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88
IP属地:湖北省
|
卢正利 在大冶南部的殷祖镇,有一个不到200户600人口聚居着40多个姓氏的村落,历史上因为这里有一棵如撑天华盖、香飘十里的楢树,人们以树命名,称之为花楢树。600年前的花楢树,店铺稠密,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如今,随着时光的推移,这里许多旧物旧景已渐行渐远,甚至销声匿迹,但仔细寻来,仍能耳闻目睹些许花楢树老街的点滴痕迹和人文故事。
和谐共融的“百家姓村”
花楢树村,北与殷祖镇七冲村相接,南与阳新县三溪镇毗邻,东西两侧高山耸峙,中部平坦,处在一个狭长的盆地之中。盆地之西,有河流穿村而过,经阳新流入江西鄱阳湖。河道旁边,是宽约三米的沙石路,为大冶南部通往江西的商旅要道。花楢树水陆交通发达,土地肥沃,正是大自然献赐的这块丰土吉壤,吸引了数十个外来姓氏的聚居。其热闹非凡,犹如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笔下描绘的《清明上河图》。
据民间族谱记载,元朝中期,蔡姓先祖蔡志诚开始在这里“落地而居”。至明朝成化年间,李姓亦从江西迁入至此,繁衍生息。随着花楢树的发展与繁荣,先后吸引了卫、项、胡、徐、潘、孙、郭、汪、刘、阮等四十多个姓氏的外来人口,形成一个十家九姓的村落,其中以蔡、李、卫、孙姓居多。
明、清时期,花楢树的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青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行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成为鄂东南最为繁华热闹的小集镇。
如今,花楢树老街或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或已拆掉建起了现代楼房,古老的青石板街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混泥土,但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昔日繁荣的痕迹。在花楢树老街保存着三三两两的老屋里,依然住着世代的居民,手工艺人的叮当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回荡着古镇的生气。
数百年来,花楢树尽管多姓氏聚居,但各姓氏之间相处十分和谐,从来没有大姓欺负小姓、多姓欺负单姓的事情发生。据村里90岁的老人项祥华介绍,村民之所以和谐相处,主要是大家来自四面八方,能居住在一个村是一种缘分,大家都特别看重这一点,即便有些矛盾,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影响团结。
都说相逢是一首歌,花楢树村民就是用他们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相逢的美好与和谐。
李家水井
早在数百年前,花楢树有一条小河,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半,东头居住着李姓,西头居住着蔡姓。李姓因拥有一口古井而得名,故称李家水井。
李家的水井静卧在花楢树村头的北侧,现殷祖镇南峰中学对面。据李氏家谱载,古井掘于元朝末期,由青石构砌,长2米、宽1.6米、深5米。井口中央有一青石板横卧,像被抛过光似地锃亮,中间有几道深深的勒痕,那是经年累月被提水人用井绳勒出来的。光阴无影,岁月有痕啊!井的底部有一壶嘴状冒水眼,泉水喷涌而出,冬暖夏凉,纯清而甘冽。井的后侧,立有“李家水井”石碑一块,记录着古井的历史,后因石碑损毁,弃于野外不知去向,甚是可惜。
几百年来,李家水井成为当地村民乃至周边一方百姓的饮用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改革开放前,因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源匮乏,李家水井曾哺育过殷祖镇南峰中学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前些年,因村中引进自来水,李家水井由此荒废。
李家水井的一绝,就是清冽的井水打磨出细腻的豆腐。由于这里是多山多岩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这里甘甜、清冽的独特水质。当地人做豆腐都从这口古井中打水,用来浸泡黄豆、磨黄豆、煮黄豆,因为井水水质与众不同,给花楢树豆腐添加了清甜的味道。至今,在当地流传有“水点琼浆天下奇,火烧豆腐云外香”之美誉,赞誉的就是用李家井水点制而成的豆腐佳肴。花楢树豆腐亦由此叫卖了几百年,成为当地的老字号。
花楢树合菜
花楢树合菜,又称南峰合菜,是花楢树客家人的一道家常菜,每逢佳节、家庭聚会、喜事婚宴,都必不可少。因上世纪七十年代,花楢树划归南峰片管辖,人们又将花楢树合菜称之为南峰合菜。
花楢树合菜起源于旧时花楢树的蔡家铺,是南来北往的挑夫、客商创造了合菜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历史上,从大冶到江西,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花楢树又是大冶南部的交通枢纽,便成了南来北往挑夫、客商打尖歇脚的选择地。为了节省盘缠,寄宿在花楢树蔡家铺的客商借东家的大灶大锅,舀上几瓢李家水井的清水,然后张三拿出苕粉、李四拿来面条、王五从街道上买回半斤八两瘦肉……一锅煮,大家吃得既饱又便宜。这种吃法因其简便易行,很快便在小镇流传开来。后来当地的小商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将菜品加以改造,做成一道名菜,这就是合菜的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