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利用“真实事件”(随笔) 我有一则随笔,题目叫《真实事件能弥补写作手法上的欠缺吗?》。该篇随笔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真实事件,不能弥补写作手法上的欠缺”。而今天所要谈的,却是“如何利用‘真实事件’”。
那么,我为何要提上这篇随笔呢?因为,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才能说得清楚。而在说新的方面时,必须给人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真实事件,仅是素材来源的一种。或叫其为“特殊素材”。对于这样的素材,写作者又该如何来利用呢?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前人是怎么做的。
先说《桃花扇》
《桃花扇》反映的是元末明初的事情,它通过阮成大与李香君这对青年恋人,在面对新生势力时,是如何应对的。阮成大经不住诱惑,变节了;李香君却守住了。
从这则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呢?节操!对,就是节操!为人的节操!对老政权忠诚的节操!
而这,正是写作者写这则戏的真实用意!或叫意图!有了这个主题,这则真实事件,已脱离了原本的范畴。将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次说《红楼梦》
曹雪芹写这部书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从前八十回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一个家族的衰败,来反映一个社会的衰败。可惜,由于原稿后几十回的遗失,导致了诸多猜忌。而高鹗的续接,真的就是曹雪芹以往的意图吗?难说!而这部书中,又有多少“真实事件”的影子呢?也难说!
从这则“真实事件”的利用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呢?
家族的兴衰,并非因某个人的折腾而兴衰。它是与社会的兴衰息息相关的。
再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写作者,他在写作这本书时,要给人传达怎样的信息呢?那就是忠君!
尽管之前因种种事情而违背了君主的意愿,可后来,经过洗心革面,终于回归正途!而后来的被毒死,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依然不被旧势力所容!
又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呢?正统论。刘皇叔具有正统的皇家血统,所以,他无论做什么,都无人指责,还天经地义;而曹操呢?由于出身寒门,做什么都叫出格!都不被众人所容!
围绕这一观点来写作,对于素材的运用,岂不有了取舍?
说完了前人,再来说我自己。
我的一则小文《找田种》,老实说,也是一则真实事件。说的就是我本家伯伯的事。而真实事件是,伯伯他们还真就答应了那个当权者的条件,还真就将自己的幺姑娘嫁给了当权者的舅侄儿子,还真就享受了优惠条件。对此,又有谁来指责伯伯他们呢?
那么,我在利用这则“真实事件”时,为何又来个大逆转呢?因为我所要突出的,就是为人的骨气!
当然,文中还留有后话,那就是老头子说的话,“慢慢找呃”!如果真就找不到呢?说不定就要答应当权者的条件了。
这种做法,又说明了什么呢?叫活用真实事件!
说了这么多,似乎已到了总结阶段了。
当一件素材摆在你面前时,是还原?还是利用?一切都取决于写作者本人。
那么,写作者本人又应该如何来做呢?
首先,当写作者接触到这件素材时,肯定有所触动。这一点,无需置疑。没有触动,又哪有激情来提笔写作呢?但,光有触动还不行,还要有想法。那就是,通过这件事,想要表达什么?想要歌颂什么?想要鞭挞什么?也就是要有个主题。没有主题,只能叫事件的还原!而不是再创作!
至于写作手法,也就不拘一格了。
但,有一点还是要提出,那就是,尽量写得一波三折,叫人耐看!如我的《找田种》,直到最后,才抖出,老头子是在找田种!也直到最后,才抖出找田种的原因!而这,又是借鉴了相声的表现手法:抖包袱!
我这样啰嗦来说这些,其目的何在?
那就是,利用素材是一回,写作手法又是一回事,倘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岂不更加增光添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