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271|回复: 2

[今日襄阳] 话说唐诗与襄阳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55

主题

1201

帖子

161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19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7 2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1911A1 于 2019-3-7 20:14 编辑

  由中国作协、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襄阳市委、市政府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承办的首届中国文学周·唐诗论坛暨“筑中国梦 抒襄阳情”文学征文颁奖典礼活动,将于7月18日在襄阳市开幕。对此,很多市民想知道的是:首届中国文学周为何把唐诗论坛作为主题?唐诗与襄阳有着怎样的关系·举办唐诗论坛又将给襄阳带来哪些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举办唐诗论坛


  主持人:尊敬的读者朋友,大家好!本周我们《汉江论道》围绕即将举行的首届中国文学周·唐诗论坛而进行。前期我们报纸上刊发消息后,有些市民打来电话,问为什么襄阳要举办唐诗论坛呢?唐诗中跟襄阳有关的诗歌的确不少,但襄阳够得上举办这一全国性唐诗论坛的分量吗?为此,我们邀请到了湖北文理学院唐诗与襄阳研究所所长高新伟。欢迎高老师作客《汉江论道》!据我们所知,唐诗与襄阳研究所也是成立不久,我们想请高老师为我们分享一下研究所成立的背景和经过。


  高新伟:“唐诗与襄阳研究所”成立的背景,大的环境是襄阳需要文化建设;小的背景是襄阳要和中国作协开展这个“中国文学周”活动。去年7月,当中国作协与襄阳初步确定要办“中国文学周”的时候,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罗辉,襄阳市作协主席曾海水,还有襄阳诗词学会会长,以及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还有我们学校的领导,他们在一起碰了个头,商议如何提炼发掘襄阳的文化资源、文学资源,能够和中国文学周对接。经过他们的梳理,发现唐诗是一个切入点。既然唐诗是一个切入点,那么要开展活动就必须要寻求一个平台。这个研究所就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


  主持人:举办唐诗论坛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活动,没有一个平台做载体说不过去。它除了是个研究的平台,还应该是一个活动平台。


  高新伟:当时几个领导们商议,如何做好唐诗这篇文章?首先就是成立唐诗与襄阳研究所这个平台,然后就是开展什么活动。首先就是要举办山水田园诗词创作大赛,计划每年要举办一次,这是与湖北省诗词学会合办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就是举办唐诗论坛,唐诗论坛当时他们没有说是每年举办一次,还是两年举办一次,说先摸着石头过河先举办看看。其实整个中国文学周是一个系列活动,我们研究所承办的唐诗论坛只是个“子项目”。


  主持人:其实,襄阳自古就是文学高地,为什么要专门成立唐诗与襄阳研究所?


  高新伟:成立唐诗与襄阳研究所我是认为有必要的。就像我们孩子在校学习,家长肯定要给你树立一个标杆,你们班上谁成绩好,你要向他学习。我们文化襄阳建设也要确定一个标杆,作为学习和追赶的对象。你可以确定一个横向的标杆,比如武汉;也可以确定一个纵向的标杆。从历史上来说,襄阳应该是一个文学福地,从先秦的宋玉到汉代的王逸、王延寿,东晋的习凿齿,唐代的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到宋代的魏琬、魏泰……襄阳历代出了很多文学家,文学成就是可观的。但我们纵向梳理比较一下,最辉煌的还是唐代,最大的成就还是诗歌。所以我们襄阳的文学创作要发展下去,我们从自身历史上要找一个标杆、一个学习对象的话,唐诗是当之无愧。成立唐诗与襄阳研究所,可以加强研究唐诗的力量,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外面的唐诗专家来研究唐诗与襄阳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机构,没有相应的活动,他们不一定倾向于襄阳。


  襄阳唐诗知多少


  主持人:此前媒体上发布消息说,《全唐诗》中与襄阳有关的唐诗是4000多首,这是我们唐诗与襄阳研究所统计出来的吗?


  高新伟:这个数字目前是有争议的。首先我们说《全唐诗》的数量,现在说《全唐诗》有四万九千多首,但是《全唐诗》中有一些是宋代的诗混进去的,另外还有一些唐诗没选进去,所以后来出了一本《全唐诗补编》。统计下来,唐诗有五万多首是没问题的。


  但具体有多少是跟襄阳有关的呢?这个统计起来难度很大。比如有的诗人是襄阳人,他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写襄阳的。还有一些作品只是跟襄阳沾了一点边,算不算写襄阳的也有点问题。再就是唐代一些诗人的籍贯也还存在争议。再比如,宋之问写过一首《渡汉江》,但这个汉江是不是襄阳的汉江?还有岘山,全国的岘山有四五处,写到岘山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襄阳的岘山?这要和诗人年表做对照,看他是不是这段时间来了襄阳。再比如诸葛亮,诸葛亮是山东人,成长在襄阳,死在汉中,主要生活在成都。杜甫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在成都写的,跟襄阳没关系。所以说,你要问我跟襄阳有关的唐诗的具体数量,我是无法统计的。


