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930|回复: 0

禅宗七祖神会故里在襄阳与龙兴寺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6139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仙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8847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4-1 21:2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会(684~758)唐代著名禅僧,菏泽宗之祖。襄阳(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讽诵群经,易如反掌。年十三,参谒六祖惠能。惠能示寂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大扬禅法,人称南阳和尚。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沈废,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续树法幢。师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山东崇远论战。指斥神秀一门“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欲 确立南宗惠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并于天宝四年(745)着“显宗记”,定南北顿渐两门,即以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竭力攻击神秀之渐门,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天宝十二年,师因御史卢奕诬奏,奉敕黜离洛阳荷泽寺,迁住弋阳(江西)、武当(湖北)等地。翌年转住襄阳,再转住荆州开元寺般若院。

 安史之乱起,两京板荡,时大府各置戒坛度僧,聚香水钱,以充军需。请师主坛度之事,所获财帛悉充军需。乱平后,肃宗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诏请住之,故世称荷泽大师。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宗风。上元元年入寂,世寿九十三,另一说乾元元年(758)示寂,世寿七十五。敕諡“真宗大师”。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之宗旨,遂以师为禅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龙寺。其法流称荷泽宗,门下英才甚多,有无名、法如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

关于神会的一生行履,以赞宁《高僧传》较为全面。基本上透露出了神会参学、弘法、遭贬、度僧、立宗、圆寂的先后过程和信息,再参照其它史料,可以梳理出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

湖北文理学院道安研究所研究员、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长胡中才在来信中说,实地考察之前,他查阅了明清时期的《襄阳郡志》和《襄阳府志》。经查证,在襄阳城西,除隆中广德寺、万山保堤寺、檀溪渡口的檀溪寺、护城河边铁佛寺外,还有个龙兴寺。而乾隆二十四年的《襄阳府志》记载,“在襄阳城西”有个启法寺,该寺宋代曾巩《跋》云“今为龙兴寺。”说明宋时寺名为龙兴寺。然龙兴寺何时建,何时更名,志载“今莫可考”。用淘汰法推理,尹集一组的寺院遗址,有可能是龙兴寺遗址。

襄阳龙兴寺有著名的<襄阳石经>,「石刻《阿弥陀经》」,在石碑上刻的《弥陀经》的经文,刻在石碑上。「最著名者为湖北襄阳龙兴寺之石刻弥陀经,世称襄阳石经」。「据」,「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阿弥陀经脱文」这一条,这是王龙舒居士记载的,「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稜所书,字画清婉」,这就是讲中国的书法,非常秀丽,刻得很好,很多人学写字的,把它当字帖来用。自一心不乱以下有二十一个字,「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说到龙兴寺,笔者立即想到了名振大唐的大和尚——神会。神会曾在南阳龙兴寺弘法二十五年,号称‘南阳和尚’。”胡中才告诉记者,《宋高僧传·神会》记载,神会是襄阳人,俗姓高。幼年在襄阳读《五经》和《庄子》《老子》,后读《后汉书》时,知道了佛教之说,于是出家襄阳府国昌寺。后游学岭南,唐开元八年(720),玄宗敕令神会配住南阳龙兴寺。二十五年后,兵部侍郎宋鼎请神会到了洛阳,在洛阳大兴禅宗顿悟之法。不久,玄宗以神会聚众徒,疑有不轨,令其返襄阳,后移住荆州开元寺。安史之乱后召入皇宫供养。

神会是南宗的创始人,号称“七祖”。他的一生,在南阳龙兴寺最为活跃,故号“南阳和尚”。然经初步考察,全国以龙兴寺命名的寺院很多,其中新绛、临海、浙江、宿县、彭州、永州、青州、凤阳、南阳、邓州、襄阳都有龙兴寺。神会所住的龙兴寺在何处?现在已是争吵不休。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指出,当时南阳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神会和尚遗集》载《圭传》说神会“因南阳答王赵公三车义,名渐闻于名贤。”王赵公即赵国公王琚,王琚是在开元晚年任邓州剌史时会见神会的。所以,山东青州的可能性太小了。只有邓州、南阳、襄阳可能性较大。而邓州会见更为方便。不过,目前还没有一家有铁证证明。邓州只是在修复“福胜寺”塔时发现“塔地宫”,“地宫记”上写着“邓州龙兴寺大悲院地宫记”。知道了福胜寺原曾名龙兴寺;南阳禹王村的龙兴寺更是同襄阳龙兴寺一样,记载着寺史“无所考”。

襄阳城西的龙兴寺是否在尹集村一组?为了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胡中才先后两次到现场了解情况。当地94岁的孙必英老人和部分村民都只知道“人旺寺”。他在走访中得知,该寺是一个中心寺院,清泉寺、娘娘庙、黄龙寺都属此寺的下院。寺院的规模是两进院,和尚也很多,具备大寺特征,并在村民指认的寺院遗址发现了不少古砖瓦碎块。这种情况与龙兴寺的历史地位相吻合。为什么叫人旺寺呢?孙必英老人讲了个故事,说清中期,有一王姓人迁徙此地,由于该王姓人信佛,时常在寺院里做功德,该王姓五个儿子,每个儿子又给他生了五个孙子。使王姓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于是,僧人就将寺院更名人旺寺了。

“寺院中途更名的现象史上很多,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原名龙兴寺,后更名,甚至出现几经更名的现象,都是可能的。”胡中才说,孙必英老人15岁嫁到王家,那时寺院已经拆了,她讲的故事应该是上辈传下来的。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孙必英还告诉他,老人们还说这个寺院是皇帝让建的,好像叫皇建寺。可胡中才认为,朝廷投资建的寺院起名“皇建”,没有见过如此先例,襄阳志书上也无皇建寺的记载。倒是“龙兴”二字代表江山兴旺更为贴切,而且《襄阳府志》上又有记载,记载的地址就在“襄阳城西”,也与此地吻合。

“如果此寺曾名为龙兴寺,一般来讲,应与神会有关。”胡中才结合自己的调研提出了三种可能:一、唐玄宗时期,尹集一带若按三国制,万山以西属南阳辖区的话,神会所住“南阳龙兴寺”可能就在这里;二、神会“俗姓高,襄阳人”。尹集村民谈到,听老辈子说,尹集古时出现过一个大和尚。这个和尚有可能就是神会。所以,作为神会的家乡,后人建寺时,便以龙兴寺冠名,以纪念神会。三、神会徒弟所建寺院。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传世有<登龙兴寺阁>一寺。

登龙兴寺阁

作者:孟浩然 (唐)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

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

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鸟归馀兴远,周览更裴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