重任。史阁部顾不上疲惫,急忙挥笔一封,吩附信差加急送给高在仑,知道高在仑处境艰难,另外还备了些银两一并送去。
不多日,正在山谷歇息的高在仑,接到信差送来的史阁部加急文书,及布袋一只。高在仑喜上眉梢,迫不急待的先拆开信封,看完文书,内心激动得热泪盈眶,熬了两年了,终于——终于——盼来了希望。史阁部在文书中说:“昨日在前线,收到你的血书一封,知道你已身处逆境,非常绝望,是不是朝廷忘记了你们,是不是朝廷快撑不住了,我想肯定的告诉你,不是,并且铭记着你们为国家所付出的一切。听闻你的事迹之后,备感欣慰,在我大明王朝还有你这样的好官,证明国家还有希望,你就是我看到的希望,望再接再厉,坚守到底,我已加急文书奏报朝廷,尽量增派援兵,清扫湖广、南直隶境内贼寇,只要大兵来援,会同时解决你的危局,另外你应选择一个险要的地方,重建新城,以示抗战的决心,要让民众看到希望,至于银两,我会派人从州府调拨一些,你自已先筹集一些,务必尽快重建新城,不可拖延耽搁,不日我将前往罗田,顺道看一下你在前线的战况,望珍重”。高在仑又小心的打开布袋,发现里有纹银若干,外家秋衣一件,鞋子一双,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想不到日理万机的史阁部,如此细心,对于一个小县令,完全可以不必如此。高在仑倍感荣幸,感激涕零。
说干就干,第二日高在仑便召集众官吏乡绅商议,经过反复调查,发现离县城不远的张家寨战略位置非常好,此处易守难攻,扼守要道,另一方面,张家寨离县城较近,将来平息贼乱之后,搬往原来的县城也方便,决定好之后,便和县城流亡百姓及官兵一起,在张家寨开始修建新城。
几月之后,正当工程紧锣密鼓的进行之时,信差报得高在仑,史阁部正在巡视罗田,不日将来英山,这一重大消息让高在仑激动不已,没想到尊敬的史阁部,朝廷大员,会真的来我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县,更没忘记我这个七品芝麻官,顿感皇恩浩荡,急忙命众随从做好迎接工作。是日,风和日利,远方旌旗摭道,前有骑兵开路,后有护卫列队前行。中间一顶八人抬银顶皂色盖帏枣红色轿子,随仪仗缓缓前行。
高在仑在张家寨寨顶早早望见仪仗,便让军民民沿山道列队迎接,自已率众官吏及乡绅贤达,在山脚一处平坦区域恭候,史阁部为不让轿夫辛劳,在离山脚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早早下轿率众步行,高在仑心想,史阁部虽为高官,却如此体贴下人,不顾年迈,自行上山,真的少有,以往稍大点的官员必须直接送到县衙门口,那里会自已走路。高在仑匆忙和众人又下一段山坡前去迎接,等史阁部将近,伏地跪迎,走在最前面,一头带乌纱,身穿红袍,胸绣仙鹤补子的白须长者,看见高在仑一行,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扶起高在仑,紧紧抓住高在仑的手,语重心长的寒暄一翻,之后与高在仑一起登上寨顶,如此平易近人,如此不摆官架的朝廷命官,高在仑从没见过,对史阁部的敬服之心不自觉的从内心冉冉升起。史阁部登顶之后,抚须远眺,一览英罗风光,顿感心情舒畅,对身边随从说:“看到如此山清水秀的地方,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乡祥符县,也是这么一个秀美如画的地方,要不是战乱,这里该是多好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啊!之后史阁部随高在仑巡视了各处工事,交待高在仑务必早日建好新城,目前国家困难,已无银可拨,我此次前来,所带银两不多,尽量把银子用在实处,后期我再奏请朝廷调拨。高在仑应允。巡视完又和高在仑来到老城不远的山头,远望老县城一片废墟、断壁残垣,心情又沉重了起来,心里暗自为这个国家命运担忧,想着这些日子所到之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乱,城郭破碎、田地荒芜,一片凄惨景象!
静默许久,史阁部转头对身后的高在仑说:“近年来贼众势大,我亲临前线都无计可施,你一个小县令能坚守两年已是不易,现今贼众远离,战事稍安,你要做好安抚工作,并早日争取把新城建好,将来贼众再犯,方能保一方百姓平安”。高在仑谢恩,并向史阁部保证,将誓死保护英山新城不再陷落,如有陷落我将马革裹尸还,史阁部为之感动,一再褒奖高在仑忠义之士,守城之功。他日定当奏报朝廷对高在仑进行封赏,高在仑推辞说:“下官将牢记大人使命,不辜负皇恩,不辜负大人的一片期望,尽职尽责,保护一方百姓平安,平定反贼是我应尽的责任,不需要任何奖赏,如其给我奖赏,还不如多给我些兵将”。史阁部为眼前这个耿直的汉子感到高兴,今日的朝廷,真的太缺少这样的人啊,等将来战事稍息,一定将此人推荐上去。
史阁部走后大约三年有余,新城方才完工,高在仑一边安抚百姓,一边恢复当地农业生产,劝在外乡避乱者重归故里,使当地民众自力更生,得以自救。期间不断有小股匪众来犯,都被高在仑击败赶走。
大明朝崇祯十四年五月(1641年)流寇贺一龙、左金王等率众数万来袭,声势浩大,主簿劝高在仑先离开张家寨到别处躲避数日,等战事稍安再回,这里由我们守着,实在不行放弃新城,像前些年一样,在山区游战。但高在仑说:“皇恩在上,我不能老是逃避,作为一县之长,守土有责,老城因我而失,新城再失,自已又有何脸面见百姓,又有何脸面见史阁部”。高在仑说什么也不愿离开,一定要坚守新城。贼众围城十余天之后,在城下挖壕沟,使东面城墙塌陷,城破,贼众入城,军民奋起反抗,知县高在仑站立城头,面不改色,贼众多次杀到高在仑眼前,都被亲兵奋不顾身杀死,最后亲兵也被贼众砍杀,贼人捉得高在仑,绑于贼众头目贺一龙、左金王面前,贺一龙早闻其名,敬服他是条血性汉子,并不想杀他,耐何高在仑骂不绝口,誓死不降贼。见如此,贺一龙命人把高在仑杀死在新城南门外。
高知县死后,本县廪生程子鳌率侄儿天禧,仆丙秃继续进行巷战,杀贼数人,后被贼众杀死。其它守城将士和居民,除部份战死外,大部份被抓,贼众因此战死伤惨重,为进行报复,将捉得的4700余人全部处死。顿时血流成河,从寨顶向下流几日未干,大量鲜血流入八仙畈村,汇入西河边的一条小河,蜿蜒数公里。因为时值六月三伏天,天气炎热,腐尸血水从屠场顺流而下,沿途苍蝇蜢子蚊虫不计其数,形成了一条乌黑的苍蜢沟,直至现在,那条被鲜血染红的小溪流,仍被当地民众称之为苍蜢沟。
高在仑死后。贼众离去,本县诸生郑万合为其收敛遗骸,初见其遗骸时,虽经数日高温,面容却和生前一样不变。县里人为之惊叹,谓之神人,后将高在仑厚葬,并在山边修有墓碑,史阁部后来听闻高在仑战死,正如他生前的誓言,马革裹尸还,昂天长叹曰:“天亡大明啊!”,后来史阁部奏报朝廷封其为忠烈高公,并重新立碑以示纪念。
数千将士百姓遗骸被当地士绅收集起来,集中埋葬在寨顶,并修建了一座新城庵,以示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