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9
中尉
 
- 积分
- 303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在铁山佛教史上,高进是一个永远无法绕过的名字,这个名字的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的舍利子,被佛教徒供奉在高进庙的“普同塔”中。“普同塔”也叫海会塔 ,是众僧的纳骨塔。在汉传佛教的传统里,舍利与经典都是法的象征。它代表正法,代表戒,定,慧“三学”,是神圣的。
相传明朝武宗正德年间,明代十六 帝中的第十帝朱厚照“好逸乐”,宦官刘瑾当权,威福任情,贪污纳贿,无恶不作,朝政日非,人民苦不堪言。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的后裔宁王震濠,从正德统治时期的初年起就对皇位怀有野心,他先是利用刘瑾、陆完手中的权利,逐步拟定了谋反策略,于公元1519年6月14日起兵反叛。其谋士高进,是一个通晓军事策略的举人,多次进谏未果,在宁王反叛之前,出逃到故友陆全卿的老家——三楚之地。据陆氏家谱记载,陆全卿曾做过江西提刑按察使、兵部尚书陆完的幕僚,1515年,因上报刘瑾、宁王、陆完互相勾结,企图谋反,请求早做处置,以防后患。
事发后,陆全卿得知宁王、陆完试图用毒酒谋害他,连夜逃回老家避祸。
高进离开宁王后,找到陆全卿,两个避祸之人聚在一起,商量解决当前困境之道。陆全卿想到修寺庙做山主一途,高进想到出家为僧。遂共同出资,在东方山下修寺庙一座,供奉佛像。
令众人不解的是:高进在佛像后的墙上,挂了一面镜子,上书七月二十六日。众人问其意,高进笑而不答,再问,高进只说明镜高悬,意为此寺中之佛通晓红尘世故,心如明镜一样清楚,并不解释七月二十六日的意思。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将士焚溺而死者三万余人,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震动全国的朱宸濠叛乱三十五天就告平定。
这一天正是高进在镜子上书写的七月二十六日。王阳明在庐山山南秀峰景区的李璟读书台下,用 “平宸濠记功碑”记录下了这个时间。高进则因自己在镜子上早早书写了这个日期,而在当时名声鹊起,随从学法的人前后多达千余人,剃度36人。周边众居民纷云:高进不仅点明了王阳明平叛的具体时间,也用镜子暗示了高进的俗名,高进所居住的寺庙,应该唤作“高进庙”。
此后,该庙远近闻名,高进的故事、传奇是越来越多,史称高进庙“香火极盛”。
明末,李自成起义时,高进庙遭到战争的破坏;解放后,大冶铁矿扩建时占压了该庙的庙基;1999年,佛教徒在原庙址下行百米处还建了此庙,新庙的建筑面积大约是四百多个平方米,三面被苍松围绕,如绿海丛中一点红。弘化禅寺的参修大师,因原庙曾供奉过高进的舍利子,赐该庙“海会寺”之名。意为该僧德行深广,圆寂之后,在这人间净土中的净土里,继续以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去体悟佛法智慧。僧众到该寺院来修行,就好像百川入大海,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
高进庙更名“海会寺”后,十几年过去了,知道高进庙的人渐渐少了,能记住的只有高进的故事、高进的传奇……现今世界各地的佛塔,都是非常实用的,不仅可以供奉僧俗众人的灵骨,也可在塔内举行宗教活动或仪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