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潇潇雨 于 2018-10-16 15:37 编辑
徽州遗韵留三河
皖中徽州名古镇 千百人家尽枕河 明清高墙古韵在 当今老街欢乐多
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现了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 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新安江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比如三河古镇等。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 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间而得名。三河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胜景,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戏台、古茶楼和古战场。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处。有着“小南京”、“小上海”之称。 三河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皖中地区少见的晚清徽派建筑群。白色的马头墙,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深幽的一人巷长满的青苔,透溢着浓郁的古风神韵。 古镇大多枕水,所不同的就是气质,有的温婉,有的书卷,有的商业,有的天然,三河的气质一如这里的居民一样,亲和、乐天。 三河以水乡古镇为特色,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2900米的小南河穿镇而过,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河上古桥横跨,水中游船荡漾,岸边垂柳拂水,岸上店铺林立。游客与居民怡然自得穿行在26条巷子里,品味着《清明上河图》的意蕴。 三河水系发达,清澈透明,晶莹如镜,俯瞰水面,水中游鱼,岸边垂柳,水地云头,历历在目。自小南河码头乘游船,顺流泛舟,可悠闲地欣赏错身而过的两岸风景,尽情享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 画舫里飘来的黄梅戏是那么婉转,那么动听。岸上的游客跟着《女驸马》的节拍也大声唱和着,让那种“打马来到大街前”的画面顷刻间立体起来。 沿着小南河继续往北走,会看见一座许多重叠的小桥,名叫鹊渚廊桥,桥上是两层的长亭,走累了的游客,坐在桥上听着音乐欣赏风景。 沿河所到之处,但见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很多“艺术”摄影点也门庭若市,一些爱美的女士——从小姑娘、二八娇娘,到成熟女性乃至资深美女,纷纷租来古装拍照留念。 三河镇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望月阁,又名国粹楼,是整个古镇的制高点,总共有七层,现在是三河古镇博物馆,展示了古镇传世及民间珍藏的近千件古代艺术珍品,尤其是保存着从当地民间收集的,自明清至民国以来的百余块匾额,可以瞭望整个镇子的风貌,是游客必去之地。虽说要收费20元,但是物有所值。站在楼顶,俯瞰偌大的三河镇,顿觉身逢盛世之感油然而生。 三和镇有许多特色美食,三河米饺、油炸烧卖、油炸狮子头、三河虾糊、臭鳜鱼等多受游客青睐。 三河镇的居民大都临水而住,经过千年的传承,这里的特色菜自然少不了河鲜类。一些河蚌、田螺等在沿街的餐馆里等待食客的挑选。让我颇觉奇怪的是有一种叫做苦草,本来是用于鱼、鸭、猪等的水生植物饲料居然也堂而皇之上了餐桌。 看到街边的蒸菜准备拍,女老板说:谢谢你帮我们三河镇做广告!毛茸茸的板栗和芡实则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古镇的老酸奶冒着凉气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臭鳜鱼是徽菜中的佼佼者。据老板介绍,制作方法是用淡盐水腌制的鳜鱼放于木桶中,等鱼产生似臭非丑的气味后,洗净并放入油锅微煎,再放入猪肉、竹笋细火慢炖,直到收汤为止。烹饪后的鳜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鱼汤味浓而敦厚。文学大师胡适的最爱就是臭鳜鱼。 看到街边琳琅满目的食品,在秋日下行走的我不禁心为所动,买了一瓶20元的米酒尝尝,当作是舌尖上的记忆。 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慢慢地品味,细细地琢磨。有时候,我会把耳根贴在古建筑的墙上,细细地倾听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有时候伸手抚摸光滑的河边卵石,揣摩久远岁月留下的生活印记。 由于时间有限,杨振宁故居、孙立人故居等都没有去参观。若能再去,我想会在古镇住上一晚,好好体会古镇撩人的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