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1
上士

- 积分
- 655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一
打小就听说过荆紫关,只是无缘一睹真容。
十月初的一个午后,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绸缎般的白云,山野挥发出秋高气爽的无暇旷味。一时兴起,友人霜木、兴波我们三人决定驾车到临近的河南淅川丹江沿岸兜兜转转。顺着209国道向东说东道西,再一路悠悠然朝北进发,不知不觉毫无预期竟一头闯入了鸡鸣三省,与丹江并行的荆紫关隘口。没得说,既来之,则逛之。善博古论今又博学多才,对此处人文地理了如指掌的高霜木老师便成了兴波和我免费的导游。
车子驶进关门,但见踏在这条南北通向,宽丈余略显纤瘦委婉,清代老街青石铺砌的路面上,络绎不绝的游人们四面环顾指指点点拍照留影。一街两排古朴凝重翘檐雕饰青砖瓦房,在我们眼前缓缓移动延伸开来。车子如蜗牛爬行,不时和街坊擦身而过,终于找到一个停车空位,好不庆幸。下得车来,放松身心,漫步在这曾经“商贾辐辏、富甲全境”的街市,恍若生出一种恢弘旷达奇妙无穷的断想。
斯地古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依猴山,西傍丹江,上控西北,下扼东南,扼鄂豫陕交通之咽喉,是三边地带百里之内最繁华的一个古老集镇。又因丹江发源秦岭,注入汉江,两岸水流湍急,成了江汉平原一带通往古都长安的唯一水上通道,也是深浅航道的据点。长期以来,这里金戈铁马频频征战,南北商人纷纷云集,到明清时,南来北往帆船林立,物资集聚再扬帆启航,达到空前的繁荣鼎盛。自秦汉时期,丹江的航运又与汉江、长江的航运连接为一体,豫西南和汉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往来,古都长安的物资交流等都要借助于丹江的航运来实现,丹江上游的最后一个码头重镇就是荆紫关。楚汉之争,项羽刘邦都以先达咸阳为目的,汉高祖刘邦带领部队自汉水到达宛城兵分两路,一路过西峡,一路过荆紫关,两路兵马到武关会师,一举开赴咸阳,戡息战乱。这里曾有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气贯长虹,终以一己之力与一群人凝聚起的豪情胆魄,灭亡六国荡平天下。矗立起千古一帝,也铸就了千古伟业。于是,渭水和汉水交融,激荡在天地之间,铺展出了荆紫关历史人文源远流长2000年的神话。
二
西汉时期,荆紫关叫草桥关。相传到了明朝,荆紫关码头又日益繁华,人往熙熙舟楫竞渡,又因荆紫关古街后山漫山遍野茂密的荆条丛生,一到秋天,放眼远眺,满目的荆花簇簇怒放,遍地荆籽飘落,好一副自然美妙的天赐盛景。于是乎,改名为“荆籽口关。”到了清朝,人们觉得拗口,便摒弃口字,叫“荆籽关,”也叫“荆子关。”此名沿用到民国初年,因嫌弃“子”字不雅,改荆花呈紫色的祥意为“荆紫关。”
高老师对荆紫关一带由来历史更迭,地域文化转换,如电脑般丰富的阅历储量,配以他滔滔不绝惊人记忆的述说,直让我和兴波瞠目结舌无以言对。
丹江从长江、汉江下游到达荆紫关一带是为咽喉之地,河道也变得越来越陡峭而狭窄。由此,这里也无疑成了货物通往京城长安的中转地,千百商船停泊于此,无以计数的船工汉子们得从船上到码头搬上卸下大量的陶瓷、桐油、生漆、食盐、洋油、糖果、绫罗绸缎等等日用百货。太阳下那些紫铜色的脊背,滚动着咸腥味的汗珠,闪出耀眼的色泽。船工的号子从战国一嗓子吼起,断断续续穿越秦汉魏晋三国大唐,一路到达明清丹江航运的黄金时期。也便催生出了大江南北聚集而来的“八大帮会,”“三大公司,”八大转运行,“十二大药材行,”“十三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行。”使得古镇荆紫关的经济文化,风生水起,享誉八方。
置身于荆紫关的五里长街,幢幢从明清时期拔地而起,700多间古色古香青砖黛瓦的临街门面房屋,融南北风格与一体。每一户院落的房屋两侧,都有两米长两米高的封火硬山墙,高低错落相互重叠,意在阻断意外的失火,殃及邻舍。防护而已,却意外给这些古建筑群又增添了几分美轮美奂古朴灵秀的色彩,曲型多姿让人目不暇接。它们肩并肩相拥衔接,由南至北依次有古关门、禹王宫、饮马桥、、湖广馆、江西馆、河南馆、陕山会馆等等,整条街分南街、中街、北街。最使我感概动情的当属南街东侧的“平浪宫”了,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外表看上去斑驳陆离,但砖雕花脊下透出的威严气息扑面而来,它的坚实与厚重,宁静与躁动囊括了其全部的内涵和象征,浓缩了当年千帆航运及航运人命运和精神的影像。主体建筑南边嵌上去的“风平”二字对应北边嵌着的“浪静”二字,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不张不扬稳稳重重,给人一种暖意融融温厚嘱托的感觉。两侧为钟、鼓二楼,各有四根大柱和十二根小柱支撑,寓意为四季平安,十二个月风调雨顺。
