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风险伴随每个人,残疾预防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8月25日设立为“残疾预防日”。
生活中,造成残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车祸、疾病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01
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
02
我们身边主要的致残原因有哪些?
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导致先天性残疾的常见原因有:近亲婚育,遗传因素,子宫内发育缺陷,父母吸毒、吸烟、嗜酒等不良行为,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不当药物,生产中胎儿缺氧、损伤等。
后天性残疾也称获得性残疾,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意外伤害也可以导致残疾,如交通事故、工伤、辐射和其他伤害。
03
常见的哪些毒性物质可以致残?
药物、酒精、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农药等均可以致残。滥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可导致耳聋;酒精和过量镇静药物可引起感觉、情感、智力的改变;“反应停”药物曾在世界上造成了一次新生儿短肢畸形灾难性的流行,致残者多达万人以上;铅中毒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减弱,智商降低;一氧化碳中毒可使大脑缺氧,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继发性癫痫等;砷中毒可导致肢端坏疽;地方性氟中毒可导致氟骨症,造成四肢关节和脊柱的疼痛、变形、僵直,患者劳动能力基本丧失,还有许多其他毒性物质达到一定量或接触时间过长也可致残。
04
怎样预防疾病致残?
人类所患疾病通常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传染性疾病有: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可引起肌肉萎缩、肢体畸形;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影响脑功能,引起失语、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精神失常等;沙眼也是一种传染病,可以影响视力,重者致盲;还有许多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都可能致残。
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措施是:锻炼身体,加强营养,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免受传染病的侵袭。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可导致偏瘫,糖尿病可致视力残疾和截肢,帕金森病可导致身体运动障碍,还有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导致智力下降。
预防非传染性疾病致残,首先要树立爱护身体的意识,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此外还要有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保证每天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摄取低热量、低盐、低糖饮食;坚持每天适量地运动,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戒掉烟酒、毒品,改掉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如身体感到不适或有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和康复;遵医嘱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的监测;按时合理服用药物,避免并发症和残疾的出现。
虽然残障并不可怕,但是能提前预防疾病和伤害的发生,是大家都应该重视的事情。
来源:中国残疾人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