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酉水之会
一
一晃三个小时过去了。因为后天先生要出国,下午先生又要进利川市区去办点事,我和另外两位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不得不起身告辞离开先生的大宅院,先生也一再说着“抱歉!抱歉!”的话,并客客气气的把我们送到门口。
慕先生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虽读书破千卷,下笔却如有神(神经病的神),连自己看了都会啼笑皆非——诗非诗,文非文。那时,我在自己工作之余,即或熬夜到三更半夜抓耳搔腮,到头来也仿佛是文不对题,写不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诗,和文。
恰逢那时,我读了先生的书,以及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和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等作家的书。正是这几本书,在自己写作上最苦闷,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我从文字里遇见了像先生一样的写作大师。是先生一样优秀的作家和诗人改变了我,从而让我正视和反思自己过去苦难的家世,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国家想想自己走过来的几十年的路,如醍醐灌顶,混沌初开。读完他们的书之后,一下子让自己的脑袋清醒,也开始慢慢让自己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方向和能力,从而也认识到写作的意义。
其实,大多数的读者都读过先生在大陆出版过的不多的几本书——《父亲的战争》《江上母亲》《乡关何处》。特别是《江山母亲》,我前后读过三遍之多。而且回到家,有时候也会拿出来翻一翻。
二
说到先生的书,特别是《江上母亲》。我想,在那些过去的时光里,我和先生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因为,先生和我一样有一位同样善良的同样境遇的慈母。所不同之处是,我的母亲在艰苦的环境中把我们几个孩子拉扯成人后不久便病逝。而先生的母亲却因在动荡的年代寻子无果而绝望后的追随长江的长而去了。
——长歌当泣,那是先生的痛,也是作为天下所有孝儿永远的痛。
翻开那些尘封的往事,从我所知道的世事中我这样坦言,诚如我今天在拜会先生时所说的那样:
“我因为读湖北“著名诗人”XZZ才读您,我又因为读您,才再也不去读XZZ!”
我这样边对先生说,又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甚至会将XZZ的书从我的书房下架,然后将它们付之一炬,永不过目。”
我想,作为一个读者读书,首先是读作者充满人类的良知与作人的人品,读他文字里面善良的江湖侠义的胆略与勇气。一个出卖朋友的人,即或他诗中使用的词多么华丽,他的诗行擂响了多少“正义”的鼓角,或者他有多少宏篇巨著。但,那些文字只是自欺欺人,或者连他自己的良心都欺骗(他只是不敢抬起头来正视!)的作家诗人,能启迪什么样的人生智慧?能让我们的社会进步到一个什么样的文明程度?是去教读者卖友求荣吗?还是什么?
不!那样文人的文字里隐藏的只是伪道士的空管笔芯与犹大似的邪恶与肮脏。
三
今天,对先生的三个小时拜会是短暂的,短暂里有许多话想说。但限于时间没能说出来。不过,事后想想这三个小时,有许多地方还是值得回味无穷的。
告别先生,我将车从团堡“宜影古镇”停车场开出来驶上了318国道的时候已经是14:12。我和车盘曲在雨雾濛濛弯弯拐拐的山道里。因为多雾,路又湿滑,我开得很慢。
在这样慢节奏里,我拿出手机来放出了由张素清老师朗诵的先生的那首诗——
水逝云飞
三十年赤足的路
不知所终的漫游
被祖国流放在街头
深夜,一个小酒馆的嚎啕
泻尽陈旧的往事
他永远是自己的囚徒
是自己残酷安排的主人公
为了经历
被崇高与罪恶肢解成碎裂的残骸
最后一驾波西米亚人的木轮辗过风尘
他是这个世界孤寂的陌生人
一切都与之无关
漠然走进一条隧洞
一个流浪汉的小号
嘹亮地划破城市的优裕
万家灯火下,歌声驱不走寂寞
无主的野狗踽踽而行
把自己锁进暗室
规避凡人的幸福
白色的墙浮现生死的各种画面
而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
门缝中的阳光散尽血色
想象生活比接受生活,更为艰难
而这时,你作为窗口出现
提供完美的假设
巫祝般的语言暗示宿命中的光芒
被遥感的希望折磨,更甚于绝望
抚摸残肢,冬天之后
也许重新抽芽长出指头
他的心,在一片广大的雪原上独舞
四
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它。这首诗,它仿佛是写二十五年来流浪的我,再配上张素清老师的朗诵,就更很好的表达了诗人那一份颠沛流离的诗心!
不!它写出了一个流放者的悲歌与倔强。那
“门缝中的阳光散尽血色/被遥感的希望所折磨…”
“他的心,在一片广大的雪原上独舞”。
今天,我与先生聊起了诗,也聊起了他的这一首诗,我才知道,这首诗是他当年身陷囹圄之时在狱中写的。这样的诗况又让我对这首诗有更深层的理解。那理解是先生望向窗外的沉默和我的沉默。在两相沉默里,对世事无情的回眸,我们不需多言,只要能留存在心里就行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