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668|回复: 6

何处是荆州二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3-27 18: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处是荆州二
笔者发表《何处是荆州》后,引起了一些热议,笔者觉得上次所谈的荆州仅仅说明在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222)荆州分裂的现状,有些地方没有说清楚,所以再以《何处是荆州二》来介绍西晋荆州的分割历史。
                     
   一,继述前疑
《何处是荆州》我们谈到了曹魏初期的荆州和东吴的荆州,共十六郡。指的是赤壁大战以后,魏国荆州有襄阳、南乡、弋阳、江夏、新城、魏兴、蕲春、南阳八郡。吴国荆州是衡阳、汉昌、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西陵八郡。以上十六郡也只能是参考数据。为此,笔者随后写了《关于弋阳郡与武昌郡的考证》,全文如下:
根据《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的记载,弋阳郡属于豫州,其实笔者持不同的看法。
首先曹丕设弋阳郡时,豫州没有被其他势力分割,曹丕没有必要在黄初元年(220)分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而这时曹魏的荆州还没有达到东汉时的八郡,加上曹丕这一年要当皇帝,觉得改刘秀的家乡章陵郡设置义阳郡有些过分,所以很快取消,设置了与“义阳郡”谐音的“弋阳郡”取代。笔者提出这一观点理由有二:其一,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七月,在邺城修建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社稷祭坛,以及曹氏祖先的宗庙。曹操担心献帝不高兴,将三个女儿(即曹宪、曹节、曹华。后来曹操的二女儿曹节被刘协封为皇后)献给了汉献帝,献帝封曹氏三姐妹为贵人。同样,曹丕在黄初元年(220)十月代汉称帝,刘协为了表示自己的坦然,将二个女儿献给曹丕为妃子,说明刘协与曹丕是有政治交易的;第二,曹丕虚荣心强,东吴荆州设置的郡比魏多,曹丕才把已经分割二次的江夏郡(第一次在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赤壁大战与东吴分割;第二次是曹操分江夏郡、庐江郡部分县设置蕲春郡),再次分割设弋阳郡。试想,荆州江夏郡本来只有十四县,如此分割、且是划到豫州去,让曹丕有何脸面面对世人与刘协?作为政治家,曹丕要维护的是政治尊严。如果说弋阳郡划到豫州,是晋武帝在280年三月灭吴之后的事。笔者这样解释,是因为《晋书.地理志》有很多地方有误,加上我们的地方志更是谬误百出。
再说武昌郡吧。曹丕的黄初二年(221)四月,孙权将吴的都城从公安县迁到鄂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鄂州市),改鄂县县名为武昌县。而《晋书.地理志》第五卷硬说孙权这一年设置了武昌郡。在《资治通鉴》中,你通读三国史和晋初历史,司马光没有提到过武昌郡或武昌郡太守这样的名词,武昌城一直是吴国的西京。魏明帝曹睿的太和三年(229)九月,吴帝孙权将设在武昌的首都迁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全部使用他在建安十七年(212)九月在建业建都原有的宫室和王府,不再增设改建,留下太子孙登以及尚书、九卿驻守在西京武昌城,让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整个荆州和扬州豫章地区三郡的事务,监督吴国军政大事。此后,武昌大多是重要官员镇守。
如,魏帝曹芳的嘉平五年(253)十月,南阳王孙和的妃子张氏,是诸葛恪的外甥女。诸葛恪生前有迁都的想法,就让孙和去修建武昌宫,民间有谣传说诸葛恪想迎孙和当天子。诸葛恪被杀后,丞相孙峻因此事夺了孙和的王印,徙居到新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还派人追去逼孙和自杀。
魏帝曹髦的甘露元年(256)九月,吕据听说孙綝接替丞相孙峻辅政十分愤怒,就与各位都督、将领联名,上表推荐滕胤为丞相;可是孙綝从中作梗,改任滕胤为大司马,代替吕岱驻守武昌。这都说明武昌并非是郡,而是京的规格。
再如,晋武帝太始元年(265)冬,吴国西陵郡都督步阐上表,请求孙皓把国都从建业迁到西京武昌城,孙皓采纳了他的建议,委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
在孙权时代,有明确的三个都城记载。219年他从建业迁都公安县,他没有设公安郡,建业他也没有设建业郡,这一思维惯例,也可证明是改鄂县为武昌县(也是古文字的表述方式),并不是武昌郡(如果是由县改郡,古文会说明是郡)。
除了以上笔者对弋阳郡和武昌郡的考证,《资治通鉴》在初黄三年(222)五月所记载的“五月,以江南八郡为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江南八郡并不是指笔者所指的东吴衡阳、汉昌、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西陵八郡。
