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曾是楚国所有,被历史学界公认为楚文化发源地、楚国核心区。这也成为湖北以楚自称的原因,而楚源于鄂西北荆山一带,因此湖北也称为荆楚。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楚发源地荆山属保康县地界,理论上的楚国源头正是襄阳。大家都知道楚国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身为楚源地的襄阳在各朝各代都是兵家、商贾必争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数不胜数,自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在此定居,从而形成不同的方言体系。学过或了解地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地缘学,湖北有九省通衢之称,全省仅有武汉、鄂州、荆门三个地级及以上级别的行政区不与其他省份接壤。
从战略纵深的角度来看,那些与外省份相连的城市都是多种方言共享区,可实际上湖北并没有全省通用的方言(不含普通话)。
襄阳地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处,自汉朝起就已成为享誉中华的大城市,刘表迁荆州州治(相当于现在的省会)于襄阳后,襄阳得到历史上第一次大机遇,一时间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这对襄阳造成了无以计数外地人迁移大潮,著名的贤能隐士司马徽、诸葛亮也是那个时期来到这里。
历代襄阳变迁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等朝的襄阳不仅延续了三国时期的辉煌,还是唐朝山南道、山南东道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会),元和年间四大“省会”之一,人口超过十万户。
据《汉唐地理书钞》有关文献描述,襄阳时为南朝雍州刺史驻地。2015年7月22日“中国文学周·唐诗论坛”如期举办,专家们总结出《全唐诗》里涉及襄阳的古诗居然高达4000多首。就湖北文化而言,《全唐诗》所收录的诗文作者中,襄阳籍贯的最多,由此说明襄阳文化是湖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襄阳为湖北弥补了在唐朝时期不可缺少的文化。
襄阳与河南产生直接联系则始于元朝,同期还有十堰、宜昌、江汉地区均划属于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元朝创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今湖北长江以北地区皆属于该省。包括十堰、襄阳、随州、黄冈、宜昌、荆门等湖北大部地区。
虽然元朝仅百年光景,但楚地江北悉数划进河南江北行省是事实,鄂北与豫南相连,民众来往密切,自然融合。
方言也就逐渐形成同化,通常情况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因襄阳城在元宋兵戎之时,本地人多半受难,成为近似“空白之地,幸存者中的一部分还迁往东北亚。城内空虚,在当时必然会有相应的措施,即移入他乡之民居襄,至此襄阳方言再次形成多元化。
爱新觉罗氏入关后,襄阳府休养生息的政治格局使之稳定并逐渐恢复生产。至上世纪中后期,已记不清这是襄阳本地迎来历史上第几次人口大迁潮。今天的襄阳人民群众实际上有很大比例都是近代移民后裔,来自北方的数量最多,川陕赣也有,但是方言体系属于中原官话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言襄阳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娇娇有龙姿。
南宋朝堂战略定位
天下大势,首蜀尾淮,而腰在荆襄。若襄阳失,则江陵危。
清代兵科地理区划巨著《读史方舆纪要》评价湖北城市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