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是我国食物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和重要的油料及出口物资之一,也是重要的养地作物。“重茬谷,守着哭”、“豆茬谷,享大福”等农谚,说明我国农民历来重视大豆在轮作换茬中的作用。为了发展大豆生产,探明大豆在轮作换茬中的作用,促进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的耕作制度改革和全面持续增产,油料研究所于1973年起,以孝感县新铺公社联盟大队为基点,结合面上示范推广,进行了调查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湖北绿肥、双季稻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大增产。但绿肥、双季稻长期单一化种植,土壤常年处于浸水和板结的条件下,土壤通透性差,嫌气条件抑制了自生固氮菌等有益的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活动,春天土壤温度较低,影响了绿肥的分解和速效养分的释放,招致早稻迟发。后期土壤温度上升,绿肥迅速分解,使早稻产生大量无效分集和易于徒长倒伏、贪青晚熟,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绿肥分解的养分的增产作用,还影响晚稻季节。特别是在缺氧条件下,绿肥分解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使稻根发黑腐烂,降低了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及早稻产量。耕层构造不良,土壤中的水、肥使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及肥料期州带地区的一些壮队,为了解决非收生气、热失调,也影响了晚稻及不足等问题,绿肥的正常生逐浙试验推广考感又季得长用唯一种植有和产量。幸感、麦一春大豆一晚稻三熟制,1973年,天门县清华公社健康一与绿肥双季稻进行轮作换花。变一豆一棉三熟的试验。据了解,大队进行改发一棉两热为1977年已发展到10多万亩。 湖北省的这三种三熟制证明,大豆在三熟轮作中有如下作用。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及试验结果一有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水田在现有的绿肥、双手稻轮作制中,拼配适当面积的麦(油)一稍一豆和麦一五一桥进行轮作换着,首先是有利于不断地恢复和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据在联盟大队基点茬口试验观察,由于大豆是早作物,特别是苗期耐早怕读,须排水晒白,再经晴雨相间及秋早泄溉的干湿交替,、使大豆茬土壤松散易耕,很易耙碎,种麦时土壤结构和耕层构造良好。
而晚稻茬却因长期泡水土粒分散,落水后土粒排列紧密,粘结性强,难耕,不易耙碎,整地质量很差,大坷垃多使小麦播深不一,浅的或坷垃间的麦种得不到水分不能发芽,坷垃压住的麦苗则弯曲难出,从而造成缺苗断垄和低产。调查结果(表1)说明,大豆茬小麦出苗迅速、齐全、粗壮,每亩基本苗比二季晚稻多6.8万,单株分藁和次生根数也较多。麦类、油菜由于播种前的耕耙及冬凌的冻融交替,又比板茬绿肥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插早稻时土壤结构和通透性都较绿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