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行:楚简大师的平凡人生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荆州社会 正文 来源: 荆州新闻网 时间:2019-02-19 09:16
荆州新闻网消息(特约记者 裕瑄 安平)走进历史的长河,有一些古老而又珍贵的瑰宝因为与现代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往往不受人们的关注。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楚简。楚简就是楚人将楚文记录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将其用丝、麻绳编连在一起成策,这就是古时的书。目前在我国发现的简策中,楚简是数量最多、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先后出土三十批,文字量达五十万字。  楚国有八百年的历史,在荆州地区建都有四百多年。楚地的先民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楚简是战国时期的竹简,是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一种文字。这些文字以竹简等形式流传下来。然而这些竹简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是怎样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呢?  黄有志一个农家子弟,高中毕业以三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进入荆州博物馆当上一名保安人员。由于他平时喜爱书法,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被时任馆长滕壬生相中。当时滕馆长正着手编篡一本《楚系简帛文字编》,需要一位助手,这样黄有志与楚简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他第一次看见那些象天书般非画非字的楚文时,被它们那虬劲有力、典雅秀丽的形态深深吸引住,感觉好象灵魂出窍,穿越千年时空来到楚先民们中,他们用最古老的方法创造出最优美的文字,传承了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在荆州博物馆工作期间,他临摹了大量的楚、秦、汉简牍文字,并将这些文字形态熟记在心。力求字形准确,形神兼备。  楚简上的文字讲究七分写,三分画,既要有书法的规整,也要兼具象形文字的写意,以写带画。一枚小小的竹简,寥寥数字,背后却是匠人的呕心沥血,多少个日夜,简单的事重复做,枯燥的事用心做……用了五年时间,协助馆长出版了《楚系简帛文字编》。接着,黄有志又参加整理了《曾候乙墓竹简文字编》等多部著作。  2001年4月,黄有志接受了复制郭店楚简的任务。这批楚简是先秦时期儒家经典著作,它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幸免于难的珍贵历史文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由于原件不能长期展示,必须复制原件。复制楚简谈何容易,他们先复制的一千多枚竹简不得要领,长霉变色报废了。这历史的难题,还要在历史中找答案。黄有志查阅大量古书,在汉代学者王充的《论衡·量知篇》和学者刘向的《别录》等,了解竹简制作的工艺技术。  他还遍访竹器名师,拜师学艺。研制出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首先是墨水的制作,选用纯天然的中药材制作而成,写出的字乌黑发亮,经久不退色。竹片的加工过程更加复杂,选择本地的南竹,经过蒸煮,熏炙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起来也需要依照古法技艺,用仿古工具手工制作。经过一年的呕心沥血,二千多枚复制的郭店楚简与原件一样,色泽鲜艳,流光溢彩。  近年来,他先后为中国文字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档案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等十几个单位复制出竹简逾万枚,临摹简文超过十万字。黄有志研习楚简数十年,既能做复古的竹简,又能写仿真的楚简文字。2016年3月,黄有志成为湖北省非遗楚简制作技艺传承人。  人一辈子要做许多事,但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为了能使楚简这颗历史长河中的遗留明珠重放光明,永久传承下去,他年复一年,反复研制重复着这些看似鲜光有趣,实则枯燥乏味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他说,他这一辈子就做这件事。  《楚简大师黄有志的艺术人生》荣登2017年《中国档案》 用楚简文写的新春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