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2526
IP属地:湖北省天门市
|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
40年前,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由农业起步。40年间,天门农业在改革的浪潮中奋勇向前,全市呈现出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良好态势。农村大地处处呈现出田畴如画、畜肥鱼跃的景象,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催生农业大洗牌
2015年1月23日,农业部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公示,我市成为湖北省当时的8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作为传统农业区,以“粮、棉、油”为主的天门曾创造多个全国全省第一,入列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意味着天门传统农业转型之路已成为全国现代农业样本之一。
农村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近几年来,我市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打破“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维,因地制宜,念好“调、强、促、建、改”五字经。
“调”,调方式、调结构、调路径。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种养殖结构。“强”,强基础、强主体、强科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整个农业的科技化水平。“促”,促加工转化、促品牌打造、促增效增收。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建平台、建基地、建体系。建设高产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基地,建立科技支撑的生产体系、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规模现代的经营体系。“改”,改革体制机制、改变思维模式、改善动能业态,用工业化、市场化、科技化、绿色化理念来谋划、发展农业。
酷暑八月,天海龙合作社在麻洋镇的一片虾稻共作基地,挖掘机正新开挖虾稻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建设令人眼睛一亮。
在这片土地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正在消解。
多年来,拖市地瓜、张港花菜、蒋场菊花、天西花生(蔬菜)、黄潭黄花菜、佛子山水产品、九真水生蔬菜等一大批特色种植养殖,成为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渠道。然而,受制于抵御市场风险、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弱,价格不稳定等因素,群众辛辛苦苦忙碌下来,收入往往像坐过山车:有的年份收获满满,有的年份甚至亏本。
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科学引导虾稻共作等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让高效种养模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扶贫方面发挥作用。
如今,在我市,既有全国典型、靠规模化种植的华丰合作社带动的一批“领头羊”,也有像谷利合作社、惠丰合作社提供集中育秧、种植技术指导等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服务商”、还有引领健康品质生活的领尚生态农业、四海生态科技……从育、插、收获到病虫害防治,从生产、供给、加工、包装设计、营销等,依附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变化,仿佛一串串优美的音符,在天门大地上不停奏响着丰收的欢歌。
如何引导这些经营主体?我市提出“抓龙头、扩基地、建市场、培专社、强设施、创特色”的思路。
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率、30亩以上规模经营大户逐年增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0家左右,涉农企业蓬勃发展。
日益成熟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天门农业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的工业化特征,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无限可能。
转变生产方式:农机化提质增效
金秋时节,天门大地机声隆隆,随着收割机低茬收割,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低茬秸秆粉碎还田……
“这现代化‘铁牛’真好,省时、省力、省工、省钱。”国庆节期间,仍然忙着秋收的佛子山镇瑞丰合作社负责人鲁文武深有感触。农机作业质量效率高,加上购买农机国家还有补贴,这更加激发了农民购机或者用农机生产管理的热情。
我市农机化工作从无到有,经过几十年发展,逐步成长壮大,至今已初步形成集农机管理、供应、维修、教育培训、推广、安全监理一体化的农机管理服务格局。2017年12月,我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第二批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至2017年底,全市农机拥有量16.6万台,主要农作物综合作业机械化水平达83.2%,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尤其农机统防统治工作更是走在全省前列,无人机植保、高地隙植保等机械代替人工,取得了较好效益,得到了农民认可。
同时,我市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农机服务组织达18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9家。集管理、服务、维修、供应、推广、监理于一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取长补短:配好资源做优做强
传统农业比较看重土地、水源等资源,而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的则是品牌、质量、科技、金融、市场等因素,科学合理配置好资源才能盘活整盘棋,做优做强我市农业。
今年1月,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榜全国粮油加工企业“50强”。
在我市,像庄品健这样,与“米”相关的企业不少。
“以往在天门从事大米收购、加工的企业多如牛毛,但因为规模小、单打独斗,粮企倒闭、亏损不是新闻。”庄品健集团董事长吴顺安说。十几年前,吴顺安陆续兼并当地几家米业公司,逐步实现集团化发展。
规模上去,新问题又来: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打响品牌?
“我们合作社有数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需要解决粮食销售、加工的难题,正好庄品健需要优质的米源。”华丰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说,
强强合作,双方一拍即合。
此后,双方共同推出的“庄品健”有机米在市场上一鸣惊人。在武汉农博会上,“庄园晚香稻”获得金奖,公司旗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领尚生态农业聚集全市农业资源打造了梦享农场,该农字号龙头企业建立多方合作共享平台,先后与“南京九福”、“湖北益心共享”、“上海多美好”等10多家商务平台合作,打造“定制化生活”,产品人气爆棚。
“取长补短、合作共赢、配好资源才能做优做强”,领尚生态农业负责人方辉认为。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如何让特色农产品叫好又叫座?我市多方发力让农产品搭上网络快车。
2017年3月,华丰合作社注册大米品牌“土香浓”,在领尚生态农业的精心策划下,依托网络平台销售,每斤大米卖出十几元的好价钱。
蔬菜水果、肉禽水产、粮油干货……记者日前点开供销华西天门农商城农产品电商平台“舌尖上的天门”,数百种产品琳琅满目,该商城2015年开通上线,是我市首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平台。
2017年,领尚生态农业、四海生态科技、华丰等36家农业企业、合作社携手成立了天门市富硒产业联盟,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模式推进天门富硒产业发展。联盟内企业、合作社纷纷加入天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电子商情展示,进行网上交易,“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初见雏形。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天门红薯、荸荠、花椰菜、黄花菜、干豆角、干萝卜皮通过网络走四方,让远方游子、外地客人回味悠长。
据了解,目前我市5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开拓农产品营销渠道,华丰合作社、四海生态科技等企业示范了“互联网+”现代种养业,农业等部门不断推进“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天门“互联网+现代农业”受到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的肯定。
改革创新:挖掘核心竞争力
沃野千里,百里棉海,传统棉花让天门成为全国有名的“棉乡”。近几年来,在棉花市场化浪潮中,天门如何化危为机,让棉花产业浴火重生?唯有改革创新。
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创新链为重点,培植壮大棉花上下游产业链,拉长棉花产业链,推动棉花产业不断升级。
主动调减棉花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重点突出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色,把棉田变成放心菜园、有机稻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天门纺机等一批老企业重焕生机。
2014年,全省唯一获省政府批复成立的棉纺交易中心——华中棉纺交易中心[原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在天门挂牌;中国500强企业、卓尔控股旗下四大产业集团之一的卓尔棉业集团悄然将总部移驻天门……
推动这一切事件的背后,是天门一套基于金融、交易、运营等方式创新的现代交易模式。
湖北卓尔控股有限公司依托天门棉乡资源,规划建设高新纺织;建设中部棉花仓储中心,新疆棉花也“远嫁”天门,从这里卖向全国;建立棉花交易中心,打造全国性棉花电子现货交易系统,推出天门棉花现货指数,推动天门成为全国棉花价格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现货交易平台,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腾笼换鸟,棉花重新焕彩,“棉乡”向“棉都”成功转型。
棉花,只不过是我市众多传统农产品迈向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放眼天门大地,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天门人民将继续铆足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天门大地的宏伟蓝图将越绘越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