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陆口靖江王庙(原创) 三国东吴古镇嘉鱼县陆口(今陆溪口)有座“靖江王庙”,始初俗称丁奉祠。庙里祭祀的主人翁为三国时期的东吴后期大将丁奉。三国东吴集团时期,文臣武将,人才云集,特别是赤壁之战前至吴国灭亡,东吴除孙权帝王三驻陆口节度诸军外,先后屯陆口的大将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潘璋、吕岱、吕凯等七位名将,其次就是程普、黄盖、甘宁、凌统、太史慈、韩当、周泰等。在赤壁大战时,丁奉没有起到大作用,也没有名气。当时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为第一阶队;蒋钦、周泰为第2阶队;凌统、潘璋为第3阶队;太史慈、吕蒙为第4阶队;陆逊、董袭为第5阶队。正史《三国志. 丁奉传》中也没记载丁奉在陆口屯驻过及起的作用,只是后世有人评说:“丁奉只是周瑜手下哼哈将,去赤壁山七星坛捉祭东风的诸葛亮就是他和徐盛。”后吕蒙、陆逊在智取荆州一战中,丁奉才有幸与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周泰、徐盛并列为七员大将,但名列第七,也未立大功,倒是潘璋逮了关羽。在彝陵一战中,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朱然沿水路进兵,韩当攻北岸,周泰攻南岸,丁奉也没有派上大用场。可以说,丁奉早期的地位很低,只是一员末将。那么,陆口为什么要为丁奉建立丁奉祠呢(今靖江王庙)?这得要从唐朝名将张巡说起。 张巡(708—757),字讳巡,河南南阳邓州人。唐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历任清和县令、真源县令、太子通事舍人、唐朝名将,雎阳太守。后因抗击“安史之乱”叛军战死于河南睢阳,殉国时身首支离,惨不忍睹。他死后邓州、芮城、睢阳三地民众皆招魂葬之,并奉为神灵。唐肃宗诏赐张巡为“扬州大都督”,立庙祀之。
有一次张巡在战安绿山时获胜,张巡呈明皇帝,“说是丁奉曾托梦显灵助立其功。”唐肃宗(756—761年)盛其忠义,于上元元年(760年)加封丁奉为龙虎将军,各地并数修丁公祠,其中嘉鱼陆口也不例外,并在长江岸口兴建了丁奉祠。清·龙文鼎《重修丁公祠碑记》载:“公讳奉,号承渊,行十三,仕吴为左将军,与徐盛齐名。…后殁而为神,显灵江上。唐·张公巡,守睢阳,夜使壮士砍子奇营。张公在城上,望见火光中,一将策马放弹,杀贼无算(数),心疑之?已而假寐,梦前将来揖曰:‘我吴将丁奉也,感君忠义,故相助耳。’张公惊寤,具陈其事于朝,肃宗追赠张公搜故,表于行所在,封丁公为龙虎将军,遣所在有司,传勅致祭,新其庙宇,即此是也。”
丁奉生为大将,殁而为神,默佑生灵,长江舟船行驶中遇风浪,呼丁奉之名则安然无恙,俗有江汉福星之颂,能保长江水道一方平安,庙殿祭祀兴旺。 自古以来,嘉鱼县陆口是长江边上一个重要的水运交通要塞,丁奉管理水域有方,保护嘉鱼船只的平安,并被陆口沿江一带的百姓奉为“水神”。陆口丁公祠碑记:“公讳奉,号承渊,行十三,仕吴为左将军,与徐盛齐名。”据清.同治五年(1866年)《嘉鱼县志》载:“贵人大贾所上冠带袍裳,皆珠玉罗绮。”丁奉祠距今己有1255年的历史。 相传宋朝绍兴初(1131年)六月十九日,金兀术带领骑兵追赶宋高宗皇帝至陆口长江对面,皇帝急忙雇了一只木船,过江向南陆口行驶江中,突然狂风大作,江浪翻滚,船将覆,宋高宗见此情,只得诚心祷告神灵保佑,片刻只听到江面上叮咚作怪,高帝抬头一望,只见空中落下两银球击向波峰,顿时风息船稳。高宗大喜,心想一定是神灵显佑,船靠岸后逃到了丁家嘴,高帝就四处打听此处有无庙宇。一老者告诉他,陆口江边有一座丁公祠,供奉三国大将丁奉,是我地印山丁家嘴人,很是灵验,今乃其诞辰。宋高宗料定是丁公显圣护驾也。于是便带随从亲自到丁公词敬香谢神。莅祠拜祭后,高宗看到丁公像手握两铁弹,赫然江中定风之物。当时索取文墨,恭敬的赐封奉为“靖江王”。同时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汉时将宋时王飞球定四海,”下联为:“生为臣殁为神神威震三江。” 自从宋高宗御笔亲封丁奉为靖江王以后,为报救命之恩,又下旨在陆口和江北的吕蒙口(原李家口)各重建庙,两座庙隔江相望,陆口将王爷庙改为“靖江王庙”,吕蒙口称“水府庙”,老百姓称靖江王爷,或王爷菩萨。长江上下百里水面上,就风平浪静, 故后 “靖江王庙” 名声显赫。古代造船技术没有现今发达,长江大河行船,时而出事,人们就请神灵来保护一方的平安,就连原蒲圻县(今赤壁市)太平口也在三国时鲁肃筑巩的太平城基上,修建了一座靖江王庙,恭请“水神”丁奉,在此来护佑黄盖湖至太平口水域行船的平安。 