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612|回复: 1

哪些方言可能消失?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2019-1-24 10:57: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常有人惊呼,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得采取措施保护方言。但是不同地方的方言现状似乎又是不一样的。你好像在哪都能听到东北话,但是会讲一口地道福州话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了。为什么有的方言消失快,有的方言消失慢呢?什么样的方言更容易消失?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在家乡自己像一个外人?可能就是,所有人都说着你熟悉的方言,而你张口时却不自觉地说出普通话的时候。

什么时候你又觉得家乡越来越远了?也可能是,当你回到故乡,听到的方言越来越少,你想用方言逗乐一个小孩子,却发现他只是好奇地瞪大了双眼。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用熟悉的乡音来找回家乡的亲切感,却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互联网上,有不少粤语区、吴语区的母语者都在痛陈“粤语即将消失”、“会说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也有很多人呼吁保护这些地区的方言。但是,这些地方会是方言最容易消失的地区吗?到底什么样的方言,最容易消失呢?

什么情况才算濒危方言

显然,要判断一种方言是不是濒危,不能仅仅根据母语者的描述就做出判断。不然,搞不好全中国的方言都会变成濒危方言。因此,要搞清哪一门方言处在濒危状况,我们首先要明白怎么判断方言是不是濒危。

想要认定一项方言是否濒危,主要有三个标准:首先最重要的指标是母语人数少,如果使用者中有80%以上都转用其他语言,就可认定这门方言是处于濒危状态的[1]。



2018年3月26日,观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沪语”墙边听上海方言/视觉中国

其次是母语使用者年龄层,具体地说,如果一门方言只有中年人或老年人使用,更具体地说是只有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使用,其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1]。

最后还有使用者的母语水平问题,一般一门语言的使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如果该方言的大多数使用者都只能听懂却说不出来,用的是“哑巴方言”,那这种方言也可以视为处于濒危状态。不过,这三个指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判断时需要综合衡量[1]。

明确了濒危方言的定义和指标,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寻找真正处于“濒危”和即将消亡的方言了。

方言消失,还是因为不够实用

要想知道哪些方言更有可能消亡,肯定要知道方言为什么会消失。

很多人认为,方言消失是因为普通话的强力推广。但是你却发现有个问题,普通话教学是在全国都推广的,每个小学生上课时都要学习普通话,为什么有的地方推广普通话,方言的使用减少了,有些地方却依旧使用方言呢?

有人可能觉得,这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有关。比如东北话就很接近普通话,人们能听得懂,你到了东北大家也照样都讲东北话。但是广东话却跟普通话差距很大,所以推广普通话时粤语就受伤。



2018年1月,广州,在《2017粤语好声音》音乐盛典,李克勤演唱歌曲。尽管很多人都觉得粤语难学,但曾经粤语歌依旧传唱大江南北/视觉中国

光看结果,好像是这样。2017年一项对广州134人的调查显示,在学校内,接近80%的学生会使用普通话而不是粤语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2]。

但是同样的原理,推到广州周边的从化却不是这样。同样是粤语区,2017年对广州市从化区的调查显示,除了外来人口较多的工业园区,在大部分地区,选择使用粤语交流的人口比例却都要高于普通话[3]。在广州市落后的地区,方言照样保存的好好的。

所以,到底是哪些方言更容易消失,跟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那是因为什么呢?我们想一下,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方言?

虽然总有人说,方言更好听更有文化,但人们使用语言却不是因为好听,而是为了交流。当交流无法顺利实现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考虑使用另外的语言。



2018年11月22日,广州,珠三角城市群高校毕业生联合招聘大会。当不同地方的人都来到广州工作,当地方言就不是最佳的交流语言了/视觉中国

什么时候本地方言反倒不能顺利交流了呢?就是当一个地区存在大量的外地人口,彼此方言不通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使用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流。

因此,影响方言生存最重要的KPI,是该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就是外来人口数量。根据2002-2006年,南京大学一项针对南京7个区932人次研究调查显示,每当流动人口的登记率上升1%,公共场合普通话的使用率就会上升2.3%[4]。



2019年1月20日,旅客在南京火车站检票乘车。在这种外来人口多的公共场所,你很难想象工作人员如果用方言会怎样,但是在一些地方小车站,工作人员用方言售票却是很常见的事情/视觉中国