  主持人:“无法统计”,更体现了学术的严谨。


  高新伟:但我对唐诗与襄阳有一个系统的梳理。


  唐代的襄阳,首先是涌现了一批本土著名作家。《全唐诗》里面收了2000多个作家的诗,籍贯是襄阳的至少有25个。这批人中,有大师级的人物,比如杜审言、孟浩然、张继、皮日休;也有普通市民,甚至歌妓、僧人,比如灵辩、法琳等,这说明在唐代,襄阳的诗歌创作氛围比较好。


  主持人:杜甫算不算?


  高新伟:杜甫算不算襄阳人,我很纠结。杜审言是在襄阳出生的,但杜甫的父亲和杜甫都出生在河南,杜甫本身也没来过襄阳。但我不反对把他说是襄阳人。


  第二呢,就是对唐诗的贡献大。杜审言对于律诗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律诗就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成熟在唐代,这个成熟的过程用了两百多年。杜审言在格律诗规则的制定,对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是作出了贡献。再就是,孟浩然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有两大诗派。一个是边塞诗派,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合称“王孟”。平心而论,王维的成就在孟浩然之上,因为王维不仅写山水,也写边塞;不仅写诗,也写散文;不仅写文学,也擅书画。但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间年纪比较大,比王维、李白、岑参、高适都大。因为他年长,创作时间比较早,所以他是开创者。


  主持人:李白在《致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李白出道时,孟浩然已经名满天下了。又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见他对孟夫子是很尊敬和崇拜的。李白给孟浩然写了好几首诗,但如今找不到一首孟浩然写给他的诗,这个现象很耐人寻味。


  高新伟:再说皮日休。晚唐文学开始走下坡路了,但皮日休的杂文是个亮点。鲁迅对皮日休的评价很高,说他的文章“是一塌糊涂的烂泥塘里的明珠”。皮日休是天门人,但他祖上有个叫皮初的人当过襄阳太守。后来,皮日休的祖上又搬到了天门,唐朝叫复州。但皮日休一直乐于称自己是襄阳人,一方面是他祖上在襄阳做过官;另一方面天门当时是归襄阳管;第三是皮日休很喜欢襄阳,很崇拜孟浩然。后来皮日休从天门来襄阳,隐居了四五年的时间,并在襄阳创作了一批文章,编成了《鹿门隐书》。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唐代出现了一些“诗人家族”。比如张柬之,他的弟弟张敬之,张柬之的孙子张珍,这一家人都有诗文流传下来。还有杜审言,杜审言的堂兄杜易简,再加上杜审言的孙子杜甫,这又是一个家族。还有一些诗人群体。比如襄阳山水田园诗人不仅仅有孟浩然。孟浩然身边还有很多人,比如他的好朋友张子容,全唐诗收了他的一卷诗;还有王迥,也是孟浩然的好朋友;还有王士源,孟浩然死后,他的诗集就是由王士源来编。这就构成了一个文学流派,我认为这可以叫做襄阳的山水田园诗派。


  晚唐时襄阳还出了一个诗人群体。有一个叫徐商的人,在襄阳做了四五年官,因为他爱好文学,身边就团结了一批诗人,著名的有被称为“晚唐四杰”的温庭筠、段成式。这些人经常一起写诗谈文,于是出了一本《汉上题襟集》,这个集子在清朝还有流传,后来失传了。


  主持人:唐代的襄阳除了诗人多,贡献大,唐诗对襄阳得描绘也很好。


  高新伟:襄阳在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从唐诗看襄阳的城市魅力》。唐诗描写了襄阳的山水、物产、交通地位,全方位地介绍了襄阳的政治经济交通民俗等问题。我们学院多次召开襄阳孟浩然研究会,那些专家来了以后,对襄阳都很了解,他们经常说“岘山,我知道,习家池,我知道”……其实都是从唐诗中读到的。我接待过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他在坐车过一桥的时候,我指给他看岘山,看鱼梁洲,他非常兴奋。还有是我听说的一件事。1988年的时候,有两位日本学者来襄阳,想要看鹿门山,但当时鹿门山还不是风景区,也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十分失望。因为《春晓》这首诗在日本非常有名,他们对鹿门山、对孟浩然十分向往。


  让“唐诗论坛”成为城市品牌


  主持人:感谢高新伟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这么多唐诗的知识。我们想知道的是,今后我们将如何运用唐诗与襄阳研究所这一平台,进一步做好襄阳的唐诗文章?


