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荆州二 笔者发表《何处是荆州》后,引起了一些热议,笔者觉得上次所谈的荆州仅仅说明在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222)荆州分裂的现状,有些地方没有说清楚,所以再以《何处是荆州二》来介绍西晋荆州的分割历史。 一,继述前疑 《何处是荆州》我们谈到了曹魏初期的荆州和东吴的荆州,共十六郡。指的是赤壁大战以后,魏国荆州有襄阳、南乡、弋阳、江夏、新城、魏兴、蕲春、南阳八郡。吴国荆州是衡阳、汉昌、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西陵八郡。以上十六郡也只能是参考数据。为此,笔者随后写了《关于弋阳郡与武昌郡的考证》,全文如下: 根据《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的记载,弋阳郡属于豫州,其实笔者持不同的看法。 首先曹丕设弋阳郡时,豫州没有被其他势力分割,曹丕没有必要在黄初元年(220)分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而这时曹魏的荆州还没有达到东汉时的八郡,加上曹丕这一年要当皇帝,觉得改刘秀的家乡章陵郡设置义阳郡有些过分,所以很快取消,设置了与“义阳郡”谐音的“弋阳郡”取代。笔者提出这一观点理由有二:其一,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七月,在邺城修建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社稷祭坛,以及曹氏祖先的宗庙。曹操担心献帝不高兴,将三个女儿(即曹宪、曹节、曹华。后来曹操的二女儿曹节被刘协封为皇后)献给了汉献帝,献帝封曹氏三姐妹为贵人。同样,曹丕在黄初元年(220)十月代汉称帝,刘协为了表示自己的坦然,将二个女儿献给曹丕为妃子,说明刘协与曹丕是有政治交易的;第二,曹丕虚荣心强,东吴荆州设置的郡比魏多,曹丕才把已经分割二次的江夏郡(第一次在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赤壁大战与东吴分割;第二次是曹操分江夏郡、庐江郡部分县设置蕲春郡),再次分割设弋阳郡。试想,荆州江夏郡本来只有十四县,如此分割、且是划到豫州去,让曹丕有何脸面面对世人与刘协?作为政治家,曹丕要维护的是政治尊严。如果说弋阳郡划到豫州,是晋武帝在280年三月灭吴之后的事。笔者这样解释,是因为《晋书.地理志》有很多地方有误,加上我们的地方志更是谬误百出。 再说武昌郡吧。曹丕的黄初二年(221)四月,孙权将吴的都城从公安县迁到鄂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鄂州市),改鄂县县名为武昌县。而《晋书.地理志》第五卷硬说孙权这一年设置了武昌郡。在《资治通鉴》中,你通读三国史和晋初历史,司马光没有提到过武昌郡或武昌郡太守这样的名词,武昌城一直是吴国的西京。魏明帝曹睿的太和三年(229)九月,吴帝孙权将设在武昌的首都迁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全部使用他在建安十七年(212)九月在建业建都原有的宫室和王府,不再增设改建,留下太子孙登以及尚书、九卿驻守在西京武昌城,让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整个荆州和扬州豫章地区三郡的事务,监督吴国军政大事。此后,武昌大多是重要官员镇守。 如,魏帝曹芳的嘉平五年(253)十月,南阳王孙和的妃子张氏,是诸葛恪的外甥女。诸葛恪生前有迁都的想法,就让孙和去修建武昌宫,民间有谣传说诸葛恪想迎孙和当天子。诸葛恪被杀后,丞相孙峻因此事夺了孙和的王印,徙居到新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还派人追去逼孙和自杀。 魏帝曹髦的甘露元年(256)九月,吕据听说孙綝接替丞相孙峻辅政十分愤怒,就与各位都督、将领联名,上表推荐滕胤为丞相;可是孙綝从中作梗,改任滕胤为大司马,代替吕岱驻守武昌。这都说明武昌并非是郡,而是京的规格。 再如,晋武帝太始元年(265)冬,吴国西陵郡都督步阐上表,请求孙皓把国都从建业迁到西京武昌城,孙皓采纳了他的建议,委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 在孙权时代,有明确的三个都城记载。219年他从建业迁都公安县,他没有设公安郡,建业他也没有设建业郡,这一思维惯例,也可证明是改鄂县为武昌县(也是古文字的表述方式),并不是武昌郡(如果是由县改郡,古文会说明是郡)。 除了以上笔者对弋阳郡和武昌郡的考证,《资治通鉴》在初黄三年(222)五月所记载的“五月,以江南八郡为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江南八郡并不是指笔者所指的东吴衡阳、汉昌、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西陵八郡。 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说:“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是指将扬州吴郡、会稽、豫章三郡,荆州江夏、零陵、长沙、桂阳、武陵四郡,以魏国襄阳郡换吴国长江北南郡形成长江以南新荆州(供参考)。