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说:“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是指将扬州吴郡、会稽、豫章三郡,荆州江夏、零陵、长沙、桂阳、武陵四郡,以魏国襄阳郡换吴国长江北南郡形成长江以南新荆州(供参考)。历史的足迹已经很乱,我们就不深入讨论了。只说晋武帝司马炎在太康元年(280)三月灭吴之后,荆州再次重组。根据《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荆州在司马炎灭吴之后,有江夏郡、南郡、襄阳郡、顺阳郡、新城郡、魏兴郡、上庸郡、建平郡、宜都郡、南平郡、武陵郡、天门郡、长沙郡、衡阳郡、东湘郡、零陵郡、桂阳郡、武昌郡、安成郡十九郡。然而,这些郡与史料不能吻合。原因不仅是290年四月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开始出现八王之乱,州郡变化不断,更多的是从西晋到唐朝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有好多历史已经失传。比方说江州,晋武帝司马炎时就有江州(如28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司马炎改任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负责扬、江二州所有军事),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291)七月,分出荆州、扬州的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三郡设置江州。
再说湘州,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307)八月,从荆州、江州分出八郡设置湘州。而《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记载:“惠帝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立江州,以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属梁州,又分义阳立随郡,分南阳立新野郡,分江夏立竟陵郡。怀帝又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九郡置湘州。”
这里湘州不是从江州划分,而是从荆州与广州划分,不是《资治通鉴》永嘉元年八月记载所说的八郡,而是九郡。笔者 以为《资治通鉴》有误,翻开《晋书.帝纪五》,怀帝永嘉元年八月记载也是:“分荆州、江州八郡为湘州”。这不仅说明《晋书.地理志》与帝纪没有统一,同时也说明荆州在今湖南省张家界的“天门郡”在晋武帝灭吴之后不存在。《张家界市志》记载:“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六年(263),见嵩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以为吉祥,便改嵩梁山为天门山,同时改武陵郡为天门郡。”
二,从成都郡看荆州
成都郡是晋武帝司马炎为十六子司马颖在益州蜀郡六县中划出四县设置的郡国。《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记载:“蜀乱,又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原因是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因成都被李雄占领,又为司马颖的嗣子司马遵分荆州华容县、州陵县、监利县,新设丰都县补封成都郡国,国都在华容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周家咀关西三里);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三年(315)取消成都郡国,其四县归还原郡。
《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记载:“南平郡吴置,以为南郡,太康元年改曰南平。统县四,户七千。”其中所指的四县是:作唐、 孱陵、 南安 、江安。作唐县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江安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西北。现有资料说江安县是由公安县改名。而刘备209年,改汉朝孱陵县为公安县,孙在219年夺取荆州恢复公安县为孱陵县。那么孱陵县、江安县又怎么能同时在南平郡产生?所以笔者认为,有可能分江陵县一部分设江安县,这样才能说通。
在晋愍帝时代,荆州大乱,出现多个荆州刺史。汉国荆州治所在洛阳;建兴三年(315)八月,长安的晋愍帝司马邺派第五猗担任荆州刺史,到襄阳上任;建兴元年(313)八月,建业的司马睿任命陶侃为荆州刺史,他和镇东大将军王敦镇长守江陵县;这时成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北)内史王机得到在陶侃之前的荆州刺史王澄的信任。如此种种,都是一个个疑问。除此之外,南平郡在东吴没有设南平郡,南平郡的南安县的治所在何处?也没有相应的资料说明。