  高新伟:关于研究所未来的规划,首先做好诗词大赛。这届诗词大赛与湖北省诗词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就是唐诗论坛要常态化。第三就是加强唐诗与襄阳的研究。
  主持人:昨天我听曾海水主席说,将来要出一本《唐诗全选》,把与襄阳有关的唐诗全部收进来。


  高新伟:我觉得这个工作完全可以做。你要研究首先是资料的收集,文本的梳理。没有文本基础这个工作怎么做?当然这个工作做起来,要做细做精。现在已经有一部分成果,我们学院已经出了一套历代诗人写襄阳的诗歌,一套是五本,其中有一本是唐代的。


  主持人:应该说研究唐诗与襄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高新伟:是的。唐代诗歌研究的基础比较好,除了我们学院,襄阳还有一批人出了这方面的书。再就是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的秘书处就在我们学院,它是2001年成立的,学会的学风比较好,活动开展实现了常态化。今年3月份左右,襄阳一帮人还成立了一个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


  主持人:这说明襄阳研究唐诗的氛围很好,除了学院派,还有民间的人也在关注和研究。那么,关于唐诗与襄阳论坛的举办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新伟:我有一个看法,就是唐诗与襄阳论坛的研究,视野要开阔,不能够局限于只研究与襄阳有关的唐诗。这个面如果定的太窄,不利于团结外面研究者,也不利于推出成果。现在唐诗学术界也有研究地域文学的,但他们划的地域比较大,比如关陇,就是指甘肃和陕西;还有湖湘,就是湖北湖南,还有江南。所以我们虽然是唐诗与襄阳研究所,可以立足本地,但视野要更大一些。


  主持人:如果只谈研究跟襄阳有关的唐诗,往后就很容易变成自娱自乐了。我们的研究范围,能不能结合我们的城市定位,放在整个汉江流域呢?


  高新伟:放眼汉江流域可能就大一些,再大一点可以是长江流域。我还有一个看法,要把唐诗论坛这个品牌做好。有人问,襄阳有什么底蕴可以做好这个论坛。我想,首先襄阳出了很多诗人,有很多诗人客居、路过襄阳。这就是一个支撑,我们就可以举办这个论坛。可能还有人认为,跟襄阳有关的唐诗可能数量太少,比不上长安,比不上扬州等地,我觉得这也不影响我们把唐诗论坛做成文化品牌,并不是说只有实力最强的才能做。我举个例子,马鞍山市就把李白研究作为文化品牌,在全国做得很有名。他们是怎么做的呢?93年中国李白研究会成立的时候,马鞍山市就跟中国李白研究会签了官方协议,要求研究会的秘书处必须设立在马鞍山市,当地政府给研究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因为他们做得早,别人就很难竞争。四川江邮成立了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但因为他们起步晚,就追不上了。


  主持人:这其实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花不多的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新伟:是的。马鞍山市还没有我们襄阳大,但他们就能做好李白这个品牌。再比如大冶,大冶是做青铜冶炼,全国研究青铜冶炼的都要去大冶。再比如九江的陶渊明研究,出的研究论文最多。所以呢,要想树立一个文化品牌,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这个我们具备。但你说非要这个基础要很强,那也不一定。谁先下手,谁抢到了,谁就占优势。如果唐诗与襄阳论坛我们做得好了,以后跟唐诗有关的活动或会议都放在襄阳,那么我们唐诗论坛就能作为一个文化品牌。


  场地支持:襄阳市图书馆访谈


  整理:董子川

楚山横地出 汉水接天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美国
精华
0

55

主题

1201

帖子

161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19

IP属地:美国

 楼主| 发表于 美国 2019-3-7 21: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1911A1 于 2019-3-8 11:15 编辑

唐 诗 高 地

唐诗之旅是愉快的。唐诗之旅的胜景之一,是一块高地,这块高地就是襄阳。登上这块高地,心气陡长。

其实,在祖国的版图上,襄阳是块很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甚至有些荒僻。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河流,如同汉水,总也绕不开这块地方。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是这块地方的文化底蕴,而唐诗是其中的精粹。1200 多年前,在繁荣昌盛的唐朝,襄阳,群贤毕至,诗人荟萃,盛极一时,创造了一个令后人仰慕千年并还将继续仰慕下去的奇迹。盛唐时期的诗人,特别是些大诗人,几乎都与襄阳多少有些瓜葛。有些诗人生长在襄阳,有些诗人的根在襄阳。外地诗人,有的慕名而至,与襄阳诗人饮酒吟诗,有的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心仪襄阳,与襄阳诗人一唱一和。襄阳诗人王迥在《同孟浩然宴赋》一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

屈宋英声今已止,江山继嗣多才子。
作者于今尽相似,聚宴王家其乐矣。
共赋新诗发宫徵①,书于屋壁彰厥美②。
① ② 宫徵:音乐术语。古音乐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羽。此代指诗赋曲的音乐。 厥(jué):通代词“其”,意指  它,它们。