历史的足迹已经很乱,我们就不深入讨论了。只说晋武帝司马炎在太康元年(280)三月灭吴之后,荆州再次重组。根据《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荆州在司马炎灭吴之后,有江夏郡、南郡、襄阳郡、顺阳郡、新城郡、魏兴郡、上庸郡、建平郡、宜都郡、南平郡、武陵郡、天门郡、长沙郡、衡阳郡、东湘郡、零陵郡、桂阳郡、武昌郡、安成郡十九郡。然而,这些郡与史料不能吻合。原因不仅是290年四月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开始出现八王之乱,州郡变化不断,更多的是从西晋到唐朝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有好多历史已经失传。比方说江州,晋武帝司马炎时就有江州(如28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司马炎改任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负责扬、江二州所有军事),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291)七月,分出荆州、扬州的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三郡设置江州。 再说湘州,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307)八月,从荆州、江州分出八郡设置湘州。而《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记载:“惠帝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立江州,以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属梁州,又分义阳立随郡,分南阳立新野郡,分江夏立竟陵郡。怀帝又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九郡置湘州。” 这里湘州不是从江州划分,而是从荆州与广州划分,不是《资治通鉴》永嘉元年八月记载所说的八郡,而是九郡。笔者 以为《资治通鉴》有误,翻开《晋书.帝纪五》,怀帝永嘉元年八月记载也是:“分荆州、江州八郡为湘州”。这不仅说明《晋书.地理志》与帝纪没有统一,同时也说明荆州在今湖南省张家界的“天门郡”在晋武帝灭吴之后不存在。《张家界市志》记载:“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六年(263),见嵩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以为吉祥,便改嵩梁山为天门山,同时改武陵郡为天门郡。” 二,从成都郡看荆州 成都郡是晋武帝司马炎为十六子司马颖在益州蜀郡六县中划出四县设置的郡国。《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记载:“蜀乱,又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原因是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因成都被李雄占领,又为司马颖的嗣子司马遵分荆州华容县、州陵县、监利县,新设丰都县补封成都郡国,国都在华容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周家咀关西三里);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三年(315)取消成都郡国,其四县归还原郡。 《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条记载:“南平郡吴置,以为南郡,太康元年改曰南平。统县四,户七千。”其中所指的四县是:作唐、 孱陵、 南安 、江安。作唐县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江安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西北。现有资料说江安县是由公安县改名。而刘备209年,改汉朝孱陵县为公安县,孙在219年夺取荆州恢复公安县为孱陵县。那么孱陵县、江安县又怎么能同时在南平郡产生?所以笔者认为,有可能分江陵县一部分设江安县,这样才能说通。 在晋愍帝时代,荆州大乱,出现多个荆州刺史。汉国荆州治所在洛阳;建兴三年(315)八月,长安的晋愍帝司马邺派第五猗担任荆州刺史,到襄阳上任;建兴元年(313)八月,建业的司马睿任命陶侃为荆州刺史,他和镇东大将军王敦镇长守江陵县;这时成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北)内史王机得到在陶侃之前的荆州刺史王澄的信任。如此种种,都是一个个疑问。除此之外,南平郡在东吴没有设南平郡,南平郡的南安县的治所在何处?也没有相应的资料说明。 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志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杜预定荆州,改南郡江南部分为南平郡,分孱陵县置南安县(见《水经注》《旧唐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则谓分江安立),属南平郡,此为华容建县之始。