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志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杜预定荆州,改南郡江南部分为南平郡,分孱陵县置南安县(见《水经注》《旧唐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则谓分江安立),属南平郡,此为华容建县之始。东晋,仍为南平郡属县。”也就是说,南安县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城关镇。
《资治通鉴》太康元年(280)二月记载:“凡所斩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馀人。胡奋克江安。”胡奋攻下的是江安城是吴国大将陆抗筑。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西北。
《公安县志》记载:“至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图谋霸业。公安县名始于这时。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其中“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是指晋灭吴国之后才设江安县,才有了南平郡,吴国没有设南平郡。《公安县志》中的“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也不实。实际上是吕蒙夺回荆州后,孙权才迁都到公安。总之由于二十五史地理志有误,加上各地的地方志谬误百出,导致一误再误,要靠读者正确理解。
三,荆州在303年七月之谜
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安二年(303)七月,史料记载说,荆州刺史刘弘杀了代理荆州刺史张奕之后,由于御史张昌(?—304年九月,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于303年三月在荆州江夏郡聚集了几千人起兵造反,占领过荆州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长沙),此时荆州所辖各地的地方官员大多数空缺,刘弘请求朝廷补选,朝廷下诏批准。刘弘在选举时,对入选者论平定张昌的功劳,首先权衡德行再进行选拔,按照才华和工作能力安排职务,大家都佩服他处事公正,选举得当。比方说,在这次选举之后,刘弘觉得有些不尽人意,就上奏朝廷请求让皮初补任襄阳郡太守,朝廷因皮初虽然有功,但是名望太浅,就提名让刘弘的女婿夏侯陟(前任东平郡太守)担任襄阳太守。刘弘教育女婿说:“治理国家,应当从整个国家来考虑,如果一定要亲戚或姻亲,那么荆州十郡(即江夏郡、建平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襄阳郡、随郡【网络上《资治通鉴》专业词典记载:“随郡东晋置,治所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不对。实际上《资治通鉴》在司马衷的永兴二年,也就是305年十二月记载:“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随郡内史扈怀言于弘曰:‘侃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说明随郡并不是在东晋设置】。另外晋武帝280年三月灭吴后,以南郡长江以南设南平郡,治所设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晋武帝289改原来荆州南乡郡为顺阳郡 ,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老人仓村;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分江夏郡设置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钟祥市。原荆州南阳郡改为南阳国,管辖宛、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义阳郡国、新野郡国、南阳郡国都属于荆州管辖。如果南郡存在,那么随郡这时就不在十郡之列。笔者这样怀疑没有南郡,不仅是因为江陵处在这时的战争中心,而且比长沙、武陵、零陵等郡更重要,却没有提到过南郡和南郡太守名。加上《晋书.地理志》对一些存在的县在各郡中找不到娘家。如,掖县、河阳县等,说明《晋书.地理志》不可靠)我得有十个女婿然后才能在荆州执政!”
至于刘弘所说的“荆州十郡”是戏言,还是这时荆州却实只有十郡加南阳、义阳、新野三个郡国,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晋书.地理志》有前提。然而,这时荆州在史料中出现过的也只有江夏郡、建平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顺阳郡、建平郡、竟陵郡、襄阳郡、随郡(供参考),到了晋怀帝司马炽的永嘉元年(307)八月,从荆州、江州分出八郡设置湘州。而实际是从荆州和广州分出九郡设湘州,其中的荆州湘东、邵陵有可能是新设,另外治所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郡,早在司马衷的元康元年(291)七月就划分到江州。我们还能相信《晋书.地理志》了吗?因此,笔者不得不写这篇《何处是荆州二》,供读者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3-27 18: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处是荆州

