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走了,漫谈一下我对金庸先生作品的看法 意外总是不期而遇。昨天一条弹出的信息让人久久不能平息心情: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离我们而去了。想来,这个秋天格外让人泪目,很多优秀的人像是被老天收割了一样。 我本凡人,写出这种落寞心情,似乎有点自作多情,毕竟,金庸先生是名人,我们在他生命中毫无痕迹,但是,金庸先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处处留痕,感慨一下,想来也是人之常情。 一直以来我想购买全套的金庸先生作品,无奈,全套下来委实太贵,故迟迟没有动手,直到九月的时候看到网上有降价,遂出手购置,不到千元,心里十分窃喜。 除了我自己向往已久地想得到金庸先生的全套作品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儿子暑假的时候看了古龙的《小李飞刀》,感觉他看的很兴味,我觉得金庸先生的武侠书更值得一看,特别是《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想着自己小时候那种想看的迫切心情,我很理解孩子对武侠书的喜爱。既然大家都喜欢何不买来同乐乐? 在中国现代四大武侠大师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庸先生,我个人觉得最值得读的是他的书,其次是梁羽生,古龙的书也好看,但是格局和金庸先生的比起来有一点点差距,温瑞安的书我几乎没有读过。 如果青少年们想读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书我认为是值得青少年去选择的。他的书里面既有历史展述,也有很深的家国情怀,是值得每个中国人去深读去体会的。金庸先生的书中,不仅有真实历史穿插期间,也有对国学知识的充分运用,他创造的每一种武功绝学无不来自于国学经典。正因为他有高深的国学功底,有对历史的全盘掌握,有进行文学创作的天份,加上他自身对民族的感情,写出的武侠小说才会魅力无穷,才会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无比热爱,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共鸣。 金庸先生的书在写法上沿用的是章回体,与《三国演义》相同。我看金庸先生的书的时候,一看目录,就有一种看三国的感觉在里面:同样是故事,同样是有真实历史在期间做主线,这种写法,既让人读了故事,也让人懂了历史,还让人不自觉间认同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份民族情结,真的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 当然,很多人认为金庸先生的书是用了历史的一部分,但是故事是他自己虚构的,和其它的小说也没什么不同。文学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金庸先生写小说也离不开这个法则,但是他对历史的运用是在历史之中去编故事,是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时间,从中抽取人物在写他的作品,不会让人于云里雾里中混乱真实的历史发展线索。书中涉及到的主要的历史人物经历和生活,他没有进行任何篡改,不仅对历史背景如实还原,还在书中展现了很多只看正史的人不得而知的轶事和野史所载事件,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金庸先生的作品也许不能比肩《三国演义》那样的历史巨著,但他遵丛历史真实,反映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生活全场景,加之他所要表达的民族精神,想要传承的国学传统,完全配得上文学巨著的称谓。 我对金庸先生的作品真正读过的不多,耳熟能详的书名到是能记全,但是全文阅读的只有一部,还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看到《书剑恩仇录》,是上下两本。这是我第一次看武侠书,当然看《杨家将》,看《呼家将》,看《隋唐英雄传》,但看到《书剑恩仇录》时,感觉完全不一样,一个下午就看完,还意犹未尽,但是不知道到哪里在去找这样的书,只有反复地看这本,所以直到今天仍然印象深刻。那会儿只看书不记作者,也不知道“金庸”这个名字。知道的时候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放《射雕英雄传》。《铁血丹心》的音乐一响,感到全身热血徜徉。那时候还是黑白电视机,喜欢黄蓉,喜欢郭靖,不过还是没有看到过书。后来上了初中,看了《碧血剑》的连环画,我们那时候叫娃娃书,温青青和袁承志,名字记住了,当然还有神秘莫测的金蛇郎君,然后一晃多年,电视上陆续播放《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等,似乎算是知道金庸先生了,但是作品还是没有读过。 目前手上正在读的是《碧血剑》,只是读的很慢,没有年轻时候那种一气读完的速度了。不过,我不急,慢慢读,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完大师一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