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296|回复: 2

湖北网络文学||2018散文联展||韩永强《骚坛诗人谭光沛》 元辰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67

460

主题

7113

帖子

8960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960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19 08: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网络文学||2018散文联展||韩永强《骚坛诗人谭光沛》
元辰




第01号作品 韩永强《骚坛诗人谭光沛 》

夷陵评论总325期   组稿审定:元辰
发布媒体:元辰美篇  编发:元辰

  韩永强,笔名桡夫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俗专家;宜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级编辑。出版散文集三部:《箫者》,《梦湿乡关》,《明月斋笔记》等。




骚坛诗人谭光沛            
      
         2000多年前,在长江三峡的大山深处,一个叫乐平里山凹里,涌出了一眼泉水。泉水并不丰沛却涓涓汩汩地一个劲儿地涌着,形成了乡邻们饮用的甘泉。一个叫灵均的美少年,天天怀着虔诚之心,来到这个泉眼前“照面”,然后到邻近的一个山洞里去读书。年长日久,涓涓泉水在灵均不懈的诵读声中,澎拜成了楚文化的滥觞之地,并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形成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这个叫灵均的美少年,踏着浪漫主义的诗歌节拍,从此以屈原的名字走向大中华,走向全世界。
         屈原求索天下,行吟大江南北,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到九州大地,其“骚体”成为一种风尚,一种警醒世人的表达方式!他以“虽九死而不悔”的操守吟《橘颂》,不惜艰难险阻去《涉江》,发《离骚》,作《天问》,唱《九歌》,让中国的诗歌以浪漫主义的方式汪洋恣肆。他的故乡人因此引以为傲,精心呵护着诗歌的种子。据史料记载,从唐天宝年(公元742年)起,那里的农民就开始在每年农闲季节,相互邀约着仿离骚体而以诗词唱和的方式,缅怀屈原。至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体制,被以“骚坛”名之。岁月的漫漶让人们丢失了很多古老的传承,骚坛也在岁月的砥砺中渐行渐远。
         有人说骚坛的诞生是中国这块诗歌沃土孕育的奇迹。但是只要你到乐平里走一走,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骚坛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1982年,与屈原同样出生在乐平里,同样喝着照面井水长大,自幼读过9年私塾的谭光沛先生,已是63岁的花甲老人。世代以农耕为生的谭光沛先生,面对时代的变迁,感慨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盈,他的心中对先祖屈原的崇拜之情日益增长。于是,他请来杜青山、徐正端、徐宏章等一批长年坚持骚体诗创作的诗友,倡导恢复“三闾骚坛诗社”。他的想法立即得到诗友们的赞赏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没有喧嚣和铺排,更没有华丽的仪式,“消失”了近百年的“骚坛诗社”,在几个泥巴腿子对屈原的缅怀和敬仰之中,重新举起了诗歌的火炬。大家议定,农忙时,大家安心务农,农闲时,大家以诗为伴,每年端阳节,大家齐聚屈原庙,在屈原大夫塑像前诵读屈原的作品和自己创作的骚体诗。大家还约定,他们的诗歌主题就是缅怀屈子,赞美屈原故里秭归的山川风物,歌颂新生活。从骚坛恢复以来,冬天的乐平里被白雪覆盖着,但是在那些静默着的草寮、瓦房子里,火笼边总会坐满人。光沛先生总是首先低声咏诵自己的新作,然后请诗友们提出批评。讨论完光沛先生的新作,杜青山、徐正端、徐宏章、郝大树等人也会捧上自己的作品,就教于各位诗友。其间也有孩童睁着好奇的眼睛,看他们咿咿呀呀如歌唱一般的摇头晃脑。诗讨论得差不多了,吊在火笼上鼎锅里的腊肉,也散发出了浓郁的醇香。推杯换盏间,明年端阳节诗会的诗作也大致归位了。

