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556|回复: 0

母亲节的思考

[复制链接]
来自
海南
精华
11

18

主题

145

帖子

232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32

IP属地:海南省海口市

发表于 海南省海口市 2019-5-23 08: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微信朋友圈里的孝子贤孙就开始秀孝道,云“母爱无私伟大,感恩母亲的养幼之恩”之类的话题,有好事者怼之曰:母亲在家里,不在朋友圈,感恩母亲应该在家里对母亲尽孝道,而不是在朋友圈。孝子贤孙的感恩都是秀给朋友看的,有很强的功利性,母亲并不知情。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情。母爱是动物的本能,小时候家里穷,我也养过鸡,一大群小鸡在母鸡的看护下悠闲的到处觅食,叽叽喳喳地叫着,就像人生的童年一样,无忧无虑欢快的样子。
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爱是无处不在。小时候家里穷,一大家人挤在祖父母留下的老式住宅内,拥挤不堪,夏日炎炎的太阳晒得大地冒烟,年幼的我不敢出门,只能待在屋内。母亲利用生产队短暂的午饭休息时间,卸下一块门板,平铺在门槛上,高出地面的做枕头,门板窄窄的,母亲侧躺着,招呼着我睡下,一手摇着扇子,一手轻轻地抚摸着我,母爱就像浦扇的凉风一样,吹在我的脸上也深刻在记忆的深处。窄窄的门板就像是一条小船,把甜甜的母爱装的满满的,虽然清贫却充满温馨。
母亲留给我小时候的印象是天天忙碌,没有空闲的时间。雨天,生产队不出工,母亲在家纳鞋底,仿棉花,晚上,一灯如豆,母亲仍在纳鞋底,有时哼着儿歌,有时静静的,母亲用力的拉起索子(一种粗线),索子穿过鞋底的声音,如观音的手舞蹈在寂静的夜里,清晰得可以看见。母亲做的饭菜永远是香甜可口的,我上小学时,如果考试考好了,母亲就会用一碗蛋炒饭作为奖励,那浸满猪油的蛋炒饭塞满了整个童年的记忆,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
80年代分田单干后,我逐渐长大成人,身高也超过母亲,慢慢地,母亲在我的印象中不再那么高大那么完美。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母亲感觉自己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对繁重的农活渐渐没有兴趣。母亲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跳出农门,来到城市,不用家里负担。母亲所期盼的未来生活是这样的:哥哥给粮食,在城市拿工资的我则时不时寄点钱补贴家用,有饭吃有钱花,不用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作。
母亲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我参军后考上军校,有着光明的前途。不知不觉间,我与母亲的观念并不一致,以致有些冲突。我与母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90年代初,我上军校放暑假,从县城步行回家,途中有段未铺柏油的土路。土路是80年代末期沿着渠道修建的,占用了部分农田,整个湾上以占用我家的农田面积最大,长度在30米左右,其他农户的长度约在10-15米之间。参军之前搞过多年的双抢,对这段土路及垸子再熟悉不过,满垸子稻田长满新插的秧苗,一片翠绿,微风过送,送来缕缕的青香,由于土路还未被完全征用,靠近稻田的这边都被乡民种上了庄稼,有些是花生,有些是黄豆。湾上地处鱼米之乡,水网密布,全是稻田,没有旱地,这块临时的土路被乡民当作旱地而精耕细作,花生和黄豆都长得很旺盛,生机盎然的样子。而我家的这段土路却是空荡荡的,30余米长的土路裸露着,啥也没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此无法理解,好端端的土地怎么不种庄稼。晚上与母亲闲聊时,我说,湾上其他人都在土路上种了花生或黄豆,我家为什么不种?天天在家闲着打麻将,就不能抽出点时间种点黄豆?母亲见我的询问有些质疑,感情上接受不了,声泪俱下的哭诉着,说养我们长大不容易。我虽然不再与母亲争论下去,但我知道,母亲养幼我们长大与在土路上种不种黄豆花生真没有关系。
92年大学毕业我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将自己第一次领到的2个月工资(2个月一起发)约600元,留下10元作为零花钱,其余悉数全部寄给父母。虽然父母当时正值壮年,但并未推辞,从此却养成了向儿女要钱的习惯。
