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甲虫破解水花生入侵之痛 荆州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荆州社会 正文 来源: 湖北日报 时间:2019-01-25 09:32
对于千湖之省的湖北来说,水花生曾是“水域生态之痛”。1月24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农业部门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引进专食水花生的水花生叶甲,让水生态得到很好保护,全省防治面积达173.8万亩。
水花生是外来入侵生物,原产于南美洲,上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我省河湖众多,为水花生提供了天然滋生环境。根据监测,水花生野蛮生长,造成局部水域水体交换受阻、水质恶化、水生物大面积死亡。我省曾是水花生重点危害区,最多时分布面积300多万亩,洪湖、梁子湖、三峡库区等多处水域均不同程度遭遇过水花生泛滥之灾。
对于水花生治理,我省采取人工打捞、化学防治等办法,均无法有效解决。2009年,原农业部和原省农业厅组织科研部门,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从海南、广西等地引进专食水花生的水花生叶甲。
荆州市长湖水产良种场,一座温室大棚里养满了水花生,叶片上爬行着一些米粒大小的黑色昆虫,这就是水花生的天敌——水花生叶甲。“水花生叶甲在湖北的人工培育技术已经成熟,可有效防御水花生对水体的侵害。”荆州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毛波说。
据介绍,叶甲具有专食性,以水花生为食,不会对其他农作物造成损害。洪湖曾举办水花生现场灭除活动,将3万多只水花生叶甲释放到洪湖,效果立竿见影,不到3个月水花生就得到控制。我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叶甲越冬繁育基地,聘请中国农科院、华中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进行技术攻关,探索“温室大棚繁育叶甲”新技术。随后,鄂州、荆州等地相继建设了15个水花生叶甲越冬繁育基地,水花生生物防治技术已覆盖20多个县市。(记者胡琼瑶通讯员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