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网
大鱼号
5小时前
关注
不久前,有网友发微博说,“我现在大概懂了戏里面那些咿咿呀呀的历史韵味,但可惜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戏台子上的表演了。”谈起村民看戏不便,作为在戏剧舞台坚守四十余年、时常在基层一线演出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深有感触。
今年2月12日至19日,正逢春雨连绵,天气格外湿冷。张辉代表一行送戏到湖北省黄梅县田宝村,连续演出7天唱了13台大戏。这里是闻名全国的黄梅戏故乡,也是全国少有的“戏窝”,“一去二三里,村村垸垸都有戏”。
张辉代表动情地说,2月13日晚场,雨骤风疾。台下黑压压地挤满了观众,虽然村里临时搭起了一个防雨棚,但也无济于事。村民让出了前面的位置,几排小孩撑着伞站在雨中看戏。有几位村民拉着我的手说,张代表,希望你每年正月都来,希望你呼吁村里建一个“万年台”,台下再建个钢结构大棚,让我们看戏不淋雨就好了。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今年元旦张辉代表到江西瑞昌铜岭剪纸小镇参加演出期间。张辉在台上演,台下观众衣帽渐渐地变白了,数千名观众竟然没有一个人因下雪退场。
张辉代表说,田宝村、铜岭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情况在我到过的乡村中比较普遍。偏远山区因演出基本条件限制,压缩了很多演出人员和舞美灯光设备,老百姓很难看到一台完美的精品大戏。
“我们既要有城市现代化的演出场所,更要有为乡村人民群众搭建的演出大棚。”张辉代表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便把更多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送到广大乡村,使人民群众不饱受风霜雨雪之苦,就能在家门口安稳地看上一场大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