陆口丁奉祠始建于江岸威灵显耀的高地凤山监,由于祠庙位于三国古城的陆口长江边,又是通江商业口岸,能接待长江上下官商船只的来往,人们为了航江的安全,必到庙祠祭拜,没有船只肯漏过,香火时为旺盛。据传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南京),水师千总樊泽远在东王府抢到一件龙袍。后樊泽远部驻陆口,常去庙中拜佛,并把龙袍也增送了丁奉神像。龙袍周身盘有三十六条五爪金龙,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陆口古时很繁华,相传明初有十多条街,一万二千多人,时为“饶富甲天下”。正统初(1436年)建镇,隶属县。镇上除丁奉词外,后又逐建了大士阁,龙王庙,俗称水府庙等。 到清.雍正壬子年(1732年),时任嘉鱼知县张其维,《望陆口繁荣景色口占志喜》诗曰:“此地忧凋敝, 前贤意惘然。遗民三户谶,比屋万家烟。絃诵扬墟里,鱼盐满市廛。为官渐抚字,生聚在尧天。”并在他的主持下,都亭辽前后捐金四百两,加上官民协助,将靖江王庙维修悟新。乾隆《嘉鱼县志.1737年》载:“前殿及庙门,又砻石以固江岸庙址。益坚永无崩塌之患,资为此观。”后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决断傅洲尾” 后 ,陆水改道凤山监上游1.5公里之洪庙入江,靖江王庙受江水的冲击,江岸开始严重崩塌,庙宇等古建筑均崩塌于长江之中。到解放前,镇上只有一条小街,人口不过千人。现靖江王庙为改革开放后台商雷耀满先生捐资重建,占地10余亩。殿内主供丁奉大将,还有徐盛、潘璋、吕蒙、陆逊、关羽、周仓、关平等三国人物,供奉的还有观音菩萨、三仙娘娘、杨泗将军、张通清神师爷、财神爷赵公明等多尊佛像。据有关史志载;在古嘉鱼县内靖江王庙有四处,除陆口外,另县城有水西门、灌矶山、小龟嘴等三处,现仅存陆口一处。嘉鱼县有个王爷会,是以船篾业组织的行会,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举行集会,供祭靖江王丁奉。 《嘉鱼地名志》载:丁奉系陆溪镇印山村长冲尹家人,墓葬印山。西北离陆溪口8.2公里。在印山东面,大岩湖西沿两山丘之间有一畈冲田,名长冲,村在冲北侧,相传三国东吴大将丁奉系此村人。印山,是一座小山丘,山高海拔35米,村北有一座山,过去森林茂密,林间有一条羊肠小道。据说三国东吴大将丁奉在此迷了路,一群牧童给他牵马过山,后人将此山称为“引马山”;遂又沿用为引马村名。印山原无山名。三国东吴大将丁奉,“家世江夏(古属江夏郡)之西,乌林之东” 的印山村长冲尹家人,传说他晚年把一颗将军金印丢入山下田畈里,落印处成一小泉,泉水四季不断。因此,后人称此畈为印泉畈,山为印山。又因此泉不是山泉,又名土泉,畈亦名土泉畈。 另据《嘉鱼县志.1993年版》载:虎山乡印山有丁奉墓,墓存。吴元兴元年(264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元年(269年)因与孙皓不睦,旋隐,三年(271年)卒。丁奉死后,其墓葬在印山上。1967年修筑陆(溪口)八(斗角)公路时,墓被掘,墓中骨胳粗大,并有一面护胸镜。据说镜上有字,为孙权所赠,当时已售与武汉市文物商店。丁奉的弟弟丁封,官至后将军,在丁奉之前先逝,也葬在印山村。 丁奉作战英猛,经常勇冠全军,每次都斩将夺旗,也因为奋勇当先常在作战时负伤。后来升为偏将军。252年,吴帝孙权逝世,他的小儿子孙亮继承帝位,丁奉在东兴之战中“雪中拼短兵”,大破侵犯东吴的魏军,被封为灭冠将军、都亭侯。255年,魏将文钦来降,丁奉被任命为虎威将军,257年丁奉力战有功,升为左将军。258年,孙休即位,丁奉与张布受孙休的旨意,除掉了横行朝廷大权的孙琳。丁奉也因此功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260年,丁奉假节并领徐州牧。263年,魏国伐蜀,蜀国灭亡,丁奉引军退回。264年,孙休去世,丁奉与丞相濮阳兴等听从万彧的建议,共同迎立孙权的长孙孙皓为皇帝。丁奉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269年,丁奉再次率军进驻徐塘,谷阳的百姓得到消息,全部撤离,丁奉一无所获。孙皓大怒,斩杀了丁奉的向导官。271年,丁奉逝世。丁奉之前因为身份高贵且功劳很大而逐渐骄横起来,有人因此而诋毁他,孙皓就追究他上次出兵一无所获的责任,把他的家眷流放到临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