不论哪种方式的寓意,无不昭示当年那些航运人面对灾难的态度,无须遮掩和隐讳。他们历经无数浪涛翻涌的凶险、罹难、生死不可备述。经年累月的颠簸漂泊,煎熬在风雨中有对家人的双向牵挂和思念,那直挂云霄的帆蓬,就是他们日日伫立朝北,望眼欲穿的眼睛。不管是起航还是回程,谁都不敢保证能一帆风顺,鉴于此,他们都要到平浪宫虔诚跪拜,祭祀水神祈求平安。在终于平安到达荆紫关,上得岸来,那些船家劳工杂役已是精疲力竭心力交瘁,他们首要的是得感谢上苍感谢水神,让他们又一次安然无恙,而各地会馆更多贫贱的劳工,在狭窄的平浪宫内祭完了水神之后,便疲惫的歪倒在自己的床上。荆紫关潮湿的夜色里,顿时一片鼾声大作,昏昏沉沉,恰如碧波千顷的远去江水。
世事,总是这样,无论怎样变迁都会让我们充满血性的悲壮与豪情。
三
在 到法海寺的途中,高老师饶有兴趣带着赞许的语气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探秘,一个漫天飞舞大雪压顶的天气,我就和一个记者一路盘山绕水来过一次。到了寺院,才发现忘了带拍照的胶卷,不得已,又返回五十公里外拿胶卷。半年前,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又来过一次。如果说这些见证荆紫关繁华与苍凉的古建筑群是荆紫关的眼睛,那么,距荆紫关东北五公里处的法海寺便是荆紫关的“魂”。
法海禅寺又名乍山客寺,晚唐时称大寺。建在乍客山的半山腰。而这座乍客山的结构全是有钟乳石组成,山上苍松叠翠奇峰突凸。法海寺始建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由西风禅师所建,历史上曾屡建屡废,明、清年间多次重修。整个寺院占地100亩,地形酷似栩栩如生浑然天成的莲花宝座,寺院落座于莲心枕倚终南山,莲有八瓣,姿色妖娆如庭院深闺。古有“猴山奇峰左右护,怀抱莲花数百亩”之称,也被誉为“福猴望月”之地。
相传,唐僧取经归来八方论佛,唐高宗李治决定在鄂、豫、陕三地交界处建寺修院,弘佛法教山民,遂派尉迟敬德前往选址。初定于陕西的商南湘河一带,并奏准落成后铸一口千斤大钟籍以壮威。不曾想,刚面世的铜铸大钟不翼而飞了,后派人四处查访,方知大钟莫名其妙落于乍山山腰。敬德详细勘察了落钟的位置和周围地形,惊喜不小,该地势坐北朝南险象环生,层峦叠嶂乳成仙界,大钟不偏不倚正好落座于象形的莲花瓣心。敬德忙将此情此景禀奏于皇上李治,李治闻言大喜,遂颁旨迁寺荆紫关五公里处的乍客山。可谓是神钟飞来寺定址,万千佛神坐莲台,自此,寺因山扬名,山托寺增色,寺与山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法海寺有山泉环绕洞穴玲珑的千佛洞、万佛洞、白瀑倒卷濂,八龙泉,还有奇松竞秀的松树弹琴,夜明珠等八大景。寺内原有佛殿三重,房舍宝殿300余间,清末太平天国攻克荆紫关,火烧法海寺,寺内建筑大多被付之一炬,仅存古建筑8座,房舍29间。其中有大雄宝殿、白衣阁、藏经楼等。而大雄宝殿的正殿,有高达丈余的如来大佛端坐当堂。侧壁残存的《牧牛图》、《登山图》、《饮酒图》依稀可见活灵活现妙趣生花的墨迹,彰显了古时贤达名流醉景于此,即景抒怀造诣极高的神来之笔,让人幻化出浮想联翩之叹。八景之合,题有八诗,天韵悠长,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艺术价值。
古往今来,无论公堂大殿,还是政府衙门,门外左右无疑都是石狮子一对。唯法海寺大殿仅石狮子一个单相思,静卧于寺外门旁。为什么? 高老师先是卖了个关子,继而娓娓道来。
原本寺外也有一雌一雄石狮子一对,为佛祖守门。谁知雄性狮子成仙后,不守法规,贪财好色。每有入院的香客从它身边经过,必先取香果贡品用之,若愚貌美女子,对不起,先挑逗一番,再张开垂涎欲滴的嘴巴,叼起裙摆,与之神交骚扰。某日,一如花的少妇前来上香,由寺门至大雄宝殿,取贡品时,发现十份贡品少了两份,再看崭新的裙子被撕掉一块。少妇大惊失色,出寺寻找,发现裙角还噙在狮子的嘴里。如来佛祖闻之大怒,一口仙气把狮子吹到了阎罗殿,并打入十八层地狱,痛骂这贪婪成性的狮子道;野兽,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自此,法海寺的狮子只剩下一只雌性,孤独地镇守着法海寺门。