荆州,名称起源是以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与襄樊市南漳县交界处的荆山而得名。据《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意思是禹贡时代就将华夏划分了九州。古九州不同典籍有不同的说法,《禹贡》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徐、青、梁;《尔雅》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徐、营、幽;《周礼》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并、青、幽;《吕氏春秋》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徐、青、幽。笔者以《汉书.地理志》的荆、兖、青、扬、雍、并、豫、冀、幽九州为准。
《汉书.地理志》九州记载:正南曰荆州,其山曰衡(指代表荆州的名山今湖南省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薮曰云梦(指代表荆州的名泽云梦泽,大致与今江汉平原的面积相等)。《尚书•禹贡》记载说:“荆及衡阳惟荆州。”所以荆州原来的地域,北到荆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西),南到衡山以南。在这一广袤地域,从远古到清朝,或称荆、或称楚,有时荆楚连称(说明一下,战国时期楚国包括今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大部、山东省、重庆市也有一些地方在楚国范围内,远远超过荆州范围)。
楚国在西周时期,建都丹阳。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目前学界多数人认同丹淅说。周昭王姬瑕(?—前977)时,多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游迁徙。到周夷王姬燮(?—前879)以前数十年间,楚人在丹江下游,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了都城。
根据古人以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理论,因楚都位于丹江之北而得名丹阳。后来楚国又多次迁都,于公元前689年迁到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史称“纪郢”或“南郢”。 这是芈姓、熊氏楚国定都时间最长、历史文化沉淀最深的地方。原湖北省委副书记、荆楚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生铁先生,曾带领一批学者考察研究,证明楚国有十九处都城,诸如纪郢、湫郢、鄢郢、陈郢、寿郢等等,当代荆州政府所在地荆州市(历朝是江陵县地域)。公元前278年,由秦国名将白起攻下江陵县纪郢,建立了南郡政府,成为芈姓、熊氏楚国的一个分水岭。到了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秦将王翦、蒙武在寿郢(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活捉了楚国末代国君芈负刍,芈姓的楚国灭亡。楚汉灭秦时,项羽立其部将共敖为临江王,都城设在江陵。
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前106)四月,将天下设朔方、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趾十三州时,荆州治所在何处成为历史之谜。因为相关史料与《资治通鉴》没有相应印证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凭证。直到汉献帝刘协的初平元年(190)三月,《资治通鉴》才明确无误地记载刘表迁荆州治所到南郡襄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冬,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十二月,刘备将军营设在油江口(古油水入长江口。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北),并把荆州武陵郡孱陵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西三十余里)改名为公安县,作为刘备临时的荆州治所。
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孙权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刘备将荆州治所迁到荆州南郡江陵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江陵县就是荆州治所。
东汉荆州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八郡。赤壁大战后,魏国荆州也有襄阳、南乡、弋阳、江夏、新城、魏兴、蕲春、南阳八郡。原因是:赤壁大战后,曹操将东汉荆州南郡的襄阳县改为襄阳郡,分原荆州江夏郡长江以北地区、扬州庐江郡部分地区设置蕲春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西南),又分东汉荆州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南);220年魏文帝代汉,因刘秀是荆州章陵郡人,改东汉荆州章陵郡为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东南)但很快撤消。接着,魏文帝曹丕分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同时将东汉江夏郡长江以北部分地区保留江夏郡(东汉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西,曹魏迁到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城东南30公里处);220年七月,由于蜀汉孟达降魏,曹丕将蜀国益州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荆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西南);221年,曹丕又取“曹魏兴盛”之意,分荆州西城郡部分土地设置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加上分割后的东汉荆州南阳郡形成八郡。
另外,赤壁大战后,吴国荆州也有衡阳、汉昌、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西陵八郡。原因是: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孙权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时,从长沙郡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汉昌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南);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一月,东吴吕蒙夺取关羽守卫的荆州,陆逊接管荆州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宜都市陆城街道。宜都郡是刘备从孙权手里借到荆州南郡后,将曹操208年得到刘表的荆州分出南郡的枝江县以西设置的临江郡改名),孙权改宜都郡为西陵郡;220年闰六月夷陵大战刘备被陆逊打败后,吴国分长沙郡西南部设衡阳郡(治地在今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古城乡)。
