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做文史资料工作的
有时间回忆并记录下自己在华容区政协做文史资料工作的经历,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01年11月,我到华容区政协工作,2002年2月任职文史资料学习委员会主任。 当是时到政协做文史资料工作,心理上也有压力,也有情绪。因为我知道,在此之前,文史资料专委会主任的位置一直是个空缺,只是由办公室副任主管。政协文史管料编研工作面临的问题是:一直没有经费,出书难,只靠编委会人员出去拉赞助,二百、五百、一千的凑,工作很难开展。没有经费,没有队伍,工作怎么开展?刚上任的我更是一头雾水。好在当时年青,凭着一股韧劲,心想:趁年青在一个清静的位置上好好地静下心来学些东西,文史委主任的位置是研究业务的位置,与其心浮气躁地患得患失,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再说,工作是人做出来的,“有为才有位”,有的工作不在于站在什么位置,而是在于人怎么做。凭着这股心劲,我在华容区政协文史资料学习委员会主任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2年。从开始熟悉学习文史资料知识,到组织收集资料、撰写稿件、审核出书,主动作为,任劳任怨,深深地爱上了文史资料编研工作。 工作难不怕,就怕不做不钻研。每年的文史资料编研主题,都是一个个新的课题,对于我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机会,也是一种挑战。每一本文史资料从定主题、拿出书方案、征集方案,均是从头策划,需要充实相当多的有关历史知识,我几乎每天晚上都用来看书学习,从不间断。2005年年初,定文史资料出版方案时,我多次请教我市党史办的专家学者。当年正值纪念辛亥革命首义起义95周年,《华容区辛亥革命人物》一书的出版方案一拿出,很快得到了政协领导的认可与支持。 查找文史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何况还是从头查起,为了完成每一个文史主题,我会抓紧时间充电学习,只有自己先学习,才能指导编委会成员们查找、收集、撰写资料、整理资料。 从定方案到拿一本象样的样书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齐全的资料相当关键。查资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耗时最长,也是最要吃苦受累的时间段。记得编辑《华容区辛亥革命人物》的采稿期间,华容城区周边方圆五至十里的地区,我和收集资料的老同志们一起,要么步行,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坐麻木车,鉴于出书时间段的安排,每本书资料的征集时间,写稿和补充资料的时间,必须在九月份完成,所以在村组采访的日子,很多时间总是顶着炎炎烈日。那年到胡家大湾采访时,我转了两次车,又找到麻木坐,为了便于和村里的群众建立感情,配合查找资料,我找了一个西瓜摊,带上两三个大西瓜。在村里连续前后去了五六天。查找资料完毕,走的时候,一位大嫂拉住我的手说,“姑娘,好多人开小车到我们村里来调查资料,我们理都不理,对你可不一样的,以后常来来玩”。 那一年在胡家大湾调研中,在胡家大湾老人们的介绍下,我了解到胡家大湾是属于江南水乡,很多老式的房子都是古老的两层木质结构,了解到胡家大湾的许多方历史名人的故事。同时还找到了相当珍贵的图片和资料,有一张胡廷翼先生的照片,是其侄子从台湾邮寄过来的,胡廷佐将军的老房子,也是在那次查找资料中发现的。《华容辛亥革命人物》出版后,引起了省内外研究辛亥革命文史专家的高度关注,其中许多来源于基层的资料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南京大学图书馆专门来信来函索要书籍收藏。 要做好全区的文史工作,单靠一个人难以完成,建队伍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哪里去找可以从事文史资料调研和写作的人员呢?我到各个乡镇了解情况,让乡镇政协组长推荐人员的同时,我依靠文联协会文昌诗社老师们的力量,在各个乡镇物色写作能力强,比较了解地方文化,喜爱文史工作的退休老师。每一位推荐的同志,我都上门亲自走访,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终于在2010年,我区有10名主要成员的文史工作队伍组建起来,全面深入地铺开2010年《华容区宗教文化》的调研工作。也就是在这年起,以前由区委承办的鄂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华容分会的调研工作,也交给我牵头,一直到2015年,每年都出色地完成了市里交办的调研和写作任务。 凭着对文史资料编研的执着,加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我负责编辑的文史资料编著出版后,得了领导们的认可与好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华容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工作有了更大的起色,每年区财政拿出专项经费支持文史资料的编写,实现了经费从无到有的突破。记得时任政协副主席、主持工作的刘正明同志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只管编书,经费不要你操心”。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做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劲头更足了。我组织采稿、写稿、审编,潜心编书,埋头写作,在浩瀚的史料中乐此不疲。 从事文史资料编辑的过程中,让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让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编辑文史资料的意义和价值。基层的一些文史资料是最直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信息量非常博大,涵盖领域十分广泛。为研究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教育、科技等可提供直接可靠的原始依据。对文史资料的收集和保护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千万年的人类文明史经历过多少社会转型、灾难战乱、朝代更迭,历史上“人亡史佚”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多至关重要的历史信息有意无意地沉没于浩瀚史海,相当可惜。有时,即便是片言断语、片纸只字亦往往是历史转折、契合、承传、轮序的关键,有的甚至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命运安危息息相关。《肖鹄诗稿》的出版,彰显出了张肖鹄其人其事的重要意义,在全省文史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向领导积极推荐出版此书,颇费周折,也是出于对华容重要历史名人事迹的尊重和认可,源于一位从事文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任务,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承担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学识修养和文字功夫以及特有的鉴别赏析能力和研读能力。在完成《华容宗教文化》一书的编写过程中,由于采编队伍的写作技巧和文体思路没有统一,大家交上来的稿子五花八门,在审核稿件和统一文体格式上很下了功夫,我把稿件前前后后地审核校对了五六遍,那些日子里每天晚上都伏案审稿改稿到深夜。 文史资料对于资政纠错、澄清历史,甚至在经济、法律活动中都十分重要而且弥足珍贵。正因为如此,整理和撰写文史资料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笔误。在审核稿件时我会和调研队伍的老师们一起查阅大量的工具书籍,审查年代、数据和有关史实,忠实地对杂乱无序文史资料进行收藏、归纳、整理、研究,用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和治学态度,拿出真实可信的一手资料,让它在区域文化的传承中发出闪亮的光辉。 有朋友问我,在政协搞文史工作呆了十几年,不觉得枯燥无味吗?其实,做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丰富而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和老同志们一起编研文史资料,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坦然面对人生的精神状态,他们吃苦耐劳、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让我领悟到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做文史工作十多年,首先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啃得进书,这让我学会应对工作,创新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也让我更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心态变得平静、平和,从而也多了许多对人生对工作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从而更豁达、从容地面对人生。 作者单位:华容区委统战部 联系电话:1397295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