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纪录
大鱼号
3小时前
关注
《黄梅雨竹轩》主编 江尊华 《中国纪录》新闻专栏 於境源 发自湖北黄梅
水磨是一种古老的磨米面工具,主要由上下扇磨盘、转轴、水**、支架构成。上磨盘悬吊于支架上,下磨盘安装在转轴上,转轴另一端装有水**,以水的势能冲转水**,从而带动下磨盘的转动。磨盘多用坚硬的石块制作,上下磨盘上刻有相反的螺旋纹,通过下磨盘的转动,达到粉碎