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兴山成员 于 2019-1-23 23:10 编辑
来源: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http://news.hbtv.com.cn/p/1668964.html 近日,宜昌市规划局公示了宜昌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专项规划。 
规划5条轨道交通线路 7条BRT线路 570.3km自行车道 111处立体过街设施 4680个社会公共充电桩 沿江大道地下快速路 网友直呼 宜昌不仅要成为湖北地铁第二城 绿色交通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一、项目综述 规划目标 为适应未来区域、市域、城市与综合交通的发展环境,宜昌绿色交通规划目标是面向创建国家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引导绿色交通方式在市民、游客交通出行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体包括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完善绿色交通设施规划、完善绿色能源交通工具规划、辅助构建绿色交通发展政策框架。 规划范围与年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2030)》(修改)中划定的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小溪塔街道、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三峡坝区。 规划期限:近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5年,远景与总规确定的远景年保持一致。 二、绿色交通体系构成与评价指标体系 
1.绿色交通体系构成 宜昌绿色交通体系分为四类,分别为依服务区域差别、市民生活需求差别、运输类别差异、软硬件差别划分。 2.绿色交通系统构建 宜昌绿色交通体系包括9个子系统,分别为绿色旅游交通系统、绿色通勤交通系统、绿色休闲交通系统、绿色货运交通系统、市域绿色交通系统、绿色交通政策软环境系统、绿色集疏运系统、绿色智慧交通系统、绿色能源载运工具系统。 3.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宜昌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7大类27小类,7大类指标包括交通与用地协调、交通出行方式、公共交通服务、慢行交通环境、路权优先、绿色能源车辆、组织管理,针对每个小类指标均明确近期(2020年)及远期(2030年)发展目标值。 
三、绿色通勤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公共交通规划 规划5条轨道交通线路,近期建设1、2、3号线一期工程,共67.1km,其中1号线一期工程为葛洲坝站至花艳站。规划7条BRT线路,共164.8km,其中BRT1号线已通车。 2. 轨道站点一体化换乘设施规划 结合各方式特性,建议轨道交通接驳方式优先顺序为:步行、非机动车、公交、出租车、小汽车接送、小汽车停车换乘,在轨道站点布设一体化换乘设施。 四、绿色通勤慢行系统 绿色通勤慢行系统主要面向城市集中建设区及示范组团(西陵-伍家岗沿江核心区),集中建设区重点规划自行车廊道及立体过街设施。 1.自行车道规划 规划自行车道570.3km,其中自行车廊道155.5km,占比27.3%,形成"五纵五横"骨架网络,实现主要组团连通率达100%,主要以干线性主干路及主干路为主,包括沿江大道、东山大道、发展大道等。自行车集散道207.7km,占比36.4%。 
2.立体过街设施规划 规划立体过街设施111处,其中现状保留19处,规划新增92处。规划新增过街天桥、过街地道31处、61处,其中分别有10处、49处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布置。 西陵区规划新增立体过街设施17处,其中9处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布置;伍家岗区规划新增加立体过街设施33处,其中10处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布置。 
3.示范组团慢行规划 选取西陵-伍家岗沿江核心区作为慢行示范组团,由沿江大道-港窑路-东山大道-石子岭路围合而成。示范组团规划自行车道40.6km,自行车道密度达4.72km/k㎡,其中已建16.9km,规划新建23.7km。示范组团自行车廊道形成"二纵四横”骨架网络,共17.2km,包括沿江大道、东山大道、西陵二路等,实现串联区内主要商业中心、轨道站点等。 示范组团规划立体过街设施30处,其中已建16处,规划新增14处,包括铁路坝小吃街地下通道、万达广场沿江地下通道、环城南路地下通道等。 五、绿色休闲系统规划 规划绿道网络913.6km,其中市(县)级绿道432.3km,社区级绿道481.3km,绿道网络密度为规划市(县)级绿道包括11条特色线路,即01号线 ―11号线。规划社区级绿道中,西陵区44.8km,伍家岗区62.3km,夷陵区小溪塔67.5km。 
在《宜昌市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基础上,新增西陵二路、港窑路等部分社区级绿道,实现连接市(县)级绿道,发挥绿道网络化效应,同时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提高绿道的通达性。 六、组团快通与绿色路权规划 优化道路网络结构及功能,提高快速路连通性;重新分配主次干路路权,包括布设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道、HOV车道(多乘员车道,是专供乘载至少2人以上汽车所行驶的车道),突出绿色交通导向;提高次支路规模,打通道路微循环,打造窄马路、密路网。 
1.快速路优化 西陵区同伍家岗区之间缺乏快速路直接连通,规划三峡快速路绕行距离远。考虑在沿江大道地下新建快速路(双向4车道),在主要节点与地面道路互通,从而实现两区之间快速连通,伍家岗区政府至西陵区政府可缩短约一半距离。 2.主次干路权重新分配 主次干路路权重新分配包括在主次干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道及HOV车道,突出绿色交通导向。引导市民采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出行,以及鼓励小汽车共乘、降低小汽车单人出行比例。 (1)公交专用道:共规划公交专用道218.4km。 其中区间级通勤专用道120.8km,区内级衔接专用道84.9km,区内级服务专用道12.7km。 (2)非机动车道:共规划自行车道570.3km,其中自行车廊道155.51km,占比27.3%,自行车集散道207.7km,占比36.4%。 (3)HOV车道:考虑在东山大道、城东大道、沿江大道等道路划设HOV车道,鼓励小汽车共乘,从而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促进交通节能减排。 
七、枢纽绿色集疏运系统规划 提升宜昌高铁衔接可达性,引导区域客运向铁路转变。升级南沿江通道,构建复合通道,同时释放铁路货运能力。力争呼南通道,推进宜昌-襄阳、宜昌-常德联络线建设。推动高铁站对区县的覆盖,形成市级综合枢纽站及县级枢纽站两级结构。 提升公铁空联运,提升公共客破率。(1)高铁站无缝换乘长途汽车到各区县,规划建设宜昌北站高铁站与客运站整合一体设计。(2)综合枢纽能无缝换乘轨道、公交至城区,规划建设宜昌东站轨道换乘接入,宜昌北站轨道换乘接入,宜昌北站公交换乘接入,三峡机场轨道换乘接入,三峡机场公交换乘接入和汽车客运站轨道换乘接入等。(3)主要综合枢纽间实现轨道换乘,以三峡机场站,宜昌东站,宜昌北站,长途客运站这四个综合枢纽站为中心,实现综合枢纽站之间的轨道换乘。 八、绿色货运交通系统规划 借力国家运输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发挥宜昌港优势,大力推动水铁联运,改变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形成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多式联运绿色货运体系。 1.区域多式联运规划 依托黄金水道,升级内河航道。推动宜昌港及宜昌段长江航道升级,推动宜昌港至上海洋山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班轮化。升级香溪江、清江、童庄河航道,推动货船直达产业园区。 完善宜昌与腹地铁路网覆盖,大力强化水铁联运。通过宜昌港水铁联运,辐射中西部水运条件不发达地区,构建辐射中西部腹地,构建长江中上游水铁联运转运枢纽。强化翻坝铁路,跨越三峡通航瓶颈。铁路直达作业区和产业园区。 
2.城市货运规划 集建区公水铁联运规划:通过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接入港口和铁路货运站实现公水、公铁货运集疏运。江南翻坝运输,茅坪作业区接江南翻坝高速与沪蓉高速相连接;江北翻坝运输,太平溪作业区接江南翻坝高速接沪渝高速和宜岳高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