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因病去世,享年93岁。今天(1月22日)上午10时,于敏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今晨,冬日的暖阳洒进八宝山,距离于敏院士的告别式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殡仪馆大礼堂的门前已经排起了上百米的蜿蜒长队。白发苍苍的学者和年轻的学子胸配白花,纷纷赶来,送这位“氢弹之父”最后一程。 于敏先生昔日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棕烨说:“于先生是我的恩师,带我工作了十年,在他十年指导下,我受益匪浅。他不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和严格要求的严师,也是非常关心人的益友。” 张棕烨说,有件事令她十分感动,一直不能忘怀,“由于当时的工作原因,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与他见面了,尽管在我的心里常常挂念着他,但一直不敢与他联系,只将问候经同事转达。有一天早上,于先生突然出现在我们当时住的集体宿舍。我们在十五平方米的小屋里聊了许久,仍然意犹未尽。”张棕烨的眼眶里泛出泪花,“我送他回去时,注视着他在蓝旗营站登上公共汽车时,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止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张棕烨几度哽咽,“他是特别出色,努力,对所做的事从来都是无怨无悔,他生病后我去看过他,他知道我去了,但是他表达不出来,眼睛仍炯炯有神……于先生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带我走进科研工作,教我怎么做人。” “于家为国铸重器 宁静致远宏谋动天地, 敏思笃行创伟业 科学求实精神炳千秋” “我跟于先生算是有着不解之缘。”年逾八旬的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郑春开是于先生的北大校友,他没有跟随学校的车队,而是提前来到了告别会现场。 “当时我们住的很近,但是并不知道于先生在做氢弹的研制工作。我的当时的系主任给了我们一个研究课题,让我们进行数据计算,当时也不清楚要干什么,就这么做出来了。后来数据送给了钱三强先生,过了19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是给于先生提供了理论计算的基本数据。” 郑春开激动地拿出手机中的照片,“后来我还跟于先生合照过两次,照片很珍贵,我让我现在的学生帮我复印留下来,珍藏在家里。我所做的工作能为他铺路,我感到非常荣幸!于先生追求科研的精神永远在我心中激励着我!” 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于老曾写下“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淡泊宁静,心怀家国”,这是于老的一生。于老,一路走好!谢谢您,佑我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