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学校团委是学校密切联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当然,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光靠引导与灌输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我身在大陆,只能从一些媒体或书籍中看到共产党艰难战胜国民党的壮观历程。然而,这些东西多了,一定会有人将信将疑。甚至,连我也在心中,去渴望看到国民党是如何客观地描述他们的失败。 2016年,我看到了台湾拍摄的一个电视剧《一把青》, 这个电视剧的原著是原国民党人著名将领的后裔,他的描述应该客观公正,也有说服力吧!看过《一把青》这个电视剧,我想说那个国民党旧政府的腐朽无能,是多么愧对国民党普通将士与家眷的一腔热血与柔情啊! 的确,看过这部电视剧后,我恍如清晰地弄清历史上的一些谜团:在中国,共产党过去的描述,或许有夸大渲染的成分,可也有基本的客观事实存在。 无疑,我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又想到了母亲复杂的神情,想到了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血腥风暴。毫无疑问,我也记起了网上一组1946年湖北人口的统计数据。 在此之前,我确实曾做过某种尝试,试图从这组数据上去分析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这种尝试的结果,使我仿佛看到了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某种意义上农民革命的胜利,其过程无疑留着华丽壮观又朴实简单的成分。 但是,我观看《一把青》时,已经能够地认识到了,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不是中国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革命了。 当我渐渐地意识到这点时,也会自然地回忆了一些我自己读小学的情景。在东亚的大地上,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孩子们上小学,都学习过《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是这样写到的:“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把这篇文章反复地朗读,而课堂中的学生们肯定没有想到,一种影响或支配着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伟大思想早已诞生了。当然,这些混沌初开的小学生们更不可能去想到,这或许还是中国一个新群体对中国人或中国人民的一个庄严承诺。 显然,这种时刻,我也会津津有味地去回顾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闻轶事。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曾经在费力地去追寻,一些与“为人民服务”相关的文献记载或这一慨念的源头,甚至,还企图通过对比相关资料以求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求历史的真相…… 这一过程,是长期的,又颇费人心思。在这一过程中,我只得越来越衷心地敬佩了一个人,毛泽东……因为,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上,只有毛泽东敏锐地抓住,或者说反复地强调“为人民服务”。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开始认识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从而朦胧地意识到在中国历史上,或者说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群体关系已经跃然地出现了。 而且,在这种长期的追寻中,我从重点关注着毛泽东,以及在毛泽东一些脍炙人口的言论里,又渐渐地发掘出了在中国人思想中起重要作用的两个词汇:“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 这个时候,中国人在一百多年中学习或模仿西方的史实,已经填满了我的脑海中。因而,我已经深深地懂得了,“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这样的词汇,也应该都源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同时,我也能从古今中外浩如繁星的思想火种中,看到了东西方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描述,都用了相同或相近的词汇。 但是,也是在这些有限的阅读里,特别是从来自西方话语体系的一些读物中,我还是似懂非懂地看到了人类思想的丰富多彩或起源差别。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在西方话语体系的一些思想火种面前,总会不由地想起“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这句中国古语了: “追求美好的,共同的理想,一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愿望……可是,在不同族群,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中,这种愿望也一定是有非常奇妙的差别了!” 不必讳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常常想到了旧中国的一些人口统计数据。这样的次数多了,必然使我的兴趣时常转移到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比如,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是否与旧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存在某种关联呢? “这些不同的人们,就没有去正当追求的权利吗?特别是在旧中国这样一种人口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一时间,我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就似乎下意识地感到一股热血在胸腔中汹涌着。 一时,我不知道这股热血来自何方,却还是朦胧地感到它或许有着一个中国平民的基本因子。的确,我本是一个中国平民,在反复地阅读旧中国的一些人口统计数据时,也就恍如天然地有了一丝丝莫名的亲近感…… 日后,我渐渐地知道了,这种莫名的亲近感,其实就来自于对旧中国一些人口统计数据的业已存在的一种认识或态度。而且,当我恍然明白这些了,有幸再去仔细地观察中国在上世纪前半叶腥风血雨的革命,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个大大的疑问:这个犹如狂飙的革命,是否也包含了当时中国人对艰难国情的一种深刻认识或复杂态度呢? 有一天,我在类似的阅读中,不经意中却盯住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个世界上一些打着“共产主义”旗号夺取政权的事例,大都发生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与国家……于是,我的思绪又开始在上世纪前半叶中国革命的狂风暴雨中穿行,甚至,也从这横扫东亚的风雨里穿越到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神秘森林中。 果然,在这次思想的穿行中,我最终有了一种硕果累累的感觉了。并且,在这种沉甸甸的滋味下,我仿佛更准确地看到了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中留下得不可磨灭的痕迹,更深深地懂得了上世纪前半叶中国人的最终选择,很可能源于对旧中国糟糕状况的一种弥足珍贵的正确认识与正确态度……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开始隐隐地觉察到了前不久热血翻滚的源头了,它不正是源于一个平民认识到了平民革命的重要性吗?或者,它不正是源于一种对上世纪前半叶中国人最终选择的合理性的仰慕吗?