于是,在唐诗中,襄阳凸为一块高地。唐诗,是襄阳永恒的广告。

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①,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②,郡邑浮前浦③,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④,留醉与山翁。”这是多么绝妙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它不仅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襄阳,也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慈母般的温暖与宽厚。从襄阳走出去的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小枫桥,一夜之间便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名胜。形象,不是金钱的堆积,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其中的文化因子犹如人体中的细胞和血液。应该说,唐诗给襄阳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取用不竭的无形资产。

应该说,唐诗成就了襄阳。文化能使一个地方超凡脱俗。在农民和文人眼里,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襄阳。在农民看来,襄阳就是襄阳,气候怡人,土壤肥沃,种啥收啥。但在文人眼里,闪烁的是襄阳的人文精神,是襄阳的文化底蕴。当然,文人眼里的襄阳紧紧贴附着农民眼里的襄阳,但文人眼里的襄阳又可以独立于农民眼里的襄阳而凸为一块高地,一块精神高地,挺立在阔大的文化河流之中。

当然,襄阳也哺育了唐诗。有人认为,诗人荟萃襄阳是襄阳的重要地理位置使然。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然。想想看,千百年来,襄阳的地理位置是否发生过变迁?当然没有。那为何只出现了唐诗高地这唯一的一次文化奇迹,甚至连唐诗之后的宋词,也未能在这块土地上开出一朵像样的花?应该说,是盛唐时期那自由的空气繁荣了唐诗这一奇葩。襄阳奉献了一位杰出诗人———孟浩然。当然,没有那自由的空气,孟浩然就不会长成一棵大树。

孟浩然是这块高地上的一棵树,一棵消息树,一处绝无仅有的靓丽的风景。天下诗人像鸟儿,翩然而至,栖上佳木。“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⑤。”这是诗圣杜甫对这位老乡的评价。慕名而来的王维为孟浩然画过一张肖像:“状颀而长⑥,峭而瘦,衣白袍。”(张洎题)这是形貌,是表象。诗仙李白则从更深层次上、从本质和精神上给孟浩然画了一张素描:“红颜弃轩冕⑦,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⑧,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⑨。”无论是品质,还是诗才,抑或是实绩,孟浩然都是一棵繁茂、质朴、挺拔的大树。因为有了孟浩然,那时的襄阳,诗人熙来攘往,连空气和酒中都飘溢着诗的芳香。是的,在任何时候,真正的文化大师往往是一面旗帜,一呼百应。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孟浩然,就是襄阳的名片。有了这张名片,天涯海角都会遇到知音。孟浩然以降,襄阳没有出现孟浩然式的领袖人物,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奇迹和辉煌。
①三湘: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②“山色”句:山色微茫,给人似有非有的感觉。③郡邑:指襄阳城。④风日:风景。⑤“鲍谢”句:凌,超越。鲍谢,南北朝诗人鲍照、谢朓。⑥颀:躯貌,修长。下句“峭”,形容高而瘦。⑦轩冕:喻得志之人。⑧中圣:圣人。⑨清芬:喻高洁。

在这块高地上,岘山和鹿门山是两座并肩而立的山峰。登上这两座山峰,随便拾起一块陈砖一片旧瓦一枚落叶,就是拾起一首诗。在唐诗中旅行的人,都想登上这两座山。岘山是孟浩然人生之旅的起点,鹿门山是孟浩然人生之旅的终点。岘山和鹿门山,是两座母亲山,孟浩然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二山。登岘山,孟浩然发出了泣血惊心的感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①,天寒梦泽深②。
羊公碑尚在③,读罢泪沾襟④。

登鹿门山。孟浩然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⑤。

在孟浩然的心目中,岘、鹿二山是高洁的象征。有忧,有愁,有苦,有涩,有喜,都向岘、鹿倾诉。孟浩然总爱在岘、鹿二山上迎送诗朋好友。这不是因岘、鹿二山的秀丽,而是因为这二山慈祥、宽厚,坦荡无私。登上岘、鹿二山,山脚下襄阳城里的滚滚红尘和世间的邪恶,都随一阵清风飘然而去。只有岘、鹿二山,才最值得信赖,才能托付一切,甚至生命。

于是,诗人来襄阳,必登岘、鹿二山。岘、鹿二山成为诗坛圣地,成为两座文化山。
①鱼梁:水中筑堰像桥梁一样的捕鱼设施。②梦泽:古水名,即“云梦泽”,在江汉平原一带。③羊公碑: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为他树庙立碑。④此诗名为《与诸子登岘山》。⑤偃蹇:枝杈伸展貌。

文 张三元,《散文》2000 年第 1 期。
楚山横地出 汉水接天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9

2795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095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11 0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90311095550.png
人间万事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