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我的一日一篇(随笔) 说说我的一日一篇,也算是种写作小结吧。
先说一下何谓一日一篇?
也就是一天一篇文的意思。
细想了一下,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似乎要说清下面六个问题:一、一日一篇的缘起;二、为什么要一日一篇?三、一日一篇的素材从哪里来?四、一日一篇的好处在哪里?五、一日一篇得到了什么?六、一日一篇还能坚持多久?
一、一日一篇的缘起。
自从以“老游湖”一名,在网站注册以来,发文时断时续。似乎亦如从前,兴致来了即写,心中、肩上,丝毫没有任何压力。当以“自由人士”作为副标题,写下第一篇小小说《辫子》时,心中似有某种触动。至于这种触动是什么?静心细思,似又没得!当写到十篇时,心中竟莫名地发下一个宏愿:写一百个自由人士。这一百个,似乎又受了湖北作家董宏猷的《文革一百人》的启发。于是,我将这个宏愿说了出来,并写在了跟帖上。没想到,竟得到了版主的支持!他的回复很简短:我支持你!
此后工余,别人聚在一起吹牛喝茶打屁,我却窝在犄角旮旯里作文。文作好后,稍加润色,按下“发表”,这个休息似乎也因此而结束了!等到再次拿出手机观察时,文竟已发出了。见此,心中的那份高兴崩提了!它比月底拿到奖金更兴奋!为何有这样的“贱相”出现呢?这与我的经历有关。
现在说出来,也算自揭家丑吧?
我从十七岁开始文学创作,直到现在,都五十七岁了,却仍在“业余作者”行列徘徊。而与我同起步的人,都已成为著名作家了。比如郑局廷。诚如我在《我所认识的郑局廷》一文中调侃道,他的劲作的大些,成了大作家;我的劲作的小些,依然还只是个“业余作者”。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呢?这与纸媒的用稿有关。少则半月,多则三月。当然,在时间长河中,三月,仅为眨眼之间,甚至还没有这么长。但作为心中装事的人眼里,三月,又是何等的漫长?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又有多少变故要出现啦?我这样说,外人以为是托辞。但在我来说,的确是现实!所以,我敬佩那些在漫长的等待中,依然能执笔书写的人!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与坚持的确有关!
而现在,“吹糠见米”,其速度之快,怎不令人欣喜?对此,我曾毫不讳言地讲道,网络写作的兴起,就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订做的!它,至少满足了我的两欲:发表欲与写作欲!
有了这两欲的满足,我又有何理由不奋蹄呢?自然,肩上也有了压力,逼着自己一日一篇不可!
当然,在写作“自由人士”时,又碰上个新问题,那就是,离过年已不到两月了。而我的一百篇,才写完六十多篇。怎么办?只有一日两篇三篇地赶啰!
这也就是我为何偏爱微型小说的缘故!
终于,我在除夕的前一天,完成了这一百篇的宏愿!
当这一百篇发出时,那位版主立即跟帖祝贺!见此,我竟毫无形象地潸然泪下,以至泣不成声!为何?我终于超越了极限,战胜了自我!至于说文章的好坏,倒在其次!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搞写作,没有“拚命三郎”的劲头,何以成事?而一日一篇的习惯也就由此养成!
二、为什么要一日一篇?
练武的人,讲究拳不离手;唱戏的人,讲究曲不离口。而缝补衣衫的人,也有句告诫语:三天不拿针,手也生!而这里的生,是生疏的意思!那么写文的人呢?当然也要讲究一日不离文字了。其实,有个外国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他说,当我无内容可写时,我都要在稿纸上写下“我要写作”的字下来,以此激励自己,一日都不懈怠!
三、一日一篇的素材从哪里来?
老实说,当我养成一日一篇的习惯后,也曾担心过这个问题。但后来一想,又有了主意。
什么主意?都说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我身边的人,算不算基础?于是,我灵机一动,将身边人的人名一一记下,写完一人,划去一人。这样,岂不天天有得写了?
这样做,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搞写作,其实,就是在挖掘贮藏在自己心底的煤矿!
四、一日一篇的好处在哪里?
(一)先说灵感。
都说灵感是等来的。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根据一日一篇所得出的结论:灵感,一样是给有思想准备的人。
为何要这样说呢?
比如,在众多的社团征文中,我选择了类似“看图作文”的征文。为何要选择它?因为它比单给一个题目更具挑战性!挑战什么?挑战你的诸多能力!特别是对你的灵感的挑战。这也就是灵感的一种特性:共鸣!于是,我写下了《莲韵》这篇小小说。而这共鸣的产生,没有思想的高度集中能行?
当然,这还没完,我又从其它角度来写,一连写下《远方》等多篇小小说。
而这样的做法,老实说,这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所以说,在我的小说中,有一个特性,那就是用一个名,多篇出现,看似连载,实则仅为借名,多角度去写罢了。比如汪明,比如汪平,比如许干清。
那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简单,考量自己反复运用素材的能力。
(二)次说构思。
说清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说:
1、投稿纸媒时的构思。投稿纸媒时,也有构思,但因肩上无压力,脑中无压迫感,说是在构思,实则另一事一牵绊,结果,也就不了了知了。
2、投稿网络时的构思。自从染上“一日一篇”这个毛病后,每天都在强迫自己去思去想。而构思,也有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先期叫无任何规律,只要写完,就去思去想。现在,一般是上午构思,中午休息时写作,下午听书。为何叫听书?而不叫读书呢?因为现在视力下降,坚持不了多会,眼睛发胀,流泪。后来,才改为听书。虽依然费耳费脑,休息休息也就好了!晚上,听歌。为什么是听歌?而不是其它呢?旨在休息大脑罢了。当然,这歌,也是有选择的,如刀郎,降央卓玛,腾格尔,这些有民族风情的歌经常听。因为他们的歌,生活气息浓,听后,给人以联想。当然,并非单一的听歌,而是脑中在想,能否借用其中的手法,运用到小说中?
