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护落花 于 2019-6-30 22:54 编辑
熊家境罗汉酒原名叫做熊家境高粱酒,除了酿酒的水来自罗汉泉,原本与罗汉不沾边的,它之所以与西凉亭罗汉面、铁城罗汉饼合称“铁城罗汉三宝”,是因为它与铁山著名的高僧——“高进”有关。
“高进”在铁山实在是个传奇人物,诸多人知道他的故事,却没有人知道他的法名;诸多人知道他发明了罗汉饼,却因为饼内有老肥、鸡蛋等荤晕而从不食用;诸多人知道他是个和尚,却因贪喝熊家境高粱酒输了袈裟。问题是这么一个爱喝熊家境高粱酒的人,在遭遇百姓把熊家境高粱酒唤作熊家境罗汉酒时却把酒戒了。
盛洪卿是铁山地区最大的自然村,据乾隆壬寅年间编修的盛氏宗谱记载,盛和三之子盛潮祖等兄弟四人祖堂供奉的祖先为盛洪卿公。据此谱记载,铁山盛洪卿自然村始祖为盛伯嘉,河南归德州宁陵县人。十五世祖盛功裕,由江右(今江西武宁)迁鄂城阅马场;十六世祖盛一五,元末由鄂城迁大冶金湖果城里马岭山麓;十七世祖盛聪六,十八世祖盛和三,于1366年前由大冶迁到铁山,落脚现在的蔡家山南麓。后采用土地交换的方式迁徙到现在的竹林山北麓,治理良田,开辟荒地,携四子沿后林山(即现在的后地山)南麓呈弧形摆开落业,休养生息,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存农书中,最早记载高粱种植方法的是元代的《农桑辑要》,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年)。然而,《农桑辑要》中部分对高粱的描述引自在它之前成书的《务本新书》(大致在950年前的辽宋西夏时期)。到明正德年间,印(yin)度高粱传入中国已有近600年历史了,在中国南北都有广泛栽培。在江南,茎秆含糖较高的甜高粱是乡间常见的作物,人们管它叫“甜芦粟”,在盛洪卿及周边的自然村得到广泛种植。历史记载,在明嘉靖帝执政的四十五年,是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一个经济非常活跃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发展的、纺织品和手工业生产大规模发展的时代。
尽管高粱米营养价值不低,特别是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但是它的口感较差,比不上大米白面,加上产量也比较低,种植起来获利不丰。每到收租时节,佃农与地主之间矛盾颇多,“高进”大师看到眼里,记在心中。他利用行脚机会从山东、山西请来最好的酿酒师,带回最好的酒曲,用罗汉泉的水,铁山本地的高粱在熊家境酿酒。
俗话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熊家境高粱酒酿出后,质地纯净,浓香甘爽。很快在乡间就有了“开坛五里香”、“饮时不知醉,出门迎风倒”的赞誉。 也许,熊家境高粱酒的成功是缘于铁山特殊的风土地理条件;也许,熊家境高粱酒的成功是缘于“高进”大师用他独特的思维打破了酿酒业历来流传的“名酒不超老法”的思想禁锢。
水是酒之血,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
罗汉泉的水,汲水烹茶,清冽甘爽;引流酿酒,酒香浓郁。从此后,熊家境的“烧锅”一开,立马就香飘万里。获得实惠的乡亲们为感谢“高进”大师的付出,纷纷把熊家境高粱酒唤作“熊家境罗汉高粱酒”或是“熊家境罗汉酒”。
据盛洪卿的老人说,当年盛洪卿街上“盛和清”“石炳南”“盛泰发”几家餐馆,家家都卖熊家境的高粱酒。在熊家境老人的记忆中,还流传着“高进”大师口拟的一幅对联:兰香挂口,古井沉香高远;古意萦怀,金樽遗韵幽深。
直到现在,大家都说这幅对联是“高进”大师在夸熊家境高粱酒的历史和味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