在当前中国,除了极少数地区外,普通话都是一门正式语言,在工作、学习等正式场合,普通话一直是人们的第一选择。而方言只有在生活中的很少一些场合才会用到。

2013年一项针对福州话使用者的调查就显示,有93%的受访者表示,最经常听到福州话的地方是“菜市场”[5]。所以方言更多地还是在生活中、在基层社会场合使用。

外地人越多,方言使用越少

根据语言学“实用性”的观点,当使用普通话已具有足够的实用性价值时,人们便没有动力学习当地方言。作为城市新移民的外来人口也更加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当地方言[6]。

2009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外来人口就已接近城市总人口一半苏州市,外来人口的子女中有73.4%表示自己“完全不会说苏州话”,而能用苏州话交谈的仅有11.6%[6]。



2018年12月16日,苏州的拙政园里游客往来。尽管苏州有着非常独特的方言,但是外来人口已经不再需要学了当地方言才能在当地工作生活了/视觉中国

武汉也是差不多同样的情形,有63.5%-85.5%的外来人员表示自己在工作、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而希望子女学会普通话的有96.6%,但希望子女会说武汉话的却只有10.5%[7][8]。

而在外来人口已经接近40%的福州,人们虽然连省会名称是“fu州”还是“hu州”都分不清楚,但普通话的普及率却惊人地高。超过60%的当地人表示,平时在家都是以普通话为主[5]。

对于一门失去了公共交际功能的语言来说,家庭通常是抵挡语言入侵中的最后一块阵地,这也就是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如果家庭中使用的语言都已经转变为普通话,这门语言也就接近消亡了[6]。



2019年1月6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传统节日“苗年”。各屯的男女老少汇聚一起吃饭庆祝。这种传统家宴,通常是我们最能听到乡音的场所。王以照(广西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从历史上来看,外来移民能够对迁入地区语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想象。1861年东北刚刚开放封禁政策时,满语才是当时东北370万人口的通用语言。而到了1911年,东北人口增长到2000万人的时候,东北的通用语言几乎完全转换成了汉语,也就是现代东北话的雏形[9]。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东北再次成为了人口流出大省时,东北本地的方言也就放慢了更进一步和普通话融合的速度,保留了真正的东北特色。



2018年9月16日,北京,河南原创方言剧《老街》在北京演出。在河南你能在大街小巷都听到方言,也跟本地主要是人口流出而不是流入地有关/视觉中国

而当你来到四川河南,发现售货员、司机、工作人员都跟你讲着本地方言时,也不必惊讶他们的方言保护做的有多好。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另一面,就是外来人口少。

真正消失的方言,没人注意

但并不是说,北上广的方言才是最快消失的方言。虽然这些地方人口流动性强,但是本地人口基数也大。但却还有另一种方言,本身使用人数就非常少,还要面临强势方言的侵蚀。

对,我们说的就是南方地区许多处在方言岛上的方言。

方言岛一般是指一种方言如同大海上的一座小岛,其四周都被另一种方言包围。方言岛的形成大多都是与人口迁移有关,某地的人集体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又不懂当地方言,就形成了方言岛[10]。



2015年10月25日,福建省福州市,航拍清晨闽侯三叠井方向关中村的田园风光。在闽侯县的闽东方言片中,有几十个闽南方言岛散布在近十个乡镇中,大多是清代前期从闽南地区迁来的/视觉中国

通常情况下,由于受周边强势方言的影响,方言岛方言的使用者会全体转用当地的强势方言。现存的方言岛大多都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因为更远时期的方言岛,基本上都已经因为被周边强势方言同化而最终消失了[10][11]。

比如通行于浙江苍南县的苍南蛮话,其难懂程度能让“说鬼话”的温州人为之叹服,仅一个“我”字就有三种读音。它就是典型的方言岛方言,它的24万使用人口虽然位处于吴语区,但却是一种闽语方言。在吴语本身都受到普通话冲击的情形下,这门方言还能否继续存续就很难说了[12]。



