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行:北闸景区变得更有文化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荆州社会 正文 来源: 荆州新闻网 时间:2019-03-29 09:26
荆州新闻网消息(特约记者 保龄)两年没有到北闸去了,北闸是我眷念的一个地方,她就像一个躺着的纪念碑,每次站在闸前的堤坡上向那长龙式的54孔闸门望去,都会油然而生敬意和感慨,这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一个传奇啊,当年全国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仅用了75天完成。昔日的千军万马今安在?我多想采访他们来重复昨天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可惜,岁月把他们“蒸发”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不朽的经典之作,吸引我在经典面前无尽地怀想。 乘着明媚春光,我再次来到北闸。和以前不同,北闸景区不再收门票,终于回归一座开放式的景点,而且地面也显得特别干净,此时景区的玉兰花已经开放,新鲜空气浸透沁人心脾的花香和啁啾鸟音,在这种环境下漫步,感觉特别的悠闲和舒适。 然而更让我欣喜的是,今天的北闸景区融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景区内最大的变化是新建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用简单明快的造型诠释了北闸丰富的内涵:它的整体是一个三面支撑的“闸”字形,闸字高5.2米,象征1952年北闸建成,每一面有18个孔,三面加起来是54个孔,表示北闸的54个泄洪孔。 雕塑中间有个印章图案,表示心心相印,决心坚定。每个印分别以篆文图形刻有“荆江分洪”、“蓄泄兼筹”、“江湖两利”的字样,既有装饰效果,又有深刻喻意。 雕像顶端是三个工农兵人物形像,表示30万工农兵大团结的缩影,人物有2.3米高,和“闸”字组合就是7.5米,表示北闸工程75天完成。雕塑底部是翻腾的浪花,具有荆江分洪的寓意,浪花高度0.8米,代表进洪流量8000立方/秒。 在景区,关于北闸的介绍也多了起来,在为游人建设的休闲廊亭里,每一个廊柱上都挂着像框,像框里是当年建设北闸及其北闸分洪时的历史照片,照片下是详尽的文字说明,就像一幅幅连环画,在与“沉甸甸”的实体对照中,还原出北闸昔日生龙活虎、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场面。 而在相对应的廊柱上,你可以欣赏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级领导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题字题词的内容和他们的书法,这些影印的照片能够诠释和佐证当年的荆州分洪工程是如何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人民关注的。 如今的北闸风景区,既是一座休闲的公园,又是一座露天“博物馆”,让我在漫步中感受她的文化。我愿在每年的春天都来北闸,像凭吊古战场一样地为她自豪和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