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4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10-15 18: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初,我所在的东湖风景区管委会撤销宣传部,承蒙领导关照安排我从实职岗位退居二线。因此,我担负的工作相对清闲些,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回乡看望老爸老妈了。我从1971年9月参加工作至2001年,基本上是每年回老家探亲一两次。退二线后,我每季度可以回乡两次。2010年10月退休后,每月可以回乡两次。回家的次数多了,和老爸老妈相聚的时间也多了,于是我就开始用相机来记录老爸老妈生活。十五年一路记下来,就有了这本《童眼中的老爸老妈》画册。
说来有趣,我和《俺爹俺妈》摄影作者焦波竟有好几处相似:都是摄影人,都是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拍摄爸爸妈妈;他的老爸都是木匠,我的老爸也是木匠。更有趣的是他的老爸和我老爸都属兔(同年生),而且都是倔脾气。不同的是:他的老家在山东农村,曾在北京一家报社任摄影记者;我的老家在湖北,曾在武汉从事党务和宣传工作。
闲话打住,回到正题。我的老爸于1926年12月21日出生,我的老妈于1928年5月13日出生。
我的老爸老妈都是贫穷而又普通的农家人出身。由于家穷,父亲幼时只读过三年书,母亲连学堂也没进过。尽管如此,他们仍都是我和弟妹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和弟妹们一生的老师。
老爸老妈勤劳节俭,是我们的楷模。从小记事起,老爸老妈的作息时间是绝不能用每天八小时计算的。不论是严寒的冬日,还是酷暑的夏天,不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吹雨打的天气,总是早起晚睡,辛勤劳动,从不歇息。年过花甲后依然如此,除非躺在床上不能动,他们也不愿意闲着。老爸年过八旬,从事体力劳动已力不从心,但他仍和老妈一起在屋后种菜,还常捡废品换钱。老妈生病期间,还尽力操持理家务,直到住进医院还惦记着家里的“鸡笼关了没有”“你爸吃饭了沒有”“晒的衣服收了沒有”?
老爸老妈生养我们兄弟姊妹六个,除1958年出生的弟弟在3岁因病夭折外,我和弟妹五人能长大成人的确不易。老爸在农村是亦工亦农,农忙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农闲时就背着木工工具出外为他人打家具做房子,每天收入是1.76元,尔后将这些钱交1.46元分到生产队记工分10分,余下3角钱是木工工具折旧费,每月1号和15号的木工活收入可以不交。全家的日常生活支出就是靠这两天的收入维持。到年底,如果年成好,就有点收入,10分的工分可以折换回6角钱左右。如果收成不好,每10分只能折换回3角左右。尽管如此,我们兄弟姊妹吃穿并不比别人差。这是靠父母的精打细算和节俭才有的。在我的印象中老爸老妈的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年青到老年一直如此。
老爸老妈一辈子省吃俭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培养成人。
有一件事是让我终身难忘的。那是1971年5月初,我和同湾回乡知青童光明照了一合影,当我高兴地把照片拿回家时,老爸大发脾气,还差点动手打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弟妹还有的在读书,我照像的钱是用了全家的一周生活费,那时真是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啊。
老爸老妈常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生穷",他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参加工作以后,尽管收入不高,但我一直量入而出,从未透支过。想买一块手表时,让我颇费思量:不吃不喝也要四个月的工资才。找老爸老妈要銭,不可能。找别人借,我不敢。后来是参加班组互助会,每月将工资10元存入互助会,到年底返回120元才买了上海手表。
