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勇 于 2019-6-20 07:50 编辑
荆门古建修建指瑕 ——敬畏历史文化,打造景观精品,讲好荆门故事 胡求予 强世明 孟凡章
编者按:荆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千百年来留下的许多古建筑和其它文化遗产是荆门的城市文脉和发展之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荆门古建筑的保护和适当修复,特别是在“两山一河”的改造过程中,修复了一批古建筑,增添了一批新景观,延续了荆门历史文脉,丰富了荆门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荆门城市形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包括规划与创意策划,文化内涵的选择与内容的准确性,建筑特色的打造与精雕细琢,以及文字的锤炼。本期所发的《荆门古建修建指瑕》一文,由荆门几位热心荆门古文化的老同志实地考察后写成,较真实地反映了古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我市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及“两山一河”改造,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据此,我们建议:一是迅速修改纠正,避免贻笑大方。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引以为戒,立行立改。特别是扩建后的象山景区龙泉公园,因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即将于3月底在我市举行,届时国内外的一批国学名家将莅临荆门,并到象山景区龙泉公园举行祭拜陆九渊的活动。二是建立长效机制,防范于未然。今后凡是古城改造、公共园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修复古建筑时,必须经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建的专家指导小组审批,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三是加强市情知识与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编写一批城市读本、市民读本、干部读本,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让每个人了解荆门,熟知荆门,更加热爱荆门,人人都是荆门文化的传播者,城市品牌的塑造者。 听说东宝山增建了人文景观,象山进行了文化改造,我们三个老人便相邀览古探胜。首先几处景点是“读书台”、“对接白蜡园”、“石榴园”。上得山来,眼界大开。单说对接白蜡园,绿树掩映碑亭,亭中青龙观古碑,太湖石、石拱桥,小桥流水,充满了园趣、古趣、诗趣。还有对接白蜡以及挂在树干上的认养人的标牌,更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小的一方园林,厚重的历史与人文生活交织,景观便活了。于是,我们乘兴对荆门城区的几处景观,进行了为期数天的寻访。通过寻访,总的感受是百废俱兴,盛世景象,但也有不足,有硬伤,有遗憾,虽然瑕不掩喻,但仍有指出与改正的必要。