关于“法海”其人,数度演绎成千古绝唱的《白蛇传》里,白娘子是被法海真压在了雷峰塔下,而法海似曾又是以离间小人的角色出现。又一说,北宋末期,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寺内烟火日渐衰败。恰在这时,又出现了蜘蛛精、狮子精、蝎子精三个妖精,祸害百姓作恶多端。历史上著名的状元和尚法海从此经过,决定为民除害。因蜘蛛精网络天下,实力雄厚神通广大。浩瀚正气的法海请来天兵天将共同降妖除魔,结果,狮子精带伤逃之淇河被淹死,蝎子精被神火烧死,负隅顽抗的蜘蛛精被托塔李天王用塔压死,镇守在了寺前的黑龙潭边,香火再度旺盛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法海除妖有功,大寺由此更名为法海寺。神话终究是神话,传说终归是传说,鄙人在此原为法海正名,权且相信这位传承佛教的高僧大师给人留下的是正气凛然的美好形象。
因其法海寺周边的奇山异峰秀丽壮美,也因其禅寺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连同荆紫关内的平浪宫、玉皇阁、万寿宫、山陕会馆等组成的古建筑群被列为河南省省级文物重要保护单位。
四
到了荆紫关,就不得不到一脚踏三省的“白浪街”,那是和荆紫关近在咫尺水乳交融的隽永之地。我迫切想看看名不虚传的一脚踏三省,到底咋样个踏法?鸡鸣三省,如何个鸣法?
白浪街很近,驾车从荆紫关镇北出口盏茶功夫轻松即到。
一条不算宽敞的百米街道,从西北角到东南横贯而过。街市以南即是湖北民居,跨过马路的西北方位便是陕西的商南县,紧挨稍下的东南就是河南的荆紫关地盘。在三省聚焦的市集中心嵌写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黑底烫金牌匾,鼎足之出雕龙画凤的三角亭下,当是三省交界的界碑,界碑有三个仄石平面对角组成的三角形,又貌似“金字塔”状,每一面的正方都朝着一个省的方向,中间刻着该省的名称,若把脚放置于仄石塔尖,"一脚踏三省"即显而易见。
趁拍照的游客闪开之际,高老师跨进一步到仄石跟前,一边说,一边用双手在仄石两端从上到下做肢体表达,说;仄石的奥妙就在于,上面顶尖是三省汇聚点,自上而下,无限放大部分就是各省地域面积。湖北之前叫洋溪乡,后改名白浪镇,陕西这儿以前叫汪家乡,看湖北改名后,也把名字改成了白浪镇。后因互联网的发达,网络域名的冲突,陕西改为了“湘河镇,”只有河南的荆紫关还是荆紫关。
据说,从前街上有户陕西人家姓荆,老汉有8个姑娘,长大后,其中三个嫁河南,三个嫁湖北,两个留给了陕西,人称“三省总督”。老汉过58岁生日时,女儿女婿都来祝寿,一家人南腔北调,语音不同,酸甜苦辣口味有别,一家热闹三省快乐。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全国那些年,唯独白浪街一带风平浪静。山西境内抓人,他们就跑到湖北,河南境内抓人,河南人就躲到陕西,湖北境内抓人,湖北人就藏到河南。三省之间,各是各的避难所,各是各的避风巷,既温馨又讽刺。一家盖房,全街三省送菜,一家嫁女,三省“添箱”。 三省混居一条街,都是大中国的炎黄子孙。尽管每一个省的人都不愿丢弃自己省份的省风省俗和尊严,但他们从古到今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礼尚往来的友情不变,犹如界碑上立着的小小仄石。看似举足轻重,却将三省人的情感紧紧缔结在了一起,神圣不可侵犯。可谓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疑惑的是,上世纪90年代,当地地方政府人为改造,使原本赋予生机的那条白浪河遭遇污染,让那里的丹江河失去了些水的灵性。
返程时已是日薄西山。回味起白浪当街墙壁上由著名作家贾平凹撰写的“白浪街”题文,霜木老师触景生情,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盛夏,他有幸和贾平凹几天的同室促膝,彼此无拘无束海阔天空谈吐自如。他描述那时的贾平凹,赤裸光膀,着一大裤衩,直接手挖西瓜瓤,大快朵颐。作家于无声处传递出西北汉子们那种粗狂豪放豁达的镜像,使得我禁不住历历在目。担心开车分神,克制着不敢多想。至荆紫关口,一脚油门踩上高速,身后仿佛回旋起“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几废兴”的咏叹。
那是从秦岭顺着渭水倾泻而出到荆紫关,到汉江来的诗句,荡气回肠醍醐灌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