老爸老妈的善良,是我们的楷模。老妈一辈子与世无争。不仅与她的姐姐(我的姨妈)、弟弟(我的舅舅)相处亲密无间,也与湾里的老小友好相处。我记得有这样几件事:一是1958年出生的弟弟生病,我是亲眼见到服药后口吐白沫而亡的,老爸忍痛做棺材将他埋葬,老妈在一年多时间每当饭做好后就到处喊小弟回家吃饭。按现在的观点讲,小弟是死于医疗事故的,但老爸老妈至今都没埋怨医生。二是老爸有两次机会可以到汉口和黄冈工作,但当时的公社领导不放。老爸至今没有抱怨别人,还说是自己平时没有主动与人家往来。三是我退休后从事公益摄影,有人对老爸老妈讲人家退休后想办法赚钱,您家汉芳却贴钱为别人服务,老爸老妈回答说他那是做行善积德的事。
正因为老爸老妈一辈子与亲友为善,与他人为善,我们家也得到亲友和乡邻不少帮助。1958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一家六口人(当时是老爸老妈、我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居然平安度过难关。那是得益于在粮食局工作的姨父姨妈买些碎米、糠、麸子等接济我们全家。老妈生病住院期间,不仅亲戚家来探望,全湾的人也相继来探望。平时,邻居的堂嫂和侄儿侄媳,总是关照我的老爸老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叫父爱如山?我从老爸身上也看到了。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下课后的时间与同学斗"鸡"玩,把左腿斗骨折了,老爸背着我步行二十多公里到龙口找骨科医生为我治疗。1968年,我打"皮寒"(疟疾)高烧不退。老爸用板车将我拖至离家十公里的大埠街公社卫生所治疗。尽管家庭贫穷,老爸老妈还让我读了初中,弟弟读了高中。当弟弟在农村承包鱼塘养鱼时,老爸和老妈辞掉了东湖碧波宾馆的门卫工作,毅然回到农村为弟弟守鱼塘,还帮弟弟一家带小孩。
老爸爱学习,是我们儿孙辈学习的榜样。老爸虽然只读过三年书,但走南闯北的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和老妈宁肯自已节衣缩食也要供和我弟弟读书,他们希望我们读大学,成人后能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遗憾的是我遇上了文化革命未能如愿读大学,弟弟也读完高中就回家务农了。当他们听说侄女考上大学后比我们还高兴。老爸进入老年后,一有时间就读书看报,就是在生病住院期间也书报不离手。他这一点还影响到幼小的侄孙女,两岁的她也拿着幼儿画册像模像样地看,缠着大人教她学。
遗憾的是老爸老妈只让三个妹妹上了三年小学,这里面虽然有经济贫困的原因,但也不排除二老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什么叫相濡以沫,我从老爸老妈那里也看到了。物质贫乏的年代,老爸用做木工活赚回的钱偶尔买些白木耳之类的营养品回家,除了要我们子女吃外,就是强迫老妈吃,老妈不吃,老爸就发脾气。为此,二老还生过不少气,都是埋怨对方不吃。老爸在60岁以后曾先后生过四次大病,每次都是差一步就进了鬼门关,除了医疗条件改善的大环境外,还离不开老妈督促老爸治疗,离不开老妈的精心照顾。2015年的那一次,老妈照顾老爸也累病了,两人同时在诊所打点滴治疗。2017年底,老妈病重期间,老爸在家听说老妈在医院说胡话,以为老妈不行了,竟然老泪纵横。
什么叫包容?我从老妈身上看到了。老爸的勤劳、节俭、好学是无可挑剔的,但老爸的倔犟也是亲友众所周知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脾气也是很明显的。记得13岁的侄女曾问老妈"婆婆,爹爹那拐的脾气,您为什么不与他离婚?"我当时正与她们在一起,我清楚的记得老妈是以笑作答。是呀,老妈与老爸结婚快七十年了,虽然没听见两位老人彼此说过我爱你,但两位老人一辈子的确是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特别是老妈对老爸的犟脾气是容忍的,包容的。正因为有了老妈的这种包容,他们才真正做到了白头到老。
老爸老妈用他们一生的言传身教为我们兄弟姊妹树立了榜样,是我们兄弟姊妹为人处世的最好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