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定是与旧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有某种关联了,”至此,我这才似乎感到或许能去正确地回答一些问题了。 此时,我的眉头还是紧锁着。因为,我知道,旧中国这样的人口统计数据,一定不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甚至,它还可能说明更复杂的一些其他倾向……接着,我又思考了一会儿,心中也有了一阵阵的不安。不过,我最后还是坦然地笑了: “不是都说维纳斯雕像断了臂,才更具魅力?孟姜女在长城脚下哭泣,也让长城从此更有文化的底蕴吗?” “而毛泽东的伟大,或许就在于他从来不脱离具体国情,并至少把一部分热情倾注在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上!” 的确,此时此刻,我已经慢慢地醒悟到了旧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滚动的,是可以变化的,甚至,我都下意识地预感到了,这一组数据的变动,必将给未来中国人的思想或行为带来一次深刻乃至经典的嬗变。 “比如,对‘共产主义’一词,中国人在1947年的理解,肯定与1990年不一样了。” “或许,这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思想障碍。同时,也说明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机遇或危机是共存的!” 可以肯定的是,最初的不安,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惶恐。然而,当我去回望1978年以后的中国历史,马上又发现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某些思想或理论上的激烈争论…… 一时间,我在历史的隧道中,仔细地阅读着这些生动的中国故事,神情也一定是喜忧参半的:喜,则是这些中国故事,都深刻地透视出了中国人在时代的进步下一些思想或理念的显著变化;忧,则是这些思想或理念的变化,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完全跨过了现代化的思想障碍,或者,还不足以说明中国人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凤凰涅槃。 “不管怎么说,1978年或许还是生动地说明中国人在思想或理念上一次成功的跨越!”末了,虽然我的思想依然在彷徨,可嘴里还是悄然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是的,在我的一些关注中,毛泽东作为历史性的人物,肯定是从世界历史或中国历史的既有色彩中走来。在这些色彩中,我看到了毛泽东在一个共和国艰难创立中的杰出身影。 渐渐地,在我追踪毛泽东不平凡的足迹中,目光最终还是定格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这时候,毛泽东在中共内部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讲演:“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有一段时间,我反复地阅读着这个讲演,脑海中又涌现出中国一百多年学习西方的大量史实片段。 “这是一个共产党大佬,在诠释中国学习西方的态度与方法吗?”其时,我有些大胆地去揣测这个讲演背后的深刻思想。 显然,这种揣测,是没有任何结果的。不过,从这个讲演中,我还相当清晰地看到了,毛泽东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坚定革命者。 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革命与创新,这两者之间的必然逻辑。可是,我在反复玩味所谓“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时,又自然跟“创新”一词联系到了一起。 类似的思考,恐怕还远不只这些。但是,不管怎样,我的思绪最终还是必须回到现实中。 在现代中国,革命,毛泽东,共产党,都给每一个中国人留下了太多的深刻记忆。而这种个人体验,又往往与环境或经历密切相关。因而,在我追踪毛泽东的足迹中,我的脑际间也会频频地闪现出一些平时熟悉的生活片段,其中之一就是曾经在武汉开关厂发生的一个故事。 1979年,武汉开关厂在今天的青年路与万松园横路的交汇处,建起了一栋漂亮的职工宿舍楼。而这栋宿舍楼,也是当时这个中国普通工厂最好的宿舍楼。 按照中国的惯例,武汉开关厂也成立了分房委员会,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中共党员肯定占绝大多数。我当然不知道,1979年开关厂的分房标准是什么,可不管怎么样,在这次武汉开关厂分房中,无权无势,“工龄”也不怎么长的母亲分到了一套住房。 坦率地说,直到现在,我都在好奇地寻思,母亲怎么可能分到一处珍贵的住房?我思索的结果是,这个中国工厂的分房委员,可能是在怜悯孤儿寡母!可我转念一想,怜悯,肯定是有的,可绝对不可能是全部啊! 实际上,我这里强调所谓“全部”,说到底,就是当时中共基层政权的一些决策过程,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中共党员与干部,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问题。 然而,我细一追究,立即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我旋即又开心地笑了。因为,我马上意识到了,在中共长期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宣传中,不可能不重视这样的重大问题。而且,中共这个宣传,不仅是对国外,或者说是对国内普通老百姓,更重要的是针对中共党员与干部。 于是,我就开始积极地去思考,这种长期的,富于特色的宣传结果是什么?一时,我在脑海中这样追寻着,渐渐地好像有些明白了:在事实上,中共的这种宣传,一定造成了中国人在某一阶段的一种思想底蕴。 所以,在我回想母亲在武汉开关厂得到一处住房的过程中,竟有些自言自语地说道: “这种思想底蕴,才是母亲能分到一套住房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种事例,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验证了。 从2006年开始,有企业开始进入学校招聘实习生。这些企业大小不一,也都与学校多少存在某种联系。而招聘过程,公开,择优,一般都经过笔试,面试。其中,老师辅助的环节,也必不可少。每次面试前,企业都要求老师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详细情况。而面试后,企业也会与老师进一步交流,以决定最终结果。 这期间,有些企业也非常给老师面子,总留下一,两个名额给老师推荐。 2006年3月,杭州萧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直接面对我兼任班主任的0405班招聘实习生。面试时,企业只提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你为什么要工作?”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多数学生都说“工作能挣钱”之类的话。只有一个女生的回答,引起了企业的极大兴趣。这个女生来自汉口繁华的市区,平时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 当时,我也与企业的招聘人员坐在一起,目睹了这个女生在单独交流的环节中,这样坦然地说道: “我参加工作,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 就这样,这个女生的话真挚朴素,一下子引起了企业人员的注意。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企业相关人士知道了这个女生来自单亲家庭,而女生也非常理解母亲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于是,一个在平时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女生,也幸运地与这个著名企业牵手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