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标准的武汉青山伢,出生在青山,在青山生活了三十多年,见证了青山的发展。 上小学那会,青山还是武汉的工业重镇,区域产业以武钢为首,武钢占了青山的半壁江山,大部分的政务服务都是围绕服务武钢为主业。当时周末只休一天,青山人常去的娱乐场所我记忆中好像只有青山公园,公园里有马戏团和一些娱乐设施。当时面对不菲的门票,一个月能去一次已经算是奢侈。我和我爱人的第一张合影就在青山公园里面拍摄的(空间相册中有呈现),当时我父亲和我爱人的母亲是同事,有一天两家人在公园里游玩时巧遇,就要还是4岁的我们一起照了几张相片,后来别人常说这算是订了娃娃亲,照片留存至今,甚是珍贵。 到了中学,青山在以武钢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同时,发展了一冶等几个大型企业,但还是主要以工业产业为主。以至于当时青山区给人的印象就是工人集中的地区,人们普遍的性格都很耿直,爽朗。当时有同学初中毕业后没过几年就进了武钢工作,我们都很羡慕,觉得能进武钢或者一冶这样的大企业,一辈子就够了。当时能在武钢就业并且和一个北方支援武钢建设的家庭生的小孩结婚,是当时乃至后来一个阶段,青山伢的梦想。 转眼到了高中,青山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武钢的职工住宅“万套工程”、青山商场、建二商场等商业体等纷纷建立,青山的重心开始往红钢城、建二方向转移。由于青山当时居民还是以工人居多,大多不愿意往汉口,武昌跑,生活半径不会超过青山区。逛街购物就去建二商场,买书就去红钢城新华书店。。。在青山能满足日常所有需求。 到了大学阶段,武汉的城市建设已经很发达了,公交线路已经遍布整个武汉,青山也规划出了友谊大道(当时叫武青三干道),青山人到现在也习惯叫三干道。以前只有和平大道是青山的主干道,这一下就感觉青山变大了一倍。上大学后,我的生活半径从青山一下扩大到了武昌,只有周末才会回青山。虽然青山缺少了武昌的文化氛围,但是,青山人的真诚是我记忆深处无法磨灭的烙印,当时702路公交是我回家最方便的线路,后来多了540路公交走的友谊大道。 参加工作后,武汉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青山也不例外,开始了大范围的拆迁。青山以现代服务业、滨江商务区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和城市发展重点,同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建设“生态宜工宜居新青山”为目标。 武汉火车站的建成,地铁4号线的开通,未来地铁5号线的规划,江滩公园的开通。。。随着奥山世纪城、众圆广场的建立,青山正形成多个以商业体为核心,涵盖写字楼、住宅、医疗、教育等设施的综合项目体。 时光荏苒,如今我与爱人已育有一个4岁可爱的女儿。往日的青山已经破茧成蝶,今日的青山已经成为武汉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