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小吃摊 王桂红
鸡叫头遍,父母亲就麻利地起了床,窸窸窣窣进了厨房,开始一天的劳作。那时那刻,我们还睡得正香甜。那是1980年的夏天,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供哥哥上大学,为了我们几个小的读书,把在集体饮食业工作的岗位让给了刚高中毕业的大姐,开始自主创业,在集市上卖早点。那一年,我11岁。 那时候,街上没有门面,母亲的摊点在胡场318国道与通往镇政府的那个十字路路口。每天做生意需要的桌椅板凳,都是我和父亲一趟一趟搬运,他搬大件,我搬小件。遇到下雨,还要赶紧转移,躲到集体单位的屋檐下。后来,木匠出身的父亲做了一个小铁皮屋,四面都可以撑开,可以上锁,才逐步减轻了每天的搬运量。每天的豆浆磨好后,加上蒸锅笼里蒸好的糯米,父亲就挑着架子出了门,那时刻,天正麻麻亮,加上我每天早上帮着挑出去的米粑浆,母亲的小吃摊就开始营业了,父亲是营业员。除了供应糯米豆浆,米粑外,母亲每天还要在家里开油锅,做油饼、欢喜坨之类丰富多样的食品。只是做出来之后,需要我和弟弟妹妹一趟一趟运送,我们是运输队的成员。每到冬天,尤其是刮风下雨的时间,这样的日子就特别艰难。尤其是弟弟妹妹还小,要打伞,要提要端东西,脚下还要防滑跌。有一次,弟弟摔坏了茶瓶,回来后吓得哭,母亲一点都没有责怪弟弟,心疼得不得了,还专门为他买了防滑的塑料套鞋。 母亲做的早点卫生可口,份量足,生意还算可以。公社食堂的师傅有时候为了改善伙食,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在我们家进货。为此,母亲觉得特别自豪。尽管这种批量的供货会让她辛苦,利润也薄些,她也十分乐意。等家里的事情忙完了,父亲要到工厂上班,母亲就接替当营业员。 靠着母亲的小吃摊,哥哥读完了大学,小姐上了技校,弟弟妹妹完成了初中教育,我上了高中又上了大学。靠着母亲小吃摊积攒的财富,母亲后来转行又做起疋头生意,家里盖起了三层楼房,房子的一楼成了商业门面,不再风吹雨淋。弟弟成家立业后,生意正式移交,母亲退居二线,弟弟成了新一代的创业者。 母亲从事早点生意的这些年,正是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市场放开,母亲得以甩开膀子干个体,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让我们兄弟姐妹健康体面成长。母亲诚实守信,注重食品安全,把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赢得顾客的信任与满意,也让我体会到了质量与服务的重要性,使得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深深烙在我的脑海。 遇上了好时代,大学毕业后的我开始基层行政服务工作,一干就是27年,如今的我正从事着就业管理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全国如火如荼推进。经济发展了,商业活了,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商铺店面,众多的创业者在打拼。国家制定了诸多促进创业的好政策,如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的创业一次性补贴政策,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等等。让众多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群众享受优惠政策,我们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稳定就业稳经济,扩大创业添活力。使命在传承,在接力,创业者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