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旅是愉快的。唐诗之旅的胜景之一,是一块高地,这块高地就是襄阳。登上这块高地,心气陡长。
其实,在祖国的版图上,襄阳是块很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甚至有些荒僻。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河流,如同汉水,总也绕不开这块地方。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是这块地方的文化底蕴,而唐诗是其中的精粹。1200 多年前,在繁荣昌盛的唐朝,襄阳,群贤毕至,诗人荟萃,盛极一时,创造了一个令后人仰慕千年并还将继续仰慕下去的奇迹。盛唐时期的诗人,特别是些大诗人,几乎都与襄阳多少有些瓜葛。有些诗人生长在襄阳,有些诗人的根在襄阳。外地诗人,有的慕名而至,与襄阳诗人饮酒吟诗,有的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心仪襄阳,与襄阳诗人一唱一和。襄阳诗人王迥在《同孟浩然宴赋》一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
① ② 宫徵:音乐术语。古音乐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羽。此代指诗赋曲的音乐。 厥(jué):通代词“其”,意指 它,它们。
于是,在唐诗中,襄阳凸为一块高地。唐诗,是襄阳永恒的广告。
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①,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②,郡邑浮前浦③,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④,留醉与山翁。”这是多么绝妙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它不仅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襄阳,也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慈母般的温暖与宽厚。从襄阳走出去的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小枫桥,一夜之间便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名胜。形象,不是金钱的堆积,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其中的文化因子犹如人体中的细胞和血液。应该说,唐诗给襄阳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取用不竭的无形资产。
应该说,唐诗成就了襄阳。文化能使一个地方超凡脱俗。在农民和文人眼里,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襄阳。在农民看来,襄阳就是襄阳,气候怡人,土壤肥沃,种啥收啥。但在文人眼里,闪烁的是襄阳的人文精神,是襄阳的文化底蕴。当然,文人眼里的襄阳紧紧贴附着农民眼里的襄阳,但文人眼里的襄阳又可以独立于农民眼里的襄阳而凸为一块高地,一块精神高地,挺立在阔大的文化河流之中。
当然,襄阳也哺育了唐诗。有人认为,诗人荟萃襄阳是襄阳的重要地理位置使然。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然。想想看,千百年来,襄阳的地理位置是否发生过变迁?当然没有。那为何只出现了唐诗高地这唯一的一次文化奇迹,甚至连唐诗之后的宋词,也未能在这块土地上开出一朵像样的花?应该说,是盛唐时期那自由的空气繁荣了唐诗这一奇葩。襄阳奉献了一位杰出诗人———孟浩然。当然,没有那自由的空气,孟浩然就不会长成一棵大树。
孟浩然是这块高地上的一棵树,一棵消息树,一处绝无仅有的靓丽的风景。天下诗人像鸟儿,翩然而至,栖上佳木。“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⑤。”这是诗圣杜甫对这位老乡的评价。慕名而来的王维为孟浩然画过一张肖像:“状颀而长⑥,峭而瘦,衣白袍。”(张洎题)这是形貌,是表象。诗仙李白则从更深层次上、从本质和精神上给孟浩然画了一张素描:“红颜弃轩冕⑦,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⑧,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⑨。”无论是品质,还是诗才,抑或是实绩,孟浩然都是一棵繁茂、质朴、挺拔的大树。因为有了孟浩然,那时的襄阳,诗人熙来攘往,连空气和酒中都飘溢着诗的芳香。是的,在任何时候,真正的文化大师往往是一面旗帜,一呼百应。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孟浩然,就是襄阳的名片。有了这张名片,天涯海角都会遇到知音。孟浩然以降,襄阳没有出现孟浩然式的领袖人物,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奇迹和辉煌。
①三湘: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②“山色”句:山色微茫,给人似有非有的感觉。③郡邑:指襄阳城。④风日:风景。⑤“鲍谢”句:凌,超越。鲍谢,南北朝诗人鲍照、谢朓。⑥颀:躯貌,修长。下句“峭”,形容高而瘦。⑦轩冕:喻得志之人。⑧中圣:圣人。⑨清芬:喻高洁。
在这块高地上,岘山和鹿门山是两座并肩而立的山峰。登上这两座山峰,随便拾起一块陈砖一片旧瓦一枚落叶,就是拾起一首诗。在唐诗中旅行的人,都想登上这两座山。岘山是孟浩然人生之旅的起点,鹿门山是孟浩然人生之旅的终点。岘山和鹿门山,是两座母亲山,孟浩然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二山。登岘山,孟浩然发出了泣血惊心的感慨:
在孟浩然的心目中,岘、鹿二山是高洁的象征。有忧,有愁,有苦,有涩,有喜,都向岘、鹿倾诉。孟浩然总爱在岘、鹿二山上迎送诗朋好友。这不是因岘、鹿二山的秀丽,而是因为这二山慈祥、宽厚,坦荡无私。登上岘、鹿二山,山脚下襄阳城里的滚滚红尘和世间的邪恶,都随一阵清风飘然而去。只有岘、鹿二山,才最值得信赖,才能托付一切,甚至生命。
于是,诗人来襄阳,必登岘、鹿二山。岘、鹿二山成为诗坛圣地,成为两座文化山。
①鱼梁:水中筑堰像桥梁一样的捕鱼设施。②梦泽:古水名,即“云梦泽”,在江汉平原一带。③羊公碑: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为他树庙立碑。④此诗名为《与诸子登岘山》。⑤偃蹇:枝杈伸展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