下面主要谈谈瑕疵: 一、浏河中段文化墙有损荆门形象 经过整治,浏河清水涣涣,俊木修竹,缀以雕塑小品,实在让人流连。可是,东岸的文化墙却败人兴致,最著者当属“竹皮河”题壁。 其一,该文不知是题记,还是简介,因为无文题,无文种标志,该文便无中心,无主脑,如痴人说梦。 其二,错字多。如“都市风情如画裹”,“裹”错,应为“裏”,简写为“里”;“竹皮河记雲”,“雲”错,应为“云”;“全长50公裏”,“裏”错,应为“里”;“经鐘祥”,“鐘”错,应为“锺”;“修竹郁郁”,“郁”错,草木茂盛应写为“鬱”,简写为郁。本文作者意在使用繁体字,但学养欠扎实,故而多有错字,建议使用简体字。 其三,标点使用错误:“竹皮河记云”,“云”后应用冒号,未用。云后引用句子用了前引号,但后引号缺失。 其四,行文格式有误,“479平方公里”,数字应使用汉字书写。 其五,镌刻有误。原文应是“汇蒙龙惠顺四泉水”,却刻成“汇蒙龙惠泉四泉水”。大概发现有误,刻者将前一“泉”涂以红色。本想掩饰过去,反倒弄巧成拙。 其六,文意费解。“老莱子隨国而来”,这个“国”是周、是楚,还是泛指中国,不明其意,不知此语出自何典。 其七,“竹皮河”题壁的处所选择不对。该题壁所处地理位置在浏河,不在竹皮河,名不副实。 其八,该文似没有结尾。文章写到舒成龙便收束了,似有未尽之意。 竹皮河题壁在众题壁中居首位,而且体量较其它题壁大,竟有这多错误,实在有损荆门文化形象,建议重新撰文,认真镌刻。此外,浏河中段还有多块诗歌题壁,大多没有年代,建议补上作者朝代名,如“清·胡作柄,唐·李白”,以彰显荆门古城历史的悠久。 谭元春诗《二题》是两首绝句,镌刻时将两首联成一片,形似律诗。 舒成龙《全忠祠》二首独为横刻,与其它竖刻诗放在一起,显得不和谐,古诗题壁还应竖刻为宜。 蔚柱《三台八景歌》大多以三句概括一景,镌刻时未能以景观为单元,致使阅读有困难。 关于历史文化墙,龙泉中学当年在来龙桥头曾推出此举。此次踏访,未见错讹。原因是该校多人与强世明等同志发现图文与史不尽称,故已作改正。 可见,文化墙的设计、创作、勘定,一定要慎之又慎,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历史文化,讲好荆门故事。 二、错字多,用语不当,行文不遵格式 “老莱子山庄”有一则景观简介,多处出错。“蜡像”误写,“腊”应为蜡。“奉养双亲的庄园”与史实不符,老萊子当年隐居,山林躬耕,不可能有庄园,史籍没有任何记载。“作为传统教育的阵地”,“阵地”是战时语言,“阵地”应改为“基地”。 另外,“老莱子山庄”的匾额,作为仿古建筑,如配以楹联,读应从左。 需要提及的是老莱子山庄目前仍处基建阶段,若要进行室内装修和布展,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应再出现短短一则“简介”多处出错的情况。 在文明湖张自忠将军纪念亭前,我们发现木刻的楹联有一错字。书联者称引用林则徐联,既然如此,就不应该误“岂”为“敢”,将林则徐的“岂因祸福趋避之”写成“敢因祸福趋避之”。 错字是硬伤,断不可出现在碑、匾、楹联中。 在文峰塔前,我们将碑刻与焦知云先生的著述对照,发现碑刻为洲牧“牟嗣龙”,焦著则为洲牧“弁嗣龙”。显然“牟”误写,搞错了姓。可见文字的校对一点也不能马虎。不然,遗笑大方,谬传后人。 三、文物保护不妥,至文物毁损 当初或为城市的美观,便让古迹靠拢现代市容,于是,凤鸣门、南薰门便遭受劫难。原来的砖城以水泥覆之,再加之砖的刻纹,古城便穿上了现代的新衣,望去,给人一种顶戴花翎而着西装革履的感觉,不伦不类,完全没有历史感、文化感。 有的出于保护文物的初衷,但方法不妥,致使毁损了古迹的原貌,破坏了文化。文物修缮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 在东山宝塔门洞前,两旁嵌有一块碑石,一九六一年用水泥加上去的,内容是宣示古塔为文保项目。六一年迄今,将近一个花甲,也成了历史了,唯愿这样的历史不会再有。 有的是为了遮盖文物的被损毁的部分,或者是为了加固,用敷料填充之。我们见过出土的器皿,对于残缺部分填充补接都是很有讲究的,无论是用料还是工艺。这样的器皿,虽然显其残破,但更显出岁月的沧桑。再来看东山宝塔基座上的力士石雕,对于残损部分,统统以砂浆填充。让泥水工充任石雕古迹修复,错不在泥水工。 有的是为了保护文物所处的环境,用心不错,但举措失当,伤了文物的大雅。东宝山宝塔北向基座上,写有八个红色的大字,“防止山火,控制火源。”问管理人员,答曰:“我几年前接任,就有此字,塔东的宣传牌是我上任后立的,”再看塔东的宣传牌,上有十字:“一片责任心,可保万亩林。”看到这里,心有所悟,这里是防火重地,关乎山林。