        骚坛诗社生逢其时。就在谭光沛先生等人重举骚坛火炬之时,中国屈原研究会在秭归举行了首届“屈原学术研讨会”和“端午诗会”。谭光沛先生被推举率先登台,用楚声古韵吟诵了他的诗作《八声甘州·端阳观龙舟竞渡唁哀屈公》。光沛先生吟罢诗作还未来得及擦去长流的双泪,著名诗人严辰就走上台去,紧紧握住先生的手连声赞叹:“好啊,好啊!韵味十足啊”。也有很多来自全国的诗人、学者面对光沛先生疑虑满腹:他是一个农民?他真是一个来自屈原诞生地的农民?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他的学养来自哪里?是不是有人为他创作了骚体诗而让他登台表演?于是在台下,有人要求同光沛先生谈诗论道,以此来“检验”一下他的“农民”身份。质朴的光沛先生不懂那些“学者”的深奥,以农民的纯真,以屈原诞生地农民的身份,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敬仰,对屈子作品的理解,兼及自己对骚体诗创作的体会,并解读了屈原故里保存下来的古文字的音、义以及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和衍生之意。几个小时的侃侃而谈,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那些存心挑刺,那些想探明就里,那些凑热闹的人,面对这样的真诚,面对这样的学养,有的脸红心跳,有的哑然失声,有的推崇备至。当年叱咤诗坛的领军人物如公刘、严辰、晓雪、蔡其矫、刘岱、刘不朽、齐克等等都在感叹之余,极力向媒体推介光沛先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湖北日报以及《瞭望》周刊、《新观察》杂志等影响力极大的报刊都对其进行了不余遗力的推介。一时间,“中国第一农民诗社”、“泥巴腿子诗人”同谭光沛三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广为传播和称道。
       谭光沛先生却依然是一个农民,依然利用农闲季节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编织筲箕、簸箕、撮箕、筛子、晒席和背架子,挣几个零用钱贴补家用。其实他并不仅仅是为了挣几个零用钱,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满怀着“布道”的使命感,向乡亲们讲述屈原的故事和传说,背诵并解说屈原的作品,同时还把有潜力的后辈收作学生,耐心地给他们讲格律、讲音韵,讲炼字,讲“求索”的真谛,学屈原“诗言志”。在光沛先生和他那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的努力下,一大批后学者纷纷聚集到骚坛的旗帜下。
        每年的端阳节,是光沛先生心中比年节还要重要的日子。早已烂熟于心的诗作,他还要再斟酌;屈原庙的前前后后扫了几十遍了,他还要再去扫一遍;那些来自农家的长木板凳已经排好了,他还要亲自去擦拭一遍。然后他就在庙门前微笑着等待他的诗社社员们,等待着社员们一个个神情庄严地一步步登上屈原庙前的那些台阶。大家都来了,光沛先生走到大家前面,社员们按老幼为序,依次排列到屈原像前,随着光沛先生把头深深垂了下去。狭窄的大厅里挤挤挨挨的都是人,但是听不到半点嘈杂的声音。没有人发号施令,没有钟鼓琴瑟,只有虔诚随着清风在屈原庙的每一个空间梭巡,只有诗情在屈原庙的每一寸土地上扎下根去。然后就是光沛先生的古声古韵哀婉而绵长地叹息着,接着是杜青山徐正端徐宏章等社员们一个个循序而上。那些后学者们一个个攥紧了拳头,等老一辈的社员诵读完自己的作品,几乎个个要争先恐后地登上台去。没有一丝一毫的报酬,没有半分半点的功名,大家却一个个不甘人后。光沛先生静静地站在那里,犹如一株受命不迁的橘树,沐浴着屈大夫诗歌的光芒,倾听骚坛诗社那棵诗歌的大树拔节的声音,清瘦的身板硬朗起来。

