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田萌)近日,有媒体披露了周口市扶沟县薛寨村在扶贫领域中的乱象,评定的72户贫困户仅4户真贫,低保户146户大部分是买卖得来的。“贫困靠关系,低保靠买卖”成了部分地区基层扶贫领域中的潜规则。(人民日报 2月12日)
春晚小品《演戏给你看》上演了一场村主任精心安排迎检的闹剧直击了困难群众的痛点,也将基层干部贪污侵占、虚报冒领、雁过拔毛的作风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扶贫领域的腐败和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据统计,截止2018年11月,全国查处扶贫领域作风问题13.31万个,处理了18.01万人。本应该作为惠泽贫困群众的扶贫款,却成为了部分基层干部眼中的奶酪,为了能在精准扶贫的民生工程上“薅一把羊毛”,有些干部可谓是殚精竭虑,机关算尽。
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用人,随着精准扶贫不断向纵深推进,用什么样的村干部决定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扶贫先扶亲”的扶沟县扶贫乱象绝非个例,一些村干部缺乏党性修养,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道德滑坡,在扶贫款项面前得了“红眼病”。贪欲一旦失控,就会被利益冲昏头脑,心存侥幸,不断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即使在已经实现脱贫之后,仍然弄虚作假,继续挤占扶贫资源。作为民生福祉的扶贫款就变成了村干部亲属和“低保户”的分赃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肩负着惠民政策的落实,财政补贴的发放、基层民意的表达,看似位卑,却掌握着含金量高的权力。作为扶贫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农村也是利益往来最密切,权力监管最薄弱,社会矛盾最突出的环节,同样也是“小官巨贪”的高发地。扶贫款项中的跑冒滴漏,对贫困家庭而言,都是百分之百的伤害,更不用说欺上瞒下虚报低保户以中饱私囊,这既是在“伪造民意”,又是在“践踏民意”。
“扶贫潜规则”潜扶了“微腐败”。腐败如同种子,哪里长的旺,一定是那里的土壤出了问题。扶贫领域的腐败就如同田地里的杂草,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空间等自然资源,必然会降低脱贫的质量。精准扶贫重在精准,难在精准,就必须要严在精准。
强化权力监督,加大问责力度,让干部的权利规范运行是精准扶贫政策落地落实的根基。农村不是“法外之地”,村干部手中的权利也不是低保户剧情的指挥棒,权力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覆盖到哪里。同时,从一把手的选人用人,到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清理核实工作,再到款项发放的专人专责、专款专用,扶贫工程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联动性的工程,在保障基层干部工作公开透明的基础上,也要将监督的范围向上延伸,既厘清权力边界,明确部门责任,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责到人,切实筑牢扶贫领域的层层防线。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在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上,每一个扶贫对象都有话想说。困难群众有权利行使自己的表达权,基层干部和社会各界就要积极努力搭建诉求的平台,充分倾听困难群众的心声。扶贫工作干的好不好,有没有切实解决贫困家庭生活问题,扶贫工作是不是在扶真贫是由困难群众说了算。群众的满意度就是对扶贫工作最真实的评价,对于那些漠视群众、优亲厚友的村干部,以及严重干扰基层权力运行的村霸势力,人民不满意,法律不姑息。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享受平等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常抓不懈,驰而不息地严防“微腐败”,让基层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