从这两种中,就可看出压力的可贵了。
当然构思,还有三种情况可说,叫快,较快,略快。而这三种,又对应着三种人,熟,较熟,略熟。
何谓熟?就是朝夕相处,一切尽知。如郭美明,杨宏才等。
这样的人,构思起来就快。
何谓较熟?就是虽住在一个塆子里,早晚见面,却又没在一起做过事。
这样的人,构思起来较快。如朱石姣。
何谓略熟?虽在一个塆子,毫无任何接触,仅仅只是熟。
这样的人,构思起来,比较麻烦。如朱体洲,怎么写?找出他的“闪光点”来。什么叫闪光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举止言行。那么,朱体洲的闪光点在哪里?
一是名字。
体洲是他的学名,他还有个小名,叫蚂蟥。为何叫蚂蟥?这正映了乡俗:贱名命长。抓住这一点,去展开想象,其中是不是有内情?但这,都要建立在对民俗的了解与熟悉上。
二是说话。
为何要抓说话呢?听他说话,简直就是摧残。为何?叫满嘴的之乎者也。别人是该用当用,他是不该用也用。从这里,又能窥出什么呢?上过学,还是私塾。事实的确如此。还是十年长学。如此下来,应该算个明白先生了。可他却是个奇葩。拿书,读不下去;提笔,写不出来。只落下个满嘴的之乎者也。
我曾细听过他说话,一段话说完,之乎者也以焉哉要用过遍。通常是夫起头,者也结尾。中间用上其它。
抓住了这两点,即便这人不鲜活,但,立起来,应该问题不大。
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又得到了映证!
三是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丰富,一要看作家知识贮备的多寡,二要看用语的流畅。而多寡,通常都是从用语的流畅中看出。说老舍是语言大师,从哪得出?不就是作品中吗?同样,说侯宝林是语言大师,也是从他的相声段子中看出。
那么我呢?又是怎样的呢?从我上面举例的《辫子》一文,与我现在所写的任何一篇相比,其用语,都要比它顺畅!
而这,就得亏于一日一篇的不断磨砺!
四是细节。
写小说,离不开细节。而细节从哪来?之前,有人问我,我摇头。现在,我已知:从熟悉生活中得来!为此,我写了《细节从哪里来?》《怎样获取细节?》这两篇随笔。
而这,也得亏于一日一篇!
五是技巧。
什么叫技巧?说白了,就是一种障眼法。如魔术里的黑布,就是。其实,他所要变出的某物,已在身上的某位,但为了显出其能,用黑布遮挡,以显其技艺的高超。
落实到小说,又是怎样呢?叫欲说还羞。或叫另表他枝。如《大淖记事》中,巧云被刘号长奸污。如果是我来写,干脆就是那句话,巧云被刘号长奸污了。但,作者没这样写,而是另表他枝。改说道观及道观中驻扎的人,之后,才引出刘号长。而读者,似乎也不怨恨作者的绕弯,反而大呼过瘾!
那么现在,我也学乖了,也知道另表他枝了。如《路遇》。父亲见到书记那一节。倘是以往,我会直接写道,看着对面那人,父亲连声喊道,书记呀!但现在,父亲见到那人,竟然惊讶得都说不出话来了,默默地站在了路边。底下再写那人一连串的举动,最后,才道出书记。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一句话,更能吸引人!
而这,也是一日一篇带来的好处。
五、一日一篇得到了什么?
(一)全新的自我!把写作,已当成日间一事,且必须完成!对于眼界、心性都有升华。没了以往的功利,仅仅只当乐趣而已。也就是文友们常说的,别人抽烟喝烟打麻将,我则在那儿写写写!至于价值?难说!难说!
(二)脑活心活眼更活;
(三)自觉吸收,以利根深;
(四)矫正不足,以利发展;
(五)多方借鉴,以利创新。
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小说有个最大的特点,叫故事的完整性。而相声,虽有故事,却不完整,但它依然能给人以完整的感觉。而这,能否也引入小说中呢?故此,我在做着这个尝试。所以,从我现今的小说中,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个完整的人。总要差那么一点。这样做,就是要读者去补全!又叫留白!也叫互动吧?
六、一日一篇还能坚持多久?
其实,换句话说,叫素材枯竭的问题!
老实说,我也有过这方面的担忧。但,一八年七月份,母亲去世,我回老家奔丧,见到了塆子里昔日的伙伴们,我改变了这种观点。或去掉了这种担忧!
为何?因为他们都老了。如郭美明,如杨宏才等。他们有的为儿女读书,拼命赚钱,有的在侍弄孙儿。见此,我能不高兴?为何?我又有得写了。因为呈现在我脑中的,是全新的美明,全新的宏才。他们,头发华白,皱纹纵深,身上还带着这病那痛,可为了儿女,为了孙儿,义无反顾,且无怨无悔。而这全新的他们,不又够我忙活一阵子了?
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这个问题,只用一个字:熟!
因为我熟悉他们的过去!有了参照,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所以说,只要时刻做个有心人,这素材,它就枯竭不了!而一日一篇也就能继续坚持下去!
当然,这里也毫不讳言,随着年纪的增大,精力的下降,一日一篇,或许会改为三日一篇,七日一篇,以至更长一点。但,有一点确是肯定的:写作的劲头,依然不减!
因为,它已植入了我的骨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