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241|回复: 6

[吴风楚韵] 广济方言考(转)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2018-10-6 21:5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渠”说起
                                                

                        ----  略谈广济土著语言中古汉语古吴语成份

        汉语方言的形成,因素太过复杂。
   其主要是跟社会的分化、人口的迁徙、 民族融合、山川河流的阻隔等等原因是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迄今,有据可考的大迁徙就有:
       一:尧舜禹时期对三苗之战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述: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为三苗国。
这是最早从中原迁往南方的一次大迁徙。
  《太平寰宇记》也说:柴桑彭湖之郊,古三苗国。
  后华夏族为了向南扩张势力范围,舜禹继尧后又连续南征三苗族,至使三苗族大批再迁,一部越人相融合成百越,一部成黎和苗,一部份在原地土著人融合。可以想象旧时还没有在行政区划上有广济这地名时,在西晋时是分隶属於蕲春与浔阳。可以推测当时此地最底层最深层次土著语言是受过南迁来的古三苗族的北方话深远影响的。
   二:商周时期
百越族中吴越楚三种力量的角力,战国未期被楚灭,成为南楚之地
   三:春秋战国到秦统一
秦的对外扩张与征战,北方将士与士族的南迁。长江为难以逾越之险,在扩张与移民中,一部经由蕲春广济地段渡过长江不断融合也是情理之中事情。随之带来的北方语言对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四:汉末离乱与三国战争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起吴。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十余万皆东渡,江右遂虚,合肥以南居惟皖城。
      可以想象当时分居在长江北的广济土著人来往迁到长江南及回归长江北时,及吴越将士派遣至古头楚尾处的广济土段,诸如长江之要冲田家镇卫戍守边时,(据考证,田家镇还有国吴国名臣名将鲁肃府,江对面还有重要将领管宁墓),其吴语对其深远的影响。

    五:两晋时期永嘉之乱
   永嘉(307---312)年间,北方中国 发生“八王之乱”,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北方大批贵族、官僚、地主、及其宗族、附庸、军队、奴仆及从多汉人纷纷卷席南逃。史称“永嘉南迁”。东晋南朝为大量南迁百姓而特设立侨州郡县以安置南迁汉人,当时设立的侨州有司、豫、兖、徐、青、并等,打比方说,若一批河南人成建制集中迁到黄州各处,为了安抚为了管理便又临时设立一个前头加个南的叫南豫州机构双重管理这些难民事务。
   六:唐安史之乱
   也使北方士族与百姓为避战乱大批南迁
    七 :南宋靖康之难
   更可想象那种大规模南迁之举
    八: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等的民乱
    九:太平天国战乱
  现在客家人中还有一句著名的俗语:能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人都是有故乡情结的,可以想象不忘祖宗言是各个民族与百姓所信奉的教条。
在一九八七年我到黄冈求学时,第一个晚上睡上寝室与其它各县市同学谈天时,他们笑我话真是天外之音,听不懂。那时我想,怎么广济隶属黄州与蕲州经年,其语言与其它县市差别这么大呢?我一个鄂州籍的老师有次也在课堂上讲:黄冈几县市中独独广济话最为难懂,它不属于赣语,而是古吴语与下江江淮官话混血儿。这是不是他的一家之言呢?为什么广济后来居民中大多是从江西移民至此的,为何广济方言与必有邻近的黄梅与蕲春及江那面的九江话有根本的不同之处呢?
所以我一直认为广济土著语言也真是一个奇葩的话语。
在早些年,你若在乡村及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位七八十岁的长者,也许他大字不识几个,纯粹与文盲无别,但他日常用语的语源中,却夹着先秦两汉唐时等古汉语词汇,并且占相当大的比重。广济土著语言中真是有其古风古韵。
随着历史变迁与融合,有许特色多言大慢慢消失掉。还是有着许多古吴语与江淮官话成份沉淀在广济人的骨子里。诸如:
爷娘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汉乐府《木兰辞》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杜甫《兵车行》
  爷娘底处认坟墓,姊妹何乡寻骨肉   《剪灯余话,至正妓人行》
  我忍耐不过,且跑回家去,告诉爷娘《初刻拍案惊奇》