难怪,东山宝塔显得寂寞,因为它是石塔。 最使人不解是在东山宝塔“长林头角”匾额的下方,塔门之上,竟刻有一个“五角星”,图形不规则,没有文化依据,“随心所欲”。修缮中,还将“长林头角”几个字挪了位置,很不应该。修建文化景观、修缮文物古迹是相当有讲究、有文化的事,对古文化、古建筑一定要保护、爱护,应心存敬畏。 四、文物保护不力,后人将难以复览 文物,见证了历史。文物消失了,记忆也会消失。自信力是与记忆力相关联的,增强记忆便是加深自信。几天时间的探访,我们认为,有些文物正在消失。 鸣凤门外墙西侧,有一通石碑,刻有《荆门拱护皇陵重修城记》《荆门州重修城记》,刻于崇祯七年(1634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很多同志曾呼吁抢救此碑。去年11月26日上午,我们为此碑拍了照,但见其文漫灭,碑面能见的是办证广告和涂抹广告的白色胶泥,碑面文字被一次叠加一次的覆盖,文明因此一次又一次的蒙羞,让它蒙羞在城门洞开的大庭广众之下。 象山脚下龙泉书院放鹤亭,刻有许多时贤名人的诗词,其文依稀可辩,靠北面,文字已让位于自然的刻蚀。听人说: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组织在此亭开会成立,如果将此亭加以整饰,陈以诗文刻石拓片,当可再观胡孟平等先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 龙泉、顺泉、二泉题记碑陈于碑亭,保全尚好,养正亭前的蒙泉刻石完全裸露在山水之间,旁边空出来的一块石壁成了游人涂鸦的处所。 比较以上地方,新建盆景园的“唐安古柏”让人赏心悦目,古柏植在八角围栏栏住的园圃中,围栏雕版饰以诗文,花鸟和莱公参禅的故事。提示文字告诉人们,此处古柏乃唐安古柏遗根育成。根植于历史,枝发于盛世,一株树,古树新枝,根深叶茂,给人遐思无限。建议我市人文景观的创设,应向“唐安古柏”取样,作好小品,做成讲故事的精品。 五、景观与环境应求协调和谐 白云楼大门前,早几年摆满了各种摊贩,做饮食的居多,但现在去看,只有门店,而且都是花店,其中“御花园”与“栀子花开”两家,重檐下的格子门与白云楼的仙风道气十分协调。前文说到的对接白蜡园也是景观与环境协调的好例。 也有不好的典型。如南熏门西面是家餐馆,六个大烟筒如螃蟹伸开巨爪,上面是高压线,南北穿越,南熏门便局狭在市井的无序中。 岚光阁是现代仿古建筑,可楼内五层,窗为塑钢门,门为防盗门,给人的感觉不伦不类。 白云楼,华盖巾幡,仙风道骨,让人超凡脱俗,可是进得观来,迎接你的便是旧橡胶捆绑着的木小兀,这就蒲团,跪吧,到了三皇殿,还是如此。细看道人陈放的蒲团,与信士是不同的,其实,对于道观,香客更重要。 当年,为了打造中国楹联市,在中天街建成了楹联一条街,各门店悬联44幅,如今仅存四幅。在街上,发现了一幅新联,联曰:“斑祛缘到人更美,痘取福来万事顺。”楹联一条街,出现此联,不谐之至。 文明湖有几座桥,皆为石桥、拱桥、古桥,但“匡仪桥”无论色彩、造型、材料都与其它桥不同,破坏了审美。陆夫子祠门前的千年石桥,覆以水泥,丢掉了千年古风。 六、新建人文景观利用率太低 岚光阁,87年建成,阁内徒有四壁,只可登高远眺,望白云城阙,如此,倒不如用古楼名——望云楼。 艺林园,有十多尊艺术大师雕像。想入园,无门楣匾牌指示,想知情,无题记简介,雕像兀立,不少面目陌生,有的不标姓名。入得园来,寂然无声,搞不清楚是生祠还是墓地。如果弄出点音乐来,多置些长椅,情况当更好一些。 东宝山上广昌门、广顺门,情况更糟糕,窗户用砖砌死,大门红漆脱落,贴有告示“不准入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从山下往山上望,红楼、城阙、白云,让人向往,走到楼前,如此萧条。强世明先生曾有诗《重返东山宝塔》,诗曰:“秋朝随塔我重来,一树桂花馨客怀,野草衰偎陶令菊,佳人斜插楚地钗,期留老影无君拍,遍觅新词笑自哀,唯有电视城不忍,深宫紧闭久徘徊’ 想当初,政府花了许多钱,这些资产也应该盘活,让它们成为“憩园”,不应成为“弃园”。 (······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