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莹)近年来,脱贫攻坚不断传来好消息,干部群众结对帮扶热情不断高涨,话题热度也是不断升高,但是我们更要注意冷静思考,脱贫攻坚进入了冲刺阶段,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眼光发现其深层次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握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脱贫攻坚更是如此。
在基层,我们不难发现,各级脱贫验收检查似乎把重心放在了发现问题上,却很少真正为基层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某些检查组习惯于将问题“打包带走”,却不曾思考问题是少数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不曾反思问题出现的根源究竟在何处,怎么更好地解决。有部分检查组甚至拿着“放大镜”寻找问题,似乎找到问题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就以“通报问责”形式将问题反馈到基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检查思维存在偏差。部分检查组要求成员必须查找出问题,没有查找出问题就说明检查组自身有问题,工作不到位,观察不细致。二是干部作风不实。存在“留‘痕’不留‘心’,重‘迹’不重‘际’”情况。部分检查组成员纯粹为完成交办任务,不重视基层实际,不听基层干部解释,就把问题直接记录,上交给上一级。三是对问题缺乏研判精神。在发现问题后,不仔细研究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将其简单看做是基层干部的不作为,落实不到位等,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四是过度依靠问责推动工作。认为通过问责的方式可以倒逼基层干部对问题形成重视,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基层工作。
事实上,如果连现场督办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又如何通过一纸通报解决问题呢?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在破解问题中实现的。发现问题固然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但是解决问题,解决矛盾才是始终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因此,各级检查组不仅要在在发现问题上有一双“火眼金睛”,敏锐地抓住问题;更要在解决问题上有“几把真刷子”,有所作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果能够立马纠正的,督促基层干部现场给予回复,立行立改;发现的问题涉及面广、矛盾突出,应与基层干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之道,指导基层干部限时完成。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各级检查更应该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发现问题,研判问题,解决基层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强加基层干部信心,一同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