清。茹敦和《越言释》
越人以午为昼,午前为上昼,午后为下昼,无疑,古吴人亦然
“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今天广济大都数人都在用上昼,下昼,昼夜,昼边,昼饭
   晏 (音按)
  这词意为晚也,据查产生于先秦时代,
《礼记.内则》:孺子早寝晏起
《仪礼.士相见礼》: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曰之早晏,以餐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
《国语.吴语下》:早晏无关,必须天道
例如广济人说:哎!么这晏叫我,都迟到了。
      撇脱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四
“要之,持敬颇似费力,不如无欲撇脱”
  明陶宗仪《辍耕录.写山水诀》
“画一窠一石,当俊逸撇脱,有士人家风…….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怎么回来得这样撇脱,不曾吃亏么?
                                 卷九一:低低道,撇脱些,我要回去,这事做得不好了,怎么处?
   例广济人说:莫图撇脱/你好撇脱……….
   漉
    大意是从水中捞取。
   《尸子.明堂》 “竭泽漉鱼,则神龙不下焉”
    白居易《寄皇甫七》“邻女偷新果,家僮漉小鱼”
    例如广济人说:细伢哩,你到后背房那甏里漉两块年粑来……
            驯善
   《史记.蔡叔度世家》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
   《太平广记》卷四六三引唐张鷟《朝野佥载》:“俗谓之桐花鸟,极驯善,止於妇人钗上,客终席不飞;人爱之,无所害也。”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人语·黎人》:“熟岐稍驯善,其巢居火种者为乾脚岐,与熟黎同俗。”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他年幼的时候,可以说只是一匹驯善的羔羊。”
         东司
   司本为官署名,自唐未后变义为寺院的厕所,因唐宋时期,寺院里的厕所一般建于东布而侧。日本自唐受唐文化影响深远,自今日本国若干寺院厕所的门额上还横书汉字“东司”。这真是件有趣事。
    宋.佚名《张协状元》第一0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五中:定眼再看时,却是史大汉蹲在东司边
    广济老一辈人有文雅点的称厕所为:东司,俗点的称茅司。
   最有代表还是这第三人称古语代词:渠。查找过不少关于方言方面的你书籍,最多的提法它的读音是Kie,,而广济土语中还依了旧保存着它相近的读音:hie.
唐代刘知之《史通.外编杂说》: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
清代康熙年间江苏无锡文人浦起龙《史通通释》解释说:渠们,犹言他们,底个,犹言那民个。
渠们、底个,多么奇妙,多么神奇!
居然广济人日常语中还一直保存着这样的叫法与意境韵味。
渠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赵达传》: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后来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     唐.寒山《诗》之六三
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唐.寒山《东家一老婆》
莫怪家人畔边笑,渠心只爱黄金山垒 唐.皮日休《夜会问答十》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唐.元稹《西州孝甫兄赠十首》之二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唐.杜甫《遗兴》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唐.杜甫《送怀舍弟颖、观等》
把得欲尝先怅望,与渠同别故乡来  唐.白居易《嘉庆李》
怜渠已解咏诗章,摇膝支颐学二郎  唐.白居易 《闻龟儿吟诗》
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唐.杜牧《芭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宋 杨万里《读元白长庆二集诗》
莫问桃花今老矣,刘郎去后任渠栽  宋张元千《次韵》
移灯看影怜渠瘦,掩户留香笑我痴 陆游《十一月八下对梅独酌》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辛弃疾《贺新郎》
近从章子闻渠说,苦道商人望汝来 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真赴商州》
行歌久已饶渠辈,睡美犹庆属老夫  苏辙《上已日久病不出示儿侄二首》
流马木牛通蜀漕,葛巾羽扇破渠戎  秦观《俞公达待制挽词二首》
嘉定………自称曰我侬,他称曰渠侬——元 高德基《平江记事》
何处如今觅巢许,欲将心事与渠谋  元 汪元量《柴秋堂越上寄诗就韵》
画电诗情虽我有,名缰利锁任渠忙  元杨公远 《王用韵奉酬见寄》
一声抹断万里烟,梦入紫塞愁胡天,问渠怨恨有几千 明高启《夜饮丁二侃宅听琵琶》
去冬万里抵京室,官军马迟渠马疾  明黄淳耀《少年走马行》
我曰驰驱日,渠云稼穑时       明 倪元璐《野食》
;近尝得渠一书,所见所见迥然与旧不同,殊慰殊慰! 明王阳明《与黄宗贤》
惭愧廿年尘上老,始闻嗣法有渠侬   黄宗羲《正月晦日同泽望至草庵与克归话旧》
卿家沧桑卿命短,渠侬不关关我侬  龚自珍《已亥杂诗》
层楼向曙看渠去,却剩危梯望杳茫  清未民初郑孝胥《思小乙》
恨不得唤起山神责问渠     清。洪升《长生殿。改葬》
明才子冯梦龙编   《民歌三种 桂枝儿、山歌、夹竹桃》
这是一本收集吴越一带的乡俚民谣,几乎没有被删改与修饰,是最能代表吴语方言的。
卷二私情(又)篇:
郎弗爱子姐哩/姐爱子郎/
              单相思几时得成双/
小阿奴拼得老面皮听渠勾搭句话/
若得渠答应之时好上妆/
卷七 咒骂篇
姐道郎呀/介样事对人前说弗得/也有天知道/
我只顾夜夜烧香 咒骂渠/
卷八  竹夫人篇
横弗中渠个意
竖弗中渠个心
   清才子袁枚笔记小品《子不语》中带“渠”的句子更是不胜枚举
神顾左右曰:令渠照来  ——《钟孝廉》篇
对曰:渠年少,未可欺侮 ---------《阿龙》篇
渠诉冥司,亲来拘我,适我至墙,渠以手剥我衣 ————《大福未享》篇
     就连鲁迅也时常在期文章中也用偶尔用到
凡能对渠担保收回此项财产者,无论何人,渠愿与以援助 ——《淮风月谈.外国也有》
     正儿八百吴头楚尾处的广济,古吴语与古楚语的交汇碰撞处,而产生的真正有别于黄州,蕲春,浠水,麻城,红安,罗田,英山,黄梅方言。以上只是我粗略个人说法与想法,是真正值得有识之士深入探究的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广济方言之地。
                                            2018.9.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0

287

主题

1286

帖子

154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41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8-10-6 23:4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冈地区,只有黄梅武穴把他,它叫渠ke /kie/kai  人念ngen,yin,yun也只是武穴和黄梅这样。所以说嘛不严格的说黄梅武穴就是赣语怀岳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0

287

主题

1286

帖子

154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41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8-10-6 23:46: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冈地区,只有黄梅武穴把他,它叫渠ke /kie/kai  人念ngen,yin,yun也只是武穴和黄梅这样。所以说嘛不严格的说黄梅武穴就是赣语怀岳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