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潇潇雨 于 2018-10-9 08:37 编辑
白云深处有人家 ——新疆北疆行之图瓦民居、坎儿井、火焰山
图瓦部落似桃源 英雄笑过火焰山
千古奇观坎儿井
瓜果飘香吐鲁番 在喀纳斯,这里居住着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人,这里还是蒙古族图瓦人的居住地。有人说在喀纳斯,百步不同天,一点不假,前边还是晴天,走上一段路天上就下起细密的小雨。游客们淋着小雨打着伞,在图瓦人木屋前等候,等候观赏民族风情的节目演出。 细雨中,木屋前的步步登高花和翠菊花竞相开放,沐浴在风雨中,带有一种超然脱俗的美。脱鞋进屋,席地而坐,品尝着图瓦姑娘奉上的奶茶、奶酒。 听一位图瓦男子吹奏的一种叫做“苏尔”的乐器,听其介绍在古代这叫做“胡茄”,具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汉代蔡文姬的名曲《胡笳十八拍》,观其外形,和笛子相似,一尺多长,有三个音孔,是用当地一种粗壮的草制作而成。 在图瓦人中,能吹苏尔的人不多,吹奏苏尔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丹田之气,靠牙齿和嘴唇的振动发出声音。这种看起来简单、古朴的乐器,却能同时吹奏出高低错落的多个音符。看其全身心的投入,闭着眼睛忘情地吹奏。音律,时而低沉暗哑,时而高亢回转,音质有点像洞箫,又有点像长笛。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感受这美妙的声音,一颗心渐渐沉浸其间,仿佛听见松涛在山谷中回荡,又仿佛是湖水在秋风中呜咽,抑或是痴情的图瓦人在用心演唱,眼前浮现出喀纳斯清晨、夕阳下的美景。 在木屋外,大家还参与了由图瓦姑娘领舞、激情演绎的骑马舞,同行的朋友起身一同加入跳舞的行列,随行的人们欢呼雀跃着,其乐融融,跟城市里的广场舞大相径庭。 看着维族小伙的烤馕,就想到我所喜欢的烧饼以及女儿爱吃的披萨,如果不是刚用完餐,很有可能会买几个尝一尝的。 去往喀纳斯的路上,沿途的民居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一座座尖顶的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村中,小木屋鳞次栉比地排列在山坡上、水渠旁、公路边、雪山下,不断飘过的炊烟和不时升腾的云雾,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让这些普通的房屋宛如在仙境里。 乘车沿盘山公路螺旋而上,但见这里水源充裕,牧草丰美,绿色的大地上散布着一座又一座牧场。金色的阳光柔和地撒在山谷里,大大小小的牛群、羊群像一簇簇野花点缀其中,骑着马儿的牧民悠闲走过,一切的风景都让人感到特别轻松,所有的烦恼和重压都在风中消散。从喀纳斯下来,已是牧归时分,白桦树在夕阳的余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折射出一幅幅优美、恬静、色彩斑斓的俄罗斯油画。 驱车前往吐鲁番,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 (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来过这里,并在葡萄园里和维族人民合影留念,这里的人们一提到他,都会由衷的流露出感激之情,因为他让这里声名远播。 火焰山离坎儿井不远,在喀纳斯的寒冷已经被吐鲁番的炎热所替代了,有团友戏称:我们是在体验冰火两重天!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明代大诗人陈诚途径此地后有诗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灸人口。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更给火焰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流行最广的传说是: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仓卒之间,一脚蹬倒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来是烈火熊熊,孙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灭了大火,冷却后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 我们去时,已是初秋,但是“芭蕉扇”上的温度还是停留在47°,热浪袭人。 来到吐鲁番,少不了要去维族人家坐一坐、看一看、尝一尝。在院落的葡萄藤下品尝瓜果,欣赏古丽带来的热情奔放的舞蹈,然后再对十多种葡萄干一一鉴赏,与老板讨价还价。同行的美女们纷纷借来维族服饰,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的行程中,有一处景点是参观胡杨林。我去过内蒙古额济纳,那儿的胡杨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对新疆的胡杨林我是充满了期待。 可是,在这个名叫陶来庄园的胡杨林中,因为还没有到季节,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古藤、枯树和绿叶,大家颇觉失望。这里没有水源,因而也就少了些许灵气。 晚上,我们来到一个叫麦西来甫木卡姆葡萄庄园的地方,吃自助餐、看歌舞表演,它是吐鲁番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果盛宴接待庄园,可同时容纳3000人就餐。 这里吸引游客的有高空走钢丝和民族歌舞表演,其中,木卡姆是维族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音乐艺术形式,是维族古典音乐的代表,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我们一边品味新疆烤全羊、烤骆驼、大盘鸡、羊肉串,喝着啤酒饮料卡瓦,一边欣赏正宗的维族史诗木卡姆表演,同时,和台上的演员一起互动,颇有一种狂欢节的味道。 离开北疆,眼前的秋色渐浓,脑海中那一抹灿烂的金黄和青翠的碧绿始终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