也就是说,从赤壁大战到夷陵大战,魏、吴都设置了荆州,形成荆州十六郡,比汉朝荆州面积还大,因为魏国设置的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这等于两个荆州有了今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安康地区、河南省西南南阳和信阳地区,安徽与湖北接壤的边界地区、江西与湖北接壤的北部边界地区、广东、广西、贵州与湖南接壤的分边界地区。而东汉荆州八郡只管辖今湖南省、湖北省大部、河南省西南南阳和信阳地区,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边界地区。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三川郡、东郡、颍川郡、南阳郡、南郡、九江郡、泗水郡、巨鹿郡、齐郡、琅邪郡、会稽郡、汉中郡、蜀郡、巴郡、陇西郡、北地郡、 上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南海郡 桂林郡、象郡、邯郸郡、砀郡、薛郡、长沙郡共三十六郡。其中的“南郡”治所就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区(古代属于江陵县城区,1994年9月29日,江陵县政府从今天荆州市区迁到了今荆州城外的郝穴镇,至于江陵县迁治所多少次,从何处迁到何处,《江陵县》志没有记载)。西汉恢复诸侯制,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四月,将天下分为交趾、朔方、冀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十三州。荆州在秦朝三十六郡中只有南阳郡、南郡、长沙郡三郡,说明秦朝的长沙郡包括汉朝的零陵、桂阳二郡和武陵郡的一部分。南阳郡包括东汉的章陵郡和江夏郡的部分地区,南郡包括武陵郡大部和江夏郡部分地区(供参考)。
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元年(280)十月,以司隶校尉所管理的郡设置司州。这样晋国灭吴之后共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个州(关于司州的提法早就有,只是280年十月才用红头文件公布司州管辖司隶校尉所管辖的郡。如,咸宁四年【278】七月记载:司、冀、兖、豫、扬六州洪水泛滥,螟虫吃光了庄稼),一百七十三个郡国(这时封国往往以郡为国),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
补充说明,284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除了271年八月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山乡三岔村设置的宁州,划归到益州,设置南夷校尉管理益州,同时设置了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东晋江州迁到江西省九江市。如28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司马炎改任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负责扬、江二州所有军事。可是到了司马衷的元康元年【291】七月,史料又说分出荆、扬二州十个郡设置了江州,说明八王之乱第一阶段重新划了江州管辖范围。
晋怀帝司马炽(284-313)的永嘉元年(307)三月,《资治通鉴》记载:“以高密王略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说明西晋灭吴之后荆州治所在仍然在今湖北省襄阳市。
笔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277年十二月,晋武帝准备把晋国的荆州政府所在地从襄阳迁到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东南30公里处)。荆州都督羊祜反对说:“江夏郡政府所在地距离襄阳有八百里,等到知道敌情,敌人已经离开多天了,步兵如何能追上?作为都督为了使自己免遭责备而让部队受拖累,这不是我的心愿。从前,魏武帝曹操设置都督,都督总部一般与州政府接近,这是便于军队好集合而厌恶兵力分散的原故。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所以要谨慎防守。如果经常迁州,敌人出入无常,也不知把州政府设在哪里才便于防守。”
从羊祜的话,我们就知道一般将军与州都督,镇守地就在州政府所在地。如果都督二州或二州以上的都督,有时可能将驻军选在二州中心地带。也有可能驻军重要的军事要塞、或二州相比更重要一州的政府所在地。如司马懿在227年六月,都督荆、豫二州时,魏明帝曹睿让他驻军荆州南阳郡。243年十一月,魏国征东将军、都督扬、豫二州各项军事的王昶,上书魏帝曹芳说:“地势的险阻固定不变,防守的形势却变化无常。如今中央驻军宛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也是魏国荆州南阳郡政府所在地),距离荆州政府所在地襄阳城三百多里,遇有紧急情况,来不及增援。”于是,他把驻南阳的中央军南移到紧邻襄阳的新野县。
307年八月,晋怀帝司马炽分荆州、江州八郡设置湘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湘州除了管辖今湖南省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资江(长江支流,又称资水。左源赧水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青山,右源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两水于邵阳县双江口汇合称资江,流经今湖南省邵阳、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全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流域外,还管辖粤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朝改湘州为潭州时,潭州仅管辖今湖南中部。东晋(317—420)第三位皇帝司马衍(325—342年在位)的咸和四年(329),将湘州并入荆州,湘州存在二十二年。司马衍的咸康六年(340)正月初一,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晋成帝司马衍以护军将军、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何充为中书令。340年正月十一日,司马衍任命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州、荆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各部军事,另外还兼任安西将军和荆州刺史,接替庾亮镇守荆州武昌郡(因战乱,东晋荆州治所迁到了武昌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鄂州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3-27 18: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陵城除了芈姓楚国、共敖的临江国建都外,共敖死,他的儿子共尉继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将军刘贾和太尉卢绾攻下江陵,杀了共尉,恢复白起时代的南郡。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先后封其子刘阏和刘荣为临江王。刘阏、刘荣死后,又改临江国为南郡。东汉章帝刘炟(57-88)的建初三年(78),刘炟迁其弟刘恭为江陵王。汉章帝的元和二年(85),江陵县又恢复为南郡。还有南朝齐和帝萧宝融(488—502。501年—502年在位)、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5。552—554年在位)、南北朝西魏傀儡皇帝萧詧(519—562。555—562年在位)、其子萧岿(542—585。562—585年在位,萧岿581年归顺隋)、军阀萧铣(583—621。隋大业十三年,也就是617年,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凤鸣)、唐肃宗李亨(711—762。756年—762年四月十八日在位)的上元元年(760)九月初七,在荆州江陵设置南京,第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取消。五代十国时,924年高季兴(858-929)以荆南节度使的身份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建都江陵,也称荆南国。以上是江陵城建都的大致历史,可能还有一些没有提到。
总之,荆州政府所在地不断变化,由于战乱与政权更迭,往往有多个荆州并存,其中就有二个或二个以上侨置。明、清江陵属于荆州府,北宋曾称荆州路等等。这就是历史上的荆州。
我们翻开现代《荆州志》,省略清朝以前的荆州历史记载,只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变迁历史:

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荆州专区),专署驻江陵县荆州镇,辖荆门、京山、钟祥、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驻新江口镇)、江陵等8县;同月,析江陵县之沙市镇建沙市市,属省辖市。同年设沔阳专区,专署驻沔阳县(1951年驻沔阳县新堤镇),辖沔阳(驻仙桃镇)、汉川、汉阳(驻蔡甸镇)、嘉鱼、蒲圻、监利、石首等7县及新堤办事处。1950年撤销新堤办事处,改设新堤镇,归沔阳县领导。1951年5月26日,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湖北省人民政府荆州区专员公署”;同年,撤销沔阳专区,将沔阳(驻仙桃镇)、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嘉鱼、蒲圻2县划归大冶专区。
1952年,由沔阳县析置洪湖县,驻洪湖。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县析置荆江县,驻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农场成立;7月1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荆州地区总人口541.02万人。1955年撤销荆江县,并入公安县,公安县迁驻原荆江县址陡湖堤,原公安县城关改名为南平镇;同年,沙市市划归荆州专区管辖。1960年以江陵县的沙洋镇设立沙洋市,由荆州专署领导。1961年撤销沙洋市,改设为沙洋镇,划归荆门县领导。1968年3月27日,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地区驻江陵县,辖沙市市及江陵、荆门、钟祥、京山、监利、石首(驻绣林镇)、天门、潜江、沔阳(驻仙桃镇)、洪湖(驻新堤镇)、公安(驻陡市镇,即原陡湖堤镇)、松滋(驻新江口镇)等12县。1975年全地区“撤区并社”,撤销119个区(镇),将721个小公社合并为221个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辖;由荆门县的城关镇及附近地区设立荆门市,由荆州地区领导。1983年3月,全区开展“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和县辖镇分别改为105个区,596个乡,5720个村和58个县辖镇;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撤销荆门县,将荆门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1985年设立东宝区、沙洋区)。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30号)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县级)。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荆沙市新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沙市区辖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胜利路、朝阳路5个街道办事处和立新、关沮、联合、罗场4个乡;荆州区辖原江陵县的荆州、川店、马山、李埠、弥市5个镇和纪南、八岭山2个;江陵区辖原江陵县的郝穴、观音垱、岑河、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9个镇和马家寨、秦市2个乡。荆沙市辖原荆州地区的松滋县、公安县、监利县、京山县和新设的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原荆州地区的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辖。湖北省政府批准,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荆州市代管。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松滋县,设立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市江陵区,设立江陵县。县人民政府驻郝穴镇。

