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下士

- 积分
- 87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9-2-25 2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荆门人理所应当希望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更快更好,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近两三年来在荆门市委市ZF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2019.2.22/23号沿江高铁武荆段评审会牵动着我市市民的心,都在为此建言献策!呼南高铁、荆荆长高铁、沿江高铁在我市交汇,三环线已全线通车,一二环线也在稳步推进,这些使得我市在交通方面的短板即将补齐。我市城市经济发展还缺在精英人才和人流量等等这些方面!
目前,我市铁路布局已经明确,东边货运西边客运。随着西边高铁线路即将开工建设,我市如何才能搭上高铁经济快车促使我市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大发展呢?在此同样需要我市市委市ZF的正确领导!城市经济发展人流量至关重要,怎样才能聚集人流量了,高铁新城来了,漳河新区未来城市新中心也已明确,我市应将漳河新区城市新中心与高铁新城合二为一打造荆门城市经济升级版。漳河新区城市新中心指的就是新区北片区即将成型的骨架及万达片区,若将高铁新城与这一区域融合发展,可想而知是不是可以让漳河新区早日成为荆门新的城市中心,早日与我市现如今的市中心深度融合啊!现如今的市中心也就是东宝主城区和掇刀主城区所围合的区域。我市市中心周围四大经济板块已经基本清晰可见,在新城方面东宝规划了长宁新城;掇刀规划了长板新城;若漳河新区既规划了城市新中心又规划了高铁新城,并且又相距有点远,试问这样能把人流量聚集到城市新中心吗?还有部分没列举出来的区域。大家都知道我市总人口300万,荆门主城人口还未达到百万目标,我市应先行聚力重点发展漳河新区城市新中心这一区域,这样可使我市早日达到城市“双百”目标,摆脱‘小县城’荆门认错为荆州等等这些影子!若是市委市ZF设站和平村,将导致漳河新区北片区与南片区近期很难融合发展,说白了荆门人口在那里,漳河新区南北两大片区近期很难将人流量聚集,不利于荆门漳河新区城市新中心的快速发展。新区‘双百’目标在2025年都很难实现!下面来谈谈我市市中心四周的四大板块:
1 市中心西北板块,此区域定位为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之城,圣境山主打旅游,东宝长宁新城正在稳步推进建设,如昊天山水城、东宝公园、东宝文体中心、以及正在规划准备建设的居住小区等等,这里城市道路系统也正在完善。这些都将引领这一区域的大发展;
2 市中心东北板块,此区域定位为工业物流之城,东宝工业园、荆门北货站、襄荆高速、物流园可带动这一区域的大发展;
3 市中心东南板块,此区域定位为化工循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内陆港自贸区、物流之城,化工循环产业园、高新区东片区、自贸区、蒙华掇刀站可带动这一区域的大发展;
4市中心西南板块,此区域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宜居生态之城,掇刀规划的有长板新城、高新区西片区,个人认为此区域的高新区至漳河新区的绿色生态科技城这一大块宜居之城可在漳河新区北片区{城市新中心}完全发展之后再开发建设,近期也可适度少量开发。
还有一大区域就是我们荆门的新型产业通用航空爱飞客小镇和漳河风景区,正好位于周河高铁站和新市中心西边,漳河大道直通。接下来我们荆门应举全市上下之力推进城市新中心建设,近期重点开发漳河新区北片区和周河高铁站【高铁新城】这一荆门城市新中心。当初为何确定这一区域为城市新中心了,个人认为这一区域处于东宝主城区和掇刀主城区正中间,有利于城市新中心与城市老中心的深度融合。此前市委市ZF有意将荆门站搬迁至响岭站,就是为了这一区域的人流量,漳河新区也一直定位为零工业新城、生态宜居之城等,北片区也侧重总部经济、商务办公、酒店服务等,这些都离不开人流量。漳河新区已成立5年多,花巨资修建了此区域的路网,并且都已基本成型完工,尤其漳河大道可以说是荆门最高标准的城市主干道!高铁站放在周河可极大推动次区域更早更快的发展,完善的交通路网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地下车行道、地下人行道都可尽早发挥作用!对于市民乘车方便性来讲,这里离东宝主城区和掇刀主城区的距离也是比较合理的!荆门城市新中心繁华景象有望在2025年提前实现!
前几年我国大部分高铁站选址都趋于城郊或远郊,这几年大部分高铁站选址更靠近于城市新中心与老中心的区域。由此周河设站方案更靠近于我市城市经济发展中心。最近有新闻报道,经济发达的几个城市规划了市中心高铁站:
中国最便利的高铁站非上海虹桥站莫属。这座2010 年建成的新式高铁站,位于上海市中心以西约15 公里,由两条地铁贯通,普遍被认为是中国最成功的交通枢纽。事实上,居住在中心城区的乘客,本可以在赶火车的路上花更少的时间。中国各城市位于市中心的火车站,其交通便利程度显著优于城市边缘的高铁站——就连地铁网发达的虹桥站也不例外。
深圳花全资修建福田高铁站,国内第一个位于城市中心商务区地下的高铁站。
香港的高铁站选址问题,因经费全靠特区ZF自筹,更能体现城市自身的发展意愿。2009 年,香港ZF选定市中心的西九龙为高铁总站,但因为造价高昂引发争议。公共专业联盟随即提出了「更平」的锦上路方案,选址改至偏远的新界,以降低建设成本。香港高铁站的两个选址方案:锦上路站是郊区型方案,西九龙站则可以直接服务市中心,多方权衡后,西九龙方案最终胜出。一是锦上路方案与机场快线、港岛线不能理想衔接;二是西九龙是香港2030 规划的商务区发展方向,周边5 公里半径可覆盖接近五成的本地工作人口,更符合城市发展所需。
广州市最初将高铁站设置在城市外围,寄希望于靠广州南站带动番禺的土地开发,近期也在改造市中心的广州站,配建高铁动车运用所。
总体而言,今天中国各大城市在基于自身意愿进行高铁站选址时,都趋向于靠近市中心。英国学者彼得·霍尔的研究表明,目前欧洲的高铁网络中,依托郊区新高铁站点发展城市新商区的成功实例极少。成功的高铁站商区,更多是基于本就发达的区域经济和地理区位,而非高铁带来的商机。唯一显著成功的法兰克福高铁站,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其正位于法兰克福市中心。
中国的案例并未逃出这一规律,站点的边缘化使得乘客体验大打折扣,缺乏人口、产业支撑的高铁站仍然萧条,偏僻的高铁新城甚至沦为「鬼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