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以变求新 一、调度——让人人动起来 学校特色发展关键是把人盘活,让每一个人动起来。因此,我们重拳出击,多角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改革。一是压力传导。学校将教师业绩作为职称评聘和绩效考评的关键性指标,增大权重,倒逼教师痛中思变,找准专业发展的位置。二是精准规划。面对教师迫切的发展需求,学校根据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特长等,征询专家的意见,量身定制发展规划。我校科技教师有两位由转岗产生。王慧老师从体育学科转岗、李毅老师则是来自信息学科。三是飞轮行动。学校用项目驱动让教师发展的飞轮持续运转。转岗以来,王慧老师先后申报了全国、省市6个比赛项目,均取得好成绩。李毅老师辅导的54名学生在省市机器人比赛全部获奖。龙晓晖老师指导学生头脑奥赛获全国三等奖、市一等奖。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头脑奥林匹克特色校。 二、参悟——让事事做起来 变化是喜悦的,但更多的是对学校发展的思考: 思考一:“有设备”≠“会科技” 科技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技术更是素养。因此,我们变设备战为技术优质应用战,充分挖掘每种技术、平台的教育力量,制定了科技教育实施纲要,全力助推井小科技教育2.0实践。 一是时间保障。首先学校规定每周两课时的科技活动,其次学校规定每周二早上一二节课进行科技教育活动及课的研讨,进行设备技术创新应用的学习与研究。如:3D打印笔拉丝构图技巧、能力风暴机器人运动编程、四驱车跑道改装...... 二是分项定策。传统科技项目增设专职教师,如:江虹老师负责七巧板项目、王慧老师负责模型动力项目。我们也引入3D,将老师讲不清的技术问题化为可操作体验的空间模块,学生探究模型拼组的方案等,实现了此类项目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新兴科技项目如:机器人、3D打印等,则内设教师及外聘专家结合,以赛代训,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比赛中积累经验,研究新功能,提升项目训练效能。 综合项目如头脑奥赛,学校采取学科融合的策略,将部件的设计组装、传感技术、3D建模等拼迭重组,全面锻炼学生能力。 三是活动增效。学校每学年举办主题科技节。如:OM头脑嘉年华、井小创客秀等,采取组团比拼,家长担纲顾问方式进行。这样既充分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又整合了家校教育力量,极大地增强了科技教育效果。为了更广泛地普及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校还特邀武汉市科技馆的校外“科技大篷车”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技的神奇。 思考二:“运用设备”≠“代替思维” 不久前,网络热议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事实上,人工智能会无限趋近人脑,但无法代替人脑。因为它无法拥有人的高阶思维——创新思维、问题求解思维、数据思维、决策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我校基于信息特质,进行了跨界重组,开发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科技E课程。 数字传感器与机器人组合的生态环保创意课程培养学生数据思维、优化决策思维;3D打印与航模混搭的数字模型课程优化学生空间建模及问题求解思维;VR科技融合的自然探秘课程让学生学会批判、创新…… 学校以四五年级为实验点,让这些课程走进社团活动、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借助V校平台即时评价落实情况,监测学生能力、思维发展趋势,帮助我们科学优化课程。 三、追梦——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在与孩子们共同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打造科技教育3.0时代。 三、一是课程创新。我校将引入AR、M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行学科融合,开发定制化的E科技校本课程体系,如:E行宇宙、智能E家、E脑风暴、E网世界……二是走班推广。社团活动将与科技课程全息融合,全员参与,实现大走班。三是平台助力。校园平台及时更新各类科技慕课,手机端口随时学习,营造无边界的大众个性学习空间,让井小的师生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明天、未来都拥有自己的加速度。 硚口区井冈山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