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关中刀客 于 2019-3-29 16:22 编辑
为什么感觉小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越来越差?
最近,与几位大学同学聚会聊天,无意中聊到了现在各初中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问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管是城镇还是乡镇中学,感觉到学生的生源质量一届不如一届,小学毕业刚入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越来越差。感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有困惑。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我们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呢?我想不是。小学毕业生,刚入初中一两个月,时间也不长啊? 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了,连最基本的汉字就写不规范,潦草难看,东倒西歪,缺乏最基本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规范,说明在基本的写字教育上就不过关。 二.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小学毕业了,在校学习了五六年,作业格式还规范不清;有的学生作业能拖就拖,甚至干脆不交作业,非得老师催。写作文,有些学生句子不通顺,做不到文从字顺;甚至错字连篇。 三.有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了,课堂上还管不住自己,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吃零食、写纸条、睡大觉,看小说,甚至是玩手机开小差等等,老师上课中途还得停下来,管学生纪律,这在过去几届中学生中是很少出现的。课外时间,有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贪玩好动,爱吃零食,没有自觉学习读书的习惯。 四.部分学生对平时的考试满不太在乎的样子,不认真考试做题。做事不上心。 大家普遍感觉累,刚入学的新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感觉七年级新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呢?深入调查,细心观察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小学优质生源很多被私立学校招去了。而公立学校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不管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否,只要在就读招生范围内,都得接收入学。 二. 近年来,进城就学学生增多,这些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或进城务工子女,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挣钱,由爷爷奶奶照顾,对孩子疏于家庭教育,有的溺爱、任性,缺乏管教,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不好。有的孩子心理脆弱,吃不得苦,缺乏耐力和韧劲。 三. 近年来,小学教育有点松动。尽管各小学办学硬件提高了,办学条件改善了,但在师资力量这一块一直是短板。有些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教师结构不均衡,学科不齐全。加之,小学毕业升初中直通车,没有升学压力;小学没有学好,现在又不准留级,就一直这样扶上来,导致学生进入初中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稍不满意就指责、非难学校和教师,而自己又疏于家庭教育。学生在家溺爱、任性;在学校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教师又没有适当的惩戒权,对学生只能说教,不能批评、不能训斥、更不能打骂、体罚。于是,教师不能放手严管,只能是明哲保身。这也是一大原因。 五. 当然,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偏低,教育的生态环境不太好,压力过大。这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大因素。 综上所述,感觉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学生生源质量一届不如一届,就不难理解了。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还在搞分数那一套。要实行毛泽东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在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考试招生升学模式下,能实现吗?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施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有所实效。 仅一孔之见,良心话,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希望能对现在的教育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