94年的一天,在与战友闲聊家事,战友建议我下定决心,趁父母现在正值壮年时期,还能劳作,不要寄钱回家,以免养成习惯,像我们这样从农村出来的,虽然跳出农门在外生活,以后还要结婚,养幼孩子,购买住房等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趁现在单身时多积累一点,以备不时之需。战友的一番话,也让我有些心动,父亲有赌博的陋习,母亲有打麻将的爱好,我多次写信劝告父母做一个正常的农民,丢掉这些陋习,但效果甚微。94年上半年,我下定决心没有寄钱回家,母亲用个小纸片给我写了只言片语(母亲读过初中,识字),叫我寄钱回家。这是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给我写信,多年不写字的母亲,很多字都忘记了,字写的歪歪扭扭。我读罢心情很沉重,小时候炎热夏天母亲搂着我睡在窄窄的门板上如在眼前,想到母亲养幼我们长大的不容易,充满艰辛,我马上到邮局给家里汇去了一千余元,以解燃眉之急,从此以后,我就养成定时给父母寄钱的习惯,从不间断。哥哥生活困难,我有时帮衬一下,母亲总是说,天下那有弟弟养兄长的,只有儿子养父母。
我结婚后,因为经济原因,长达8年时间没有回家,有时只是电话与父母联系。电话里母亲总是说与哥哥之间的家庭琐事,责怪哥哥没有给钱。听到这些,我总是努力的劝母亲,哥哥生活困难,不要计较,按农村的规矩,在家务农的儿子,也就是提供一些粮食,零花钱有在外工作的儿子提供,哥哥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能给粮食就行了,我们总不能要求哥哥去卖血来养父母,这样把哥哥身体搞坏了,得不偿失。我在西沙工作期间,妻打电话回家,获知哥哥切菜时不慎将手切伤,无钱医治,手指肿得很大,不能劳作。妻担心哥哥的手指坏死,影响以后的生活,赶紧寄了500元给母亲,让母亲转交哥用于看医生。母亲收到钱时,哥的伤情有所好转,并将钱私自截流下来。很多年后,妻与嫂偶然谈起这事,母亲说这500元只当于抵账了,哥哥这么多年没有给过钱,相当于哥哥的给父亲母亲的赡养费。前几年母亲似乎要与我解释哥哥看病500元钱,我有些不悦地说,我是在这个家长大的,对于家的情况非常了解,钱到了你的口袋再要拿出来,比登天还难。
这几年生活稳定,回家的次数较多,我自己人到中年,母亲也越发苍老,前几年稀稀疏疏的白发现在变得全白了,体力也衰老了许多。有一年春节,我们大家商量去姐姐家去玩玩,走到姐姐家的湾上,母亲无意中说,有几十年没有来过姐姐家了,姐姐家在那里都不知道了,路也不认得了。自从我大学毕业有了工资收入以后,母亲似乎就没有到姐姐家来过。妻了听到很诧异,天下哪有做娘的不到姑娘家去的,你这个妈做得也太过分子。妻子没有在这个长大,当然体会不到,而我,则能体会得到,平素姐姐的日子过得很艰苦,每月吃不了几次荤菜,母亲的生活水平,远在姐姐之上,嫁出去的姑奶就像泼出去的水,母亲怎么会来姐姐家探亲呢。
按照母亲的想法,儿女是我养大的,儿女长大了,就是卖血也要无条件养老,让父母过上舒坦的日子。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在我们这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母亲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母亲从大集体的生活走过来,常年的贫穷不见现金的日子给了母亲深入骨子里的记忆,对城市生活的成本则没能印象,这造成了母亲向儿女要钱的习惯。母亲认为,我每个月都固定有工资收入,现在儿子已长大成人,在经济上给父母养老是必须的,至于儿子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就不在母亲的考量范围内了。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认知能力来要求母亲,所以我能理解母亲,也尽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母亲的要求,90年代初,我给母亲购买了羽绒服和毛皮鞋,让母亲在同龄人中很是风光一阵。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就像那条窄窄门板上满满的温馨,是永生的记忆,我们赡养母亲也不应该掺杂任何杂质。母亲虽然对金钱看的很重,或许有些自私,但母亲也有许多的优点,如母亲比同龄人讲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母亲可以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不参与儿女之间的家庭琐事,这些可以避免很多因日常琐事引起的矛盾,给家庭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母亲的缺点也好,优点也好,她都是我的母亲,影响儿女的感恩,就像我们自己有缺点也有优点一样,母亲并不会因为儿女的缺点优点而将母爱打折扣,做儿女的,又岂能在感恩母爱上大打折扣?现在母亲老了,麻将也少了,母亲更多的需要是陪伴,真正对母亲感恩的,是陪伴,而不是在微信朋友圈秀一下母亲节,母亲在家里,不在朋友圈!
我们应该在每一天感恩母亲,而不是在母亲节这一天,这是我在母亲节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