2015年07月07日,浙江苍南县龙港,渔船陆续归港避风。这里使用的方言便是苍南蛮话。蛮话仅通行于苍南县内江南垟片区,与其他任何方言不能互通/视觉中国

你看,并不是普只有通话会强势冲击,其他方言也会。实际上,曾经传唱南北的粤语也曾经扮演过这种角色。

1949年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典型的多语混杂区。广府话、围头话、甚至于潮州话和上海话社区等都和谐地混居在一起。不过随着60年代末,香港政府把广府话选定为官方用语后,一切形势都发生了逆转。

原本情况下,除去广府话,四邑话是当时香港使用人数最多的群体之一,几乎每五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四邑人。然而1971年时,四邑话的生存空间急剧萎缩,每15个四邑人中才有一个讲四邑话。仅仅22年里,四邑话的使用人口减少了93%[13]。



2017年12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里收藏的民国时期的四邑广祥最快轮船船票。在50年代之前,四邑话还是香港使用最多的方言之一/视觉中国

不仅是普通话,任何一种官方语言都会向下入侵其他语言的使用空间。而他们的战斗力甚至比普通话还要强大。如今,香港有近90%的人使用广府话作为第一语言。

除了上面列举的方言之外,真正处在危急时刻的方言还有许多,比如江永土话、广西平话、以及黑龙江的站话方言岛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濒危语言可分为六个等级,将“仅有祖父母辈或更老一辈使用,但对子女不再使用的语言”列为“很危险”等级,仅次于“很危险”和“已经灭绝”[14]。不过这个标准很多人恐怕都没听说过。

毕竟,真正濒危的方言,已经小众到完全脱离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更别说保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2019-1-26 13:5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的历史:距离古代“中原雅音”有多远?

水煮历史
大鱼号
6小时前 “水煮历史”官方大鱼号,关注历史、传统文化

关注



-01-

汉语简史

汉族以及汉语大致在秦汉时期形成,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汉族统一后的语言——“雅言”逐渐成为了汉语的正统。

西晋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晋室内乱之时攻陷洛阳,史称“五胡乱华”。中原汉人纷纷南渡,越过淮河或更越过长江。这些侨民主要落户在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

这些中原士族同时也把洛音也带到了江淮一带,与当地土著的吴语产生交融。而此时的中国北方则是一片种族混乱屠杀的状况直至最终形成汉胡混血政权。中国就这样一分为二,形成了长达近300年的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也“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以南京为中心的东晋南朝作为汉人的正统王朝,传承了中原的优秀文化,繁盛一时,史称“六朝文化”,而当时“南染吴越”的金陵音成为中国的官话。

终于,隋统一了中国。与秦一样,这个伟大的统一王朝仅仅传了两代就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强盛的唐朝。

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故而华夏正朔再次北归。金陵音与长安音则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

日本人在六朝的时候就输入了南京的“吴音”,到唐朝则重新把长安的“汉音”带回日本,形成了现在的日语。

唐末北方战火纷飞,大量中原居民南迁,经历五代,宋一统天下。因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随后金灭北宋,宋迁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迁至杭州、南京、扬州一带。

南京、扬州作为吴语的北缘,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

随后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蒙古人对中国北方实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以至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黄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灭。

南宋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头彻尾的亡国,南宋的军队和政权被蒙古人一直追杀到广东崖山,然后南宋丢失了全部的陆地,几十万南宋军队在海上与蒙古人决战并全军覆没,最终大臣背着还是小孩的南宋皇帝跳海自尽。

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自此起,中国再也不是过去的中国,汉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的、彻底的丢失了政权。大量汉族精英被屠戮,文明的传承被割裂,中华上古、中古以来形成的文明被极度摧残。



-02-

明朝的官话

元朝国祚不到百年,朱元璋就“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大明朝横空出世。因蒙古人的屠杀,到明初中国的人口极度不平衡。于是朱元璋就从因位于山区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迁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从江南迁移民众至江淮,并从湖广调人填四川。

此时环视中国,河洛早不是那个河洛,齐鲁早不是那个齐鲁,燕赵早不是那个燕赵,整个北方都不同程度的被胡化,而尤以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为最,最后一个汉人的首都杭州也相当程度的被越人和吴语所同化。只剩下南京、扬州、镇江一带才保留了一些相对纯正的中原人的血脉和语音。

作为“再造华夏”的一个部分,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雅音为正,事实上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这就是明朝的官话。

