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那旮旯儿,吊子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傻”、“笨”,做事、说话欠思考;其二,是指烧水的器皿,质地像瓦罐,形状像铝制壶。我们村里有个聪明人,名字叫大桥,可村里人却送了他一个绰号——吊子。大桥这个绰号的来历,就与烧水的吊子有关。
过去的农村,有许多走村串巷的生意人,譬如敲着铜锣买杂货的广货挑,打着铜板修锁配钥匙的铜匠,摇着拨浪鼓出售雕花的卖花人,他们或挑着担子或背着箱子,从村这头吆喝到村那头,需要的人听到锣鸣鼓响,就会从屋里跑出来,挑选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有一天,村南头来了一个卖窑货的,挑了满满一挑子吊子、罐子和火坛,刚一进村就被村民团团围住,有的买火坛,有的选罐子......人们挑选一番,找到自己合意的货物后,就会拿到池塘边去试水,看所买的货物漏不漏。如果不漏水,就买下,如果漏水就换一个。一个村民挑选了一个吊子,拿到池塘边往水里一按,水就渗进吊子里,于是他就去换了一个......漏水的吊子则被卖窑货的人放到了一边。 住在村北头的大桥,正在村南头串门,见到卖窑货的,想起自己家里正缺一个吊子,就跑去买吊子。大桥挑好了吊子,试完水,付钱时,发现兜里钱不够,差一毛,就跟卖窑货的讨价还价。卖窑货的见眼前生意这么好,不愁货物卖不出去,死活让价。无奈,聪明的大桥脑子一咕噜,就想到了一个歪主意。他跟卖窑货的说:“我帮你把那个漏水的吊子补好,你让我一毛钱,可得不?”卖窑货的问大桥:“你么样补?”大桥说:“我肯定有办法撒。”卖窑货的人便不做声,算是首肯。大桥跑到一个水沟里抠来一坨黄泥巴,将漏水吊子的裂缝糊上。卖窑货的人拿起吊子瞅了瞅,那黄泥巴的颜色与吊子的颜色几乎一模一样,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修补的痕迹。瞅了一会,卖窑货的人又拿着吊子到池塘去试水,一试,也不漏水,于是,他就依了大桥,让了一毛钱。大桥买下便宜一毛钱的吊子后,便兴高采烈地拧着它继续串门。 到了吃中饭的时候,大桥高高兴兴地拧着吊子回到家里,媳妇见大桥拧了一个吊子回来,便打起惊诈来:“妈呀,你么儿也买了一个吊子?”大桥问媳妇:“么儿?你......”媳妇说:“我也买了一个,就是......”大桥急问:“就是么事撒?”媳妇吞吞吐吐地回答说:“就是漏水。”大桥一听,赶紧去瞧媳妇买的吊子,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后悔得直跺脚。原来,媳妇买的吊子正是他修补的那个漏水的吊子。这会,他糊上去的黄泥巴已经干裂脱落了。媳妇见大桥跺脚,以为大桥生她的气了,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解释道:“买的时候,还试了水的,一点也不漏,做饭的时候一盛水就漏,真是蹊跷。”大桥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叹了口气,就向媳妇道出了真相。媳妇一听,便气炸了肺,指着大桥骂道:“你真是一个吊子哟!”自此,村里人便都喊大桥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