东晋,仍为南平郡属县。”也就是说,南安县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城关镇。 《资治通鉴》太康元年(280)二月记载:“凡所斩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馀人。胡奋克江安。”胡奋攻下的是江安城是吴国大将陆抗筑。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西北。 《公安县志》记载:“至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图谋霸业。公安县名始于这时。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其中“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是指晋灭吴国之后才设江安县,才有了南平郡,吴国没有设南平郡。《公安县志》中的“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也不实。实际上是吕蒙夺回荆州后,孙权才迁都到公安。总之由于二十五史地理志有误,加上各地的地方志谬误百出,导致一误再误,要靠读者正确理解。 三,荆州在303年七月之谜 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安二年(303)七月,史料记载说,荆州刺史刘弘杀了代理荆州刺史张奕之后,由于御史张昌(?—304年九月,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于303年三月在荆州江夏郡聚集了几千人起兵造反,占领过荆州四郡(武陵、零陵、江夏、长沙),此时荆州所辖各地的地方官员大多数空缺,刘弘请求朝廷补选,朝廷下诏批准。刘弘在选举时,对入选者论平定张昌的功劳,首先权衡德行再进行选拔,按照才华和工作能力安排职务,大家都佩服他处事公正,选举得当。比方说,在这次选举之后,刘弘觉得有些不尽人意,就上奏朝廷请求让皮初补任襄阳郡太守,朝廷因皮初虽然有功,但是名望太浅,就提名让刘弘的女婿夏侯陟(前任东平郡太守)担任襄阳太守。刘弘教育女婿说:“治理国家,应当从整个国家来考虑,如果一定要亲戚或姻亲,那么荆州十郡(即江夏郡、建平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襄阳郡、随郡【网络上《资治通鉴》专业词典记载:“随郡东晋置,治所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不对。实际上《资治通鉴》在司马衷的永兴二年,也就是305年十二月记载:“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随郡内史扈怀言于弘曰:‘侃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说明随郡并不是在东晋设置】。另外晋武帝280年三月灭吴后,以南郡长江以南设南平郡,治所设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晋武帝289改原来荆州南乡郡为顺阳郡 ,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老人仓村;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分江夏郡设置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钟祥市。原荆州南阳郡改为南阳国,管辖宛、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义阳郡国、新野郡国、南阳郡国都属于荆州管辖。如果南郡存在,那么随郡这时就不在十郡之列。笔者这样怀疑没有南郡,不仅是因为江陵处在这时的战争中心,而且比长沙、武陵、零陵等郡更重要,却没有提到过南郡和南郡太守名。加上《晋书.地理志》对一些存在的县在各郡中找不到娘家。如,掖县、河阳县等,说明《晋书.地理志》不可靠)我得有十个女婿然后才能在荆州执政!” 至于刘弘所说的“荆州十郡”是戏言,还是这时荆州却实只有十郡加南阳、义阳、新野三个郡国,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晋书.地理志》有前提。然而,这时荆州在史料中出现过的也只有江夏郡、建平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顺阳郡、建平郡、竟陵郡、襄阳郡、随郡(供参考),到了晋怀帝司马炽的永嘉元年(307)八月,从荆州、江州分出八郡设置湘州。而实际是从荆州和广州分出九郡设湘州,其中的荆州湘东、邵陵有可能是新设,另外治所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郡,早在司马衷的元康元年(291)七月就划分到江州。我们还能相信《晋书.地理志》了吗?因此,笔者不得不写这篇《何处是荆州二》,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