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5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 积分
- 22733

IP属地:湖北省
|
本帖最后由 林深数树 于 2019-6-12 04:52 编辑
元辰的读史百言结篇(91.92.93)
091 看不懂是没到那个层次。神曲都懂了?红楼梦都懂了?德富芦花都懂了?黑格尔都懂了?对看不懂的,尤其要慎言。自以为懂了的,还要反复衡量。文章更重的是格局,启迪,啐啄同时。没到那个层次,自然不知道他说什么,言何指,意何在。积学提高,到了一目了然的时候,再理论人家说的对不对。 书不是死读的,要成系统,通达多学科,至少文史通达,才能到达较高层次。涉足文学评论,难免要讲文史哲。但凡眼所见,皆为虚像,看不见世相背后的本真。学究天人,才能通达纷繁世相,直抵本来。而这不仅要修学,还要修身坐禅,不坐禅,学问再大,终归在世相层面,实用而已,不能了彻灵魂问题。 文学史,文论,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哲学,美学,文学批评史,语言学,等等,都是要学的。甚至科学史,术数思维,神秘文化,习俗礼仪,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都是要学的。会写到什么,就要学到什么,否则,就会想当然,内行一看,隔。包括小说。 阎肃说得好,给我一双慧眼吧,才能看得明明白白。而慧眼,是和慧识、慧根一起的。 2019年5月25日
092 关于屈原的评价,重要的不是划龙舟、吃粽子这些实用的民俗部分;不是朝廷评价忠君爱国、正直贤臣、爱国主义、浪漫主义一类;而是诗定人伦,即做人节操、文学理想、求索精神、人伦道义这些精神层面的普适价值。 不是狭隘的乡土、民族、爱国文化名人,而是世界级人文精神、个体精神、道德理想文化名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爱乡爱土、有节有义、拒绝浊流、探究天人,用诗歌的形式和殉道的精神树立普适人伦的典范,而不仅是一个贤臣模范,才是祭奠的意义所在。 2019年6月8日己亥端午
093
席间有市国学会年青的会长,于是说到国学。在座的都是相交多年的文中挚友,我的发问自然直白,毫无隐讳。 我问什么是国学?是不是就是书法、京剧、唐诗宋词、汉服旗袍、中医中药这些国粹国宝?弘扬国学,从这些有像有形的层面做起当然没错。但是,如果一个学会只是做这些,则大为不妙,名不符实。因为学会是以研究、交流、提高为主的,不是培训、推广、运用。会长年青有才,思路正确有可能做好,我才冒昧发问,大胆放言。 我关心的,不是国学进校园、书法进课堂、国人读诗词这些运用层面的。这些做好做坏与我个人关系不大。但是,如果把国学定义到有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文化秉性、文脉道统、精神气象的高度,则与每个公民相关,与每个文化学者、文学爱好者相关。我是一个文化爱好者,没有理由不关注不思考。 常言道,国运昌武运昌文运昌棋运昌,盛衰总与天下大势、家国大势、文化决断、文化选择相关。肉食者何以谋之,贫贱者何以处之,仅靠运用层面的书法、诗词、京剧、旗袍、武术、医道、术数无法解决。言不及道,任何国粹国宝徒具形式,有用,有些许用,但难无助于国运。 也不要以为国学就是历代理政治国之学,那就把国学降低到帝王之术。民心民意更关乎精神气质、文化秉性、终极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样一些更高层面的东西,是政治学、行政学包络不了的。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很多人说得到,做不到。核心是利益。如何调节利益关系,也不只是统治层面的事,还有被调节对象的价值取舍、容忍程度、判断水平和行事风格等等因素。国运昌,民心顺,百业兴,天下朝,气度好,后劲足,不仅要赶上好时候,还要把国学元典精华运用得滚瓜烂熟。 西学的体系、元典、精粹、价值观、方法论几乎是一目了然的,大师多成果也多,还较为容易达成共识。国学则分为显学、密学两大部分,体系庞杂,断续跳跃,大一统圆融思维,与西方的科学体系几乎是两码事,且形成共识的难度非常大。谋求复兴,就得显密结合、中西结合,合和天时地利人和诸多要素,不提纲挈领,正本清源,齐力重建,就会忽左忽右纠结不清。 厘清国学,弘扬国学,兼收并蓄,融汇中西,真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文化大业。 2019年6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