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体利民惠万家
黄梅政府 昨天
导语
文体建设是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物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县文体建设同样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全县文体建设正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这两天,在小池镇文化活动中心,小池中心街姐妹舞蹈队的队员们,正在排练参加全县广场舞大赛的表演节目。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她们和着音乐的节拍,边跳边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心街姐妹舞蹈队队员大多在60岁左右。队员黄丽萍告诉我们,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跳舞,从40年前到现在,她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池中心街姐妹舞蹈队 黄丽萍】
以前跳舞都没有这些音响,自己家里条件好的就拿个收录机在自己家或者在田地里空地上随便跳一下 ,想跳也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家都有统一的服装,还买了大音响。政府还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优美的环境,还有镜子可以练舞,还为我们搭建了许多平台,经常组织我们出去比赛表演,所以我们感觉生活很充实,也跳的很快乐玩的很开心。
文化活动中心有“动”还有“静”,能“舞”还能“文”。70岁的李大爷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说,退休后,每天来这里和朋友们一起练练书法,打打门球,生活丰富多彩。
【小池镇退休老干部 李木生】
过去我们家里可以这样说,基本上是工作吃饭睡觉没有什么文娱生活, 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像我们这些老年人退休以后上午打打门球,下午练练书法有时候作作诗词,到了晚上看看电视,整个全社会我看人们的精神状态都很好 。
结合黄梅本地特色,文化中心内还搭建了专门的戏曲舞台,或邀请专业的戏曲班子表演,或者是爱唱戏的戏迷朋友在自导自演,在这里,小池的戏迷们每天都有戏可看。
【小池镇居民】
这是我们自编自演,我们每天都非常开心,玩得开心唱得开心。
从文化站成立初期“一人一桌一床”的办公环境,到如今人来人往,功能齐全的崭新场馆。朱少华亲眼见证了这个“从无到有”的变化。
【小池综合文化站 朱少华】
我到文化站工作二十多年,原来的小池文化站在老街,比较拥挤,活动无场地房子比较破烂。通过党委政府这几年兴建了一座小池滨江新区文化活动中心,总投资两千多万元,建筑面积三千七百多个平方,广场面积一万多个平方,内设有老年少儿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科技培训室等等。每天下午有近百人在这跳舞,戏迷二三十人,每天下午来这自演自唱,群众反映比较好非常满意,认为党委政府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不仅是小池镇,近年来,为了丰富百姓的文娱生活,我县把完善“基础版”和建设“升级版”同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成为传播特色文化的主阵地,成为老百姓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城区先后兴建了县文化公园、黄梅图书馆、博物馆和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核心公共文化场馆。其中2006年建成的黄梅戏大剧院,占地6093平方米,内设座位一千多个,是黄梅人观赏黄梅戏的重要场所。
【县文新广局局长 张贵球】
我县近几年来还定期举办了元宵文化节,广场舞大赛、黄梅戏艺术节、地方戏展演周、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培训等送文化下乡活动。其中2017、2018我县设立了专项资金,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活动,老百姓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今年,我县成功获得第三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7月初以来,全县上下掀起了创建示范区工作热潮。我县将依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实现建设文化强县目标。
从亲身参与体验的文娱方式,到如今通过电视、网络信号的线上体验。几十年来,随着传播方式的更新变化,如今的人们,足不出户也照样能欣赏到精彩的文娱节目。
【西河社区七组居民 桂光亚】
特别是八十年代要看电视或者电影要跑好远,除了过年村里搭台看看黄梅戏,电视的话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1986年黑白电视机放《射雕英雄传》大家都围在一个房子里一起看。现在都是彩色电视还有广电网络特别是像我们爱看黄梅戏,咱们黄梅电视台还有专门的戏曲频道,我觉得非常好。
在数十载的发展历程中,我县广播电视实现了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从看电视向用电视“三个转变”。截止目前,我县广播电视在线数字电视用户88609户,宽带用户在线用户21881户,发放高清智能机顶盒57066台,光纤通村覆盖率达到94%,目前传输电视节目178套。
在全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变的同时,县体育局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坚持以“全民健身”为主题,以“建设体育强县”为目标,全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民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2016年10月以来,随着县体育活动中心的开放,这里成为了越来越多市民健身的首选之地。七十多岁的吴祖德吴大爷说,自己每天都会准时过来这里打打乒乓球,风雨无阻。
【市民 吴祖德】
四十年前打球条件比较差,像我们在家都是把门板放平,球网的话就用砖头抵着扁担放在中间。前两年黄梅体育活动中心开放了,现在在这儿打球条件就好多了,正规的乒乓球台、球网,空间大又在室内的话不怕风吹雨淋,天晴不怕太阳晒,夏天还有风扇或者空调,来的人很多。
【市民 马庭元】
你们这儿的送戏下乡,我也看过。每天看完戏曲孩子就带我来体育馆打乒乓球 , 你们的文体活动开展的相当不错。
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抓手,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目的,2014年以来,全县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局每年开展群众赛事活动36次以上;扎实推进农体工程建设,村级文体广场覆盖率达92%,到2020年可实现全县村级文体广场全覆盖。
【县体育局局长 徐少雄】
改革开放4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梅体育事业紧跟新时代, 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公共投入上,保持了与同级财政的同步增长,2018年全县人均健身经费达到0.5元。体育场馆从无到有,全县人均运动场地0.6平方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日常运动需求。体育赛事更加丰富,从传统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到如今的气排球、游泳和健身舞,老百姓各取所需愉悦身心,推动了全县人民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和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文化体育已经深深地融入到黄梅人民的血脉之中,正是源于这种热爱,黄梅文化体育事业必将续写一个接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光辉篇章。
来源:黄梅广播电视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