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骄傲!然而,在现有的权威文献中,从夏朝算起,定格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加上公元二千年,也只有四千六百年,还有四百年到哪里去了呢?我看谁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然而,随着人类考古的发掘,随着碳十四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我们对一些淹没的历史窥视出了它原有的面貌。比方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等等,通过碳十四的测定,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先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了人工取火的证据。上述遗址中,大地湾遗址的标志是:“五千年前的‘宫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这其中的“七千年的防火理念”告诉我们:远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人工取火。大地湾遗址中420平方米的宫室地面,发掘出来时光洁如新,硬度可与今天的水泥地面相比,宫殿大厅还有一个直径二米半的地穴灶,是古人用来烤火和烧烤食物的。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田遗址,它反映早在六千五百年时,我们的祖先就在种植水稻(这里还没有提及到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一万二千年的人工栽培水稻,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一万年炭化稻);裴李岗遗址有七千年人们用过的碾米的石碾盘、纹刻符号、居室等。从这些遗址来看,说明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应该在七千多年前;神农发明农耕文化起码也在七千多年前。由此可见,我们说我们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文明只有五千年是无法成立的。
另外,我们现有的典籍《史记》和《资治通鉴》与时代阅读习惯脱节,不仅有死化的文字,而且有些典故难以理解,更有甚者一地方还荒诞不经,严重地阻碍现代人普及、学习历史,还误导了后人。加上现代网络迅速传播,一个错误百出的历史在网络空间形成。诸如百度历史词条搜索,有太多的词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给国民带来很多困惑与迷茫(请读者参看本文博中的《史记一百问》、《司马光的迷茫》等相关文章可见一斑)。
在我们提倡国学的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典籍不能让人们信服,又何以学习?
我认为要想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急需要有一部能说得过去、又能让现代人读懂的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修史是每个盛世时代极力做的事,我们现在不仅是盛世,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发达、网络传播快速的时代,这就更需要修好我们的典籍。比方说,宋朝编撰《资治通鉴》,明朝修订《永乐大典》,清朝汇编《四库全书》等等。根据现代考古,我们发现了很多历史的错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错误,为什么不修订呢?为此,我曾自不量力,花了十年的时间,在现代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甲骨文》、《竹书纪年》、《左传》、《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在《史记》和《资治通鉴》原史中,加以现代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元素,创作了以帝王传记文本的《资治通鉴帝王史》。全书完成了六百五十多万字,上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为一百三十五位帝王立传。但由于条件与水平的限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过,通过我的考证与写作实践,认识到我们把一部荒谬的《史记》当典籍,那是因为它收藏了我国最早的荒谬。司马迁客观地收集了一些荒谬的历史,是想让后人去解读更深的历史内涵,他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现代人应该正本清源。
为此,我建议国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应该肩负起修史的历史使命,作为对后人、对历史所承担的一分义务与责任,所以我们现代人应该正本清源。
为此,我建议在保留原史的基础上修订这部历史,让原史与今天修订的内容并存,让读者能了解更丰富的历史内涵。这是国家和有识之士应该肩负起的历史使命,作为对后人、对历史所承担的一分义务与责任。 读史使人明智,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遗产,也是我们承前启后的伟大工程,更是我们走向辉煌明天的借鉴。历史只是作为一种存在,就会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地发现真的过去,只有不断发现新内涵,充实或纠正历史中存在的谬误,这样的历史在延伸中才更有生命力!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我老了,加上多病,对社会没有更多的贡献了。只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伟大有历史工程能得到实施。如果有关领导和有识之士觉得我这些年的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挂帅,修订二十五史,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谢谢关注我的建议、并帮忙宣传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