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观尔 于 2018-11-3 18:04 编辑
关于评论性文本写作的“逻辑性”特征
作者:虎尘
有很多学生让我就目前正在“爆棚”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发表看法。我在网上浏览了许多关于此次事件的一些言论,我概括和总结道:当我们回看这起悲剧时,会发现这并不是一次无法避免的灾难,而是一个早该“修补的漏洞”。
漏洞一:如果女乘客在发现坐过站后,选择及时下车,而不是与司机发生纠纷;漏洞二:如果司机在被女乘客干扰时(包括辱骂和肢体动作),选择靠边停车,再报警,而不是开车时还击;漏洞三:如果车上的任何一位乘客能够勇敢地上前劝阻和制止(包括必要的抓捕动作);
漏洞四:如果公交车公司给公交驾驶室安装了“防护栏”,并对司机的行为有更详细的规范;漏洞五:如果法律和法规对这类“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有更严厉的处置约定;漏洞六:如果全民的“正量道德意识”、“公共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安全道德意识”、“法治道德意识”等综合得到提高和加强。
那么,当我将“六个漏洞”,发在我的新浪微博里,短短48秒钟之内,点击量就达到2997。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漏洞”,是多么地关注和关切。那么,无论是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或综述之类的),还是私人公众号等自媒体,关于此次事件的文字洋洋洒洒,甚至于“累牍”成灾,却难得看到一篇文章里,能够有我上述“六个漏洞”更加清晰地分析和指出。
那么,上述普遍逻辑思维能力的弱化,就是因为平常缺少了,或者缺失了“理性逻辑思维”的判断能力和习惯,没有养成的原因。那么,上述中的漏洞六点问题,也亟待那些仍然处在“问题性漩涡”中的人群,去思索和解决(包括反思,或者纠正)。
那么,我特别提醒和告诫的,其中“漏洞六”:如果全民的“正量道德意识”、“公共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安全道德意识”、“法治道德意识”等综合得到提高和加强。这些“道德意识”是有它们内在的“逻辑性秩序”的,不要随便乱用。在使用的时候,不要把它们的秩序本末倒置。要沿着它们产生,或者发生;发现,或者发展的逻辑性脉络,去判断它们的“逻辑性秩序”。
如此看来,“逻辑性”特征,对于我们观察问题,或者研究问题,或者判断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是多么地重要和需要。那么,在“逻辑性”特征中的“概括”、“总结”、“中肯”这三个词语,不是可有可无的。那么,我们对于“问题性漏洞”的“总结”和“概括”,要学会把它们的“最大问题值”,或者“最大问题性漏洞值”的“公约数”找出来。
你们还要记住:粉丝量大,或者阅读流量大,并不能够等于,或者决定“信息值”和“内容值”的大小。等于,或者决定粉丝量和阅读量的大小,要看你发出的原创性的“信息值”和“内容值”有多少?所谓“值”?指的是人、事、物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我们平常挂在嘴边说的“价值、价值”的“值”,说的就是“价值”的最大“值”的公约数(你们都要记住我给“价值”下的逻辑性的定义)。
那么,评论性文本,或者评论性文章,在进行理性思考的时候,你们都要加强和夯实“理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关键词语的词性,或者定义,都没有搞清楚,,就不要随便下笔。如果一个关键词语的词性,或者定义,不能够做到我要求的“客观、准确、鲜明、简洁”的特征,那么,你后面所围绕论点,或者观念阐述的素材,或者情节和细节,都是“画在墙上的苹果,好看而不能够吃”。那么,对于这样类型的文章,即便是写得华彩斐然,也不是一篇合格的评论性文本,或者评论性文章。
评论性文本,或者评论性文章的首要前提,或者首要必备的条件,或者起决定性作用的,那就是“逻辑性”特征(包括文本体裁和题材的语言、语意、语境的逻辑性;文本主题和观念的语言、语意、语境的逻辑性;文本上下段落的语言、语意、语境的逻辑性;文本遣词造句的语言、语意、语境的逻辑性;文本标点符号的语言、语意、语境的逻辑性;文本表达和表现的语言、语意、语境的逻辑性;文本总体结构的语言、语意、语境的逻辑性)。
没有“逻辑性”特征的评论性文本,或者评论性文章,都是胡说八道,或者自欺欺人。平时的写作,或者使用汉语言和文字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用严谨的态度,约束自己的写作行为。如此才会养成一个良好的“理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另外,也要时刻把“纠错观念”,纳入整个写作的过程和反思中。
16:49
2018/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