事实上,今日我们所能够清晰的追慕到的最远的文明就是明朝,无论是文化、语言、艺术还是建筑。因为让中国第一次彻底“亡国亡天下”的元朝就像一把刀,很大程度上斩断了中国近古与中古、远古的联系。是伟大的明朝再造了华夏,让我们能够隐约触摸到宋朝以及宋之前我们的祖先的文明。

朱棣篡位之后,明朝迁都至北京。但整个明朝,南京都保留着与首都同样的建制,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从南京以及附近一带带去了大量的人口,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础。



-03-

北京话的满化

明末,趁着中国内乱之际,满人趁机入侵中国,最终夺取了政权,并强迫汉人剃发易服,这在江苏一带遭受到了最强烈的抵抗。于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之屠等等,满人在长江下游制造的屠杀惨案不断,而这里正是自南宋以来中国千年的文化、经济中心和主要人才出产地。

满人入关后,中国的总人口降为明末的一半。中国的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莫过于高智商的精英人才被屠戮,精英是文明的主要载体,所以精英的被屠戮等同于文明的被摧残。

清朝,北京迅速的被满化。基本属于野蛮人的满人本来根本不会说汉语,为了表达复杂的汉族文化,只能鹦鹉学舌的说中国的官话,但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

这些都是满人阿尔泰语系的特征。这种北京的内城话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到清朝中后期,这种方言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乃至现在普通话的基础。

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明代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

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但是满语的先天残疾摧毁了汉语,首先,入声字一下子就全丢了,这就是汉语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历史原因,用满语套学汉语的发音更是不伦不类,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发音最糟糕的汉语。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满人的这种蹩脚汉语比起日本皇军的蹩脚汉语要幸运得多了,随着使用人口的增加,这种让当时的汉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脚汉语渐渐成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官方普通话。



-04-

积满灰尘的中华正朔

后来,孙中山领导的民国灭亡了满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再造华夏。

而且与东晋、明朝一样,新的汉族政权同样定都在南京,这个汉民族的复兴圣地。华夏正朔再次转向长江下游。

这也印证了,南京一带更能代表汉民族那多遭劫难、几乎遗失的文明,这里较多的继承了华夏的正统因素。

民国覆灭之后,首都迁至了北京,新中国的一切开始以北京为中心而构建。某种程度上,这造成了一种有悖于中华民国努力方向的“反汉化”。

曾经躲在北京阴暗角落里的满遗们终于看到了阳光,随着新“普通话”的推广,中国人逐渐远离并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优秀文明和曾经使用过的语言。

中国的官话,就像两个轮回,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金陵;然后再到长安,到洛阳,又回到金陵。

在这个轮回变换的过程之中,历史上中国官话的各个瞬间被中原的移民带到了东南沿海各省并以某种方式保存了下来。

比如,据说客家、闽南话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话,而粤语则比较接近秦汉时期的关中话。但东南沿海各省因为位于丘陵地带,位置偏远、人口较少,交通也很不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迁移并没有政权的跟随,故而终究难以左右中国的主流,他们所保存的语言也难以反哺那个不断动乱变迁的中原。

历史上中原文明的碎片,就这样被边缘化为各种方言。只有长江下游一带,因为南迁的首都无一例外的全部落户在此,给这片土地打上了中华正朔的烙印,加之这里土地富饶、人口众多,才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和影响整个中国的进程。

回到现在,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下江官话,这个接近明朝官话的方言,中国的语言专家们一致公认扬州话是最理想的国语,因为扬州话声音好听,保存了汉语的重要特征入声,而且使用范围较广——这证明扬州话可能最接近明代汉族人的普通话。

有很多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叹息也好,扼腕也罢,都已经无济于事。经过蒙、满奴役了三百多年的汉人,到清末的时候,已经从汉唐高贵的子民沦为劣等低贱贫穷的半野蛮人,诚惶诚恐、亦步亦趋的拷贝西洋或东洋的文明成就,仿佛这个民族从来就是这样的落后。

而本是偏远蛮夷的日本和韩国,却因为保留了汉唐宋明珍贵的文明碎片而最终从蛮夷走向中华,成为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国。

中国现在的官话,恐怕是再难动摇了,但积满灰尘的中华正朔,或许在将来还能再次被擦亮。



-05-

近代“普通话”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

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

在1955年,张奚若在一次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1955年10月26日,《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普通话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