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音乐的表现力和感受力
作者:虎尘老师
聆听美妙的音乐,要沉下心来,用你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去激发和叩响每一个音符,进而产生互动性的共鸣。在我看来:在人类的审美情感中,要分两大类:一是唯美情感;二是忧伤情感。这两种情感,才能够反映出人类审美情感的完整性。
那么,来自爱尔兰的神秘园(Secret Garden)乐队,演奏的一些曲目,为什么能够跨越了“音乐国界”,直抵了听众的心灵?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很鲜明地凸显了我上述的审美情感特征。注:神秘园乐队,成立于1994年,由来自爱尔兰的小提琴家菲奥诺拉·莎莉(Fionnuala Sherry)与来自挪威的钢琴家、作曲家罗尔夫·勒夫兰(Rolf Løvland)和众多北欧乐器演奏家共同组成。
这首背景音乐(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神秘园之歌》),也可以称为“纯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在我个人的审美倾向看来:这首音乐是我听到的所有“纯音乐”中,最具审美情感的“忧伤音乐”。它把人类情感中最柔软,最孤独,最忧伤的悲剧性那一部分,呈现得入丝入扣,又刻骨铭心。那么,每一个个体的欣赏者,都可以通过这首音乐(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神秘园之歌》)去寻找和触摸,追忆和叩响那些美丽的忧伤。
在美学观念中,忧伤也同样具有撼动人心的魅力和魔力。在我看来:西方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还是纯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直抵个体情感的空间,用音乐阐述渴望和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审美特征。
“爱情”,是人间最纯洁的情感。有时“爱情”这个词语,在特定的艺术性的表达和表现语境中,并不是具体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爱情”的意象,进行艺术性处理的虚化的美好情感,或者审美情感。那么,在这首音乐中(chaconne《神秘园》),就呈现出这样的“唯美情感”。因而,无论是具体的“爱情”,还是被虚化的“爱情”,都可以从这首音乐中,找到打动人心的唯美触点。
在这首音乐里(Silence Speaks《柔声细语》),人类最细腻而柔软的情感,能够得到最充分地体现。每当听到这首音乐的时候,内心的杂乱,瞬间会得到提升和净化。这首音乐(Sometimes When It Rains《下雨的时候》),也很好听。别看是描述下雨的情景,但是,有时候下雨的情景,会刺激和唤醒你最美好和唯美回忆和追思。那么,这首音乐( The Promise《誓言》)呈现的平静而美好的心情,让内心的芜杂,一扫而空。眼前出现天地辽阔的蓝天景色和鲜花烂漫的季节,仿佛此时此刻,置身于诗情画意的行程中。如果你的精神处于崩溃和萎靡的状态下,听这首歌(You Raise Up Me《你举起我》),可以让你积蓄充沛的向上的力量。
美育教育的重点,在我看来,就是诗歌和音乐。所以说,对于孩子们的美育教育,要从诗歌和音乐,开始抓起。本质而言,所有艺术性质(诗歌,音乐,绘画等等)的美育,都是为了提升人类优质的精神空间的快乐的工具。所以说,一切的美育性质的教育,要完成的根本目的和作用就是去发现真、善、美,挖掘真、善、美,培养真、善、美,来达到完善真、善、美。
那么,有很多人问我“音乐到底有没有国界”?我给出的答案是:一要看音乐载体的器具的分类;二要看音乐表现主题的分类。一要看音乐载体的器具的分类:是说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器具都不一样,类似的具有民族性特点和特色的音乐器具,就具有“国界性”特征。二要看音乐表现主题的分类:是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在表现音乐的主题的立场上,具有“政治性”,“国家性”,“民族性”的立场,所呈现的“国界性”特征。
那么,上述的关于“音乐国界”的两点解读,是我用“理性逻辑思维”进行准确地界定的。那么,你们今后在理解和认知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把我上述的音乐观念,作为佐证。所以说,我一再强调: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理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的道理,就在这里。那么,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理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的目的:就是体现在你能够正确地理解和甄别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中的具有“真理性”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