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11-22 16:4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水城。在汉江萦绕的市区,形成了不少的沙洲和水潭。其中,大家对鱼梁洲非常熟悉,而对鱼浦潭却很陌生。今年4月,襄阳孟浩然山水群群友来到这儿,沿河边踏青,希望有所发现。
据《襄阳府志》载:“鱼梁,亦曰槎头,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鱼梁洲因此而得名。此洲由泥沙和卵石长期淤积而成,历史悠久。《水经注·沔水》载:“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沔水即汉江,庞德公乃东汉襄阳名士。这一记载也说明,鱼梁洲至少是从东汉就形成了。古时也称余粮洲、伍娘子洲,传说是楚国伍大夫望夫处,不过相关史料否定了这一说法。
鱼梁洲由于其地理上的城市中心位置,远眺岘山和鹿门山,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古往今来,都是人们宴游休闲之地。三国时荆州牧刘表在这儿建高台以养鹰,名曰:“呼鹰台”,又曰:“景升台”,喂养猎鹰,供其打猎、游玩。
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南十里岘山附近涧南园(今观音阁一带),与鱼梁洲仅一条汉江之隔。襄阳城南有南渡头,孟浩然常常住船或自己划船到鱼梁洲及鹿门寺游玩,留下了3首著名的诗篇。“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与诸子登岘山》)有时他也会从渔梁渡口乘舟到鹿门小住几日,“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歌》)“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近些年,我在研究孟浩然诗歌的过程中,对其中涉及的襄阳山水地名进行了专门的探寻,鱼浦潭引起了我的注意。孟浩然的《早发鱼浦潭》说:“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描写了江洲旭日东升、美人照影、惊猿鱼獭的天、水、人、兽合一、生态和谐的美景。
有的版本在注解这一首诗时,介绍鱼浦潭是浙江富阳县地名,对此我一直心存疑虑。终于我在清乾隆版《襄阳府志》中查找到以下一段记载:“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为东津渡,亦名东津湾。有响水滩,声闻数里。有洲曰鱼梁洲,又名鱼浦潭。其地为白沙曲,名曰南白沙,以别于东也。《荆州记》云:庞德公居汉之阴,司马德操居宅洲之阳”。原来鱼梁洲又有鱼浦潭之称。孟浩然在《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对此潭的描写是“回潭 石下深,绿筿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据此,《早发鱼浦潭》不一定写于浙江富阳,有可能就写于襄阳鱼浦潭,这为我们鱼梁洲旅游又“找回”了一首优美的诗篇和一个原生态的地名。
鱼浦潭得名的原因,我想和汉水的流向与变迁有关。浦,是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历史上汉江与檀溪、襄水通,汉水自西经溪南,由岘首诸山绕襄城,至岘南而东,仍入汉水,万历四年(1576年)汉水取直,汉水与檀溪和襄水被汉水大堤阻隔,不再相通。1991年10月出版的《襄樊港史》说:“鱼梁洲分汉水为南北两支,但当此洲与鱼梁坪连接成陆时,则分汊河道消失,在历史上周而复始地演变。1861年唐白河口改道后,这种演变更为频繁。”正是这种演变,使汉水在鱼梁洲形成了不少的深潭,于是就有了鱼浦潭之称。
今天鱼梁洲已作为襄阳市区的中心纳入“一心四城”规划,在加快“四个襄阳”发展的同时,规划和保护好这一片“城市绿肺”和太阳岛,仍然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鱼浦潭这一地名传承了襄阳的历史,也将为鱼梁洲的旅游和开发增色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