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未黄海是博雅、谦逊的人。他自己编发的文学批评
谷未黄编辑——
诗坛大神给谷未黄治病
2018年11月30日,星星诗刊公众号推送谷未黄的一组短诗《治疗向日葵的多动症》,20天内阅读突破5000人。感谢诗坛前辈、导师,各位好朋友指出不足,这里保存部分评语,谢谢你们对未黄的鞭策和鼓励。并选录管用和、川上两位诗人前期的批评和教导。
有朋友问我,写诗的秘密是什么?简单地说,是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是靠意象表达的。在客观的事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统一起来,就形成了意象。
谷未黄的诗,充满了想象。有人说,他的诗不好懂。这是由于有时候他的想象过于奇特,与读者“隔”了。《坟地》《汉口地铁》毫无疑问是想象的产物。语言明白如话,好懂。但要理解诗人表达的意思,还是要仔细揣摩揣摩。
—— 管用和
2018年7月24日08:31
你在湖北诗坛应该是前辈级的人物了,你有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却往往被一些不那么优秀的作品淹没,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诗歌之外的很多东西也会起到淹没的作用。它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一个诗人就凭作品说话。
—— 川上
2018年9月3日12:04
《菩萨用的是人的身体》非常好。这个年龄,保持这样的写作质量,难得。
—— 大解
2018年12月12日23:04
这组诗前三首好,想象奇特而自然,也较凝炼。
问题仍是散文化,怎样才能把散文与诗切实分开来?可能还是要借鉴古典,去掉翻译腔。闻一多所言三美,值得思考。
—— 董宏量
2018年12月13日10:59
诗很现代。表现出诗人的活力与创造力。
谷未黄书院是好地方。难得未黄兄有个安置自己想法的所在。我很羡慕。“摸书”的设计有情有趣,乃一个亮点。
对写过一些东西的人来说,五六十岁之后少写一点是自重。
—— 陆健
2018年12月13日18:52
你的作品有自己的特性,很喜欢一块铁的书写。
—— 三色堇
2018年12月13日19:30
谢谢老兄让我分享。此前没有看过。老兄的诗越来越好,接地气,见谦卑,有人味,我很喜欢!我多年不写了,兴趣转移了。我更关注那些从事思想启蒙的人。
—— 程宝林
2018年12月13日19:42
你的诗在主流中确是别开生面。对现实及场景的观照比其他人多。但个人觉得细腻度和现实脉络的凊晰度还是不够。再者,想象还是多于感受——这比从思想大于形象(形式)中跳出来还重要。不过我的以上看法是匆匆的走马观花的感受,未必准确。
—— 唐突
2018年12月13日20:31
谷未黄写诗不行,就没人能写诗了。
—— 王宗仁
2018年12月13日21:07
刚读完,觉得意象的不确定性与表情达意的指代性关联的跨越感,构成了每种诗意的深广维度,因而于诗而言,就味重含蓄,耐人咀嚼。
—— 吴远道
2018年12月13日22:37
《今晚抵达故乡》从乡音——石头——猛兽——响炮——飞来的横祸——超度,一系列的环环相扣彰显诗写者怀念故乡人物同时滋生人性轮回的理念。但多余的枝节破坏了明晰的意象,陈旧的叙述也影响了文本的节奏,结尾的诠释窒息了陌生化效果。
—— 林育辉
2018年12月14日00:42
读过了,兄的这组诗,沉郁崭确,饱满老辣。
—— 姜念光
2018年12月14日09:34
"倒下的树,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平静"——这样的树殇,是一种诗歌形象的外溢,是一种形象品格的升华!他直逼蚁族收官胜利的盲目。
《树殇》的意义还在于:相克的生物链,也是相生的生命线。所以,在“卑微的目光中”,凯旋不过是“丧事”的另一种呈现。
谷未黄总是在平常的极自然的更替中发现哲理,这样的辨证似乎有悖诗歌的抒情性。但正是这样的超越诗歌时代感的类似酒神精神的宣泄,造就了谷未黄诗歌的理性色彩。
—— 黎修彦
2018年12月14日11:40
不要以一种技巧写作,尝试多种方法,告诫你我。
—— 心岛伊伊
2018年12月14日12:00
谷兄,这组很棒。养宗的评也切近。侏儒山,有趣。《树殇》《赠郑愁予》柔和的张力,出手有道不凡。谷兄砥砺前行,足迹踏实可鉴。
—— 林雪
2018年12月14日13:24
这是一组重要的作品。未黄已多年不鸣诗,却一鸣惊人!
—— 邹建军
2018年12月14日15:47
谢谢未黄兄知会情况并转来大作。我这段时间事杂、欠佳,北京又奇寒。转年当会好些,真想平静地赏诗作文,那已是一种久违的境界和享受。
——朱子庆
2018年12月14日16:05
未黄兄好,刚刚看到。诗很好,很灵动,多属于意象诗的范畴。这类诗应该是官刊的常客。我一般不会写的,我喜欢直击时弊,或以短小精悍为主。
—— 徐庆鹤
2018年12月14日17:54
刚出差回来看到。这些诗不错,简练,但若再进一步消除抒情的调子会更好。陈词滥调,主要不是词的问题,而是调的问题——即语气、形式、词语搭配等等。个人看法,说得不对,望谅。
—— 余怒
2018年12月16日21:47
月亮可以肾亏,向日葵患上多动症。物拟人,人似物。画面感扑腾而来。哲思入诗语,耐读启智。
—— 鑫然
2018年12月21日1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