最让人感动的是,随着大批青年诗人进入骚坛诗社,入社人员身份的变化,光沛先生改变了“骚坛诗社只作骚体诗”的初衷,鼓励年轻人创作缅怀屈子,歌咏时代新风的现代新诗。1984年6月11日,我也有幸成为骚坛诗社的一员。在向光沛先生的问道求学过程中,承蒙先生错爱,他提出诗社可以分为骚体诗和现代诗两个小组,他自己兼任骚体诗组长,而把现代诗“组长”的重任委托给我。更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在1985年端午诗会之后,光沛先生特意找到我,极为恳切地对我说:收下我这个徒弟吧,我也要学习写作现代诗。听了先生的话,我几乎是目瞪口呆!这样一个高山仰止的大师级人物,居然要拜我为师?!看着我满脸的的惶惑,光沛先生和蔼地说,如果你觉得不妥,那么你就拜我为师,跟我学骚体诗如何?这样我们就互为师徒,你也不用紧张了。说完,光沛先生从一个布袋子里拿出一副书法作品,上面写着两个遒劲的正楷大字“求索”,落款为“谭光沛”。老人家把书法作品递给我并笑着说:“这是我的拜师礼。”我一时激动得立马要跪了下去,先生却说,哪有师傅给学生行下跪礼的?早有耳闻光沛先生书法修为也很高,其大楷苍劲有力,草书别具一格,被誉为三闾大楷、草书之秀。今日得赐墨宝,真正受宠若惊。虽然同先生“互拜了师徒”,却因为种种原因,每年只有极少的机会得以拜见先生,但是我极为珍惜每次与先生见面的机会。每年在屈原庙举办诗会,我一定克服困难积极参加。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向先生讨教骚体格律音韵,尤其是在屈原故里秭归得以保存的古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记得2000年春,我有幸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过几天。其间,中国文学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听了我的一次即席发言之后,一定要我用最正宗的秭归话给他留一盘录音。他说在我的语言里,找到了很多从现代汉语里消失了的中国古文字读音。他还专门同我讨论那些古文字的语境和释义,存活的现状和走向。他有些诧异地问我何以知晓这些文字的传承?我告诉他,因为我有一个农民老师。看着教授惊愕的表情,我向他介绍了光沛先生。教授听后感慨地说,诞生过屈原的土地,一定藏龙卧虎!也是因为有了光沛先生的教诲,我对古体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偶尔也弄几首不严谨的古体诗,以表达自己对先生的教诲不曾辱没之意。

很多年之后的又一个初冬的乐平里,我再一次来到了屈原庙。光沛先生在他72岁那年走了。屈原庙后面的山岗上,红叶依然酽酽地红着。我知道她们在等着光沛先生。屈原庙四周的橙子澄澄地黄着,我知道她们在等着光沛先生。屈原庙门前那棵几百岁的黄桷树,迎着风在飒飒地唱着,我知道她也在等着光沛先生。因为再过几天就是光沛先生的忌日,他、她还有我们都知道,光沛先生一定会回到屈原庙,在他毕生敬仰的屈原像前深深鞠上一躬,然后再诵读他的《八声甘州·端阳观龙舟竞渡唁哀屈公》。再倾听他的社员们新近创作的诗作,为他们颌首致意。
在冬日难得见到的阳光里,我倚靠在屈原庙的大门上,翘首眺望着玉米三丘的那个屋场。那里先是走出了屈原,后来又走出了谭光沛先生,走出了千古骚坛。今天的屈原故里秭归不仅有骚坛,还有橘颂,还有涉江、萤火虫、九歌、杏林、兰蕙、树惠、楚风、夕阳红、金税等涵盖各阶层、各年龄层次的群众性诗社二十多个,因为有“骚坛”,秭归还摘取了“中国诗歌之乡”的桂冠!
在我的眺望里,我看见光沛先生紧随着屈原大夫,“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迤逦而来。屈原一生虽然蹉跎,光沛先生一生虽然清贫,但是因为有了诗歌为他们营造诗意的心田,他们却让自己葳蕤出“被薜荔兮带女萝,子慕予兮善窈窕”的舒展和宽慰。在他们的心中,有诗歌的日子,是幸福快乐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7

460

主题

7113

帖子

8960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960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0 08: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提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7

460

主题

7113

帖子

8960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960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5 2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