从以上的《荆州志》内容来看,荆州在建国后的变化也十分复杂。其中有多少与历史相符,我们在没有考证之前,也无法定论。笔者是荆州洪湖市新滩镇大兴岭大队人,了解设置洪湖县的这段历史,只将洪湖县成立划分的区域说说。
在《荆州志》里记载说“1952年,由沔阳县析置洪湖县,驻洪湖”。这是错误的说法。当年设置洪湖县是因为纪念贺龙领导洪湖赤卫队闹革命,从监利、嘉鱼、沔阳、汉阳四县划分一些地区设置洪湖县。当年从今洪湖市新滩镇以内荆河(古称夏水)为界,内荆河以东刘家墩、大兴岭、宦子口村、北洲村等地到今洪湖市燕窝镇属于嘉鱼县,内荆河以西的新滩镇政府所在地、胡家湾、夏家墩、庙湾村、下湾村、东湖大队、南到陈沟,也就是今天仍然称的汉阳沟,属于汉阳县,另外今洪湖市以西部分地区属于监利县。今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龙口镇等地属于沔阳县。
除此之外,《洪湖志》记载:“1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属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荆州志》里说1952年分沔阳设洪湖,《洪湖志》记载1951年5月设洪湖,谁真、谁假?由此可见,好多历史地理区域,在各地地方志上没有填写清楚。所以在写历史时,让史学工作者有很多无奈与困惑。今天的江陵县不是古代江陵县,汉朝的江陵县包括了今天的荆州市城区和周边部分地区,汉朝的江陵县治所在何处,江陵县政府迁了多少次?今天的《江陵县志》都没有记载准确的地址和迁移时间,导致写历史的人在介绍古代荆州治所时,仍然写上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结果成了错误。古代荆州治所应该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城区,至于准确方位谁也没有准确的史料可考,所以笔者呼吁江陵县、乃至全国地方志都要把自己的历史介绍清楚,以免以误传误。
另外,请读者参考笔者《浅谈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荆州的全貌。

作者:许雨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2

主题

25

帖子

37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37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9-3-27 21: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3-30 06: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6

主题

2406

帖子

260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08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9-3-30 1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照你这么瞎说,荆州之名应当给别的城市带上才好!否定史书不说,但是荆州是超级文物大市,从荆州历代发掘出土的地名志实物看,荆州,江陵与南郡,就这三个地名屡屡出现。而且与史书相吻合。另外荆州古城是历代都从来没有变迁过地基的古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850

主题

4261

帖子

450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02

IP属地:江苏省无锡市

发表于 江苏省无锡市 2019-3-31 14: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历史,疑古文字,寻找物证,是现代考古学兴起的初衷。确实丰富的出土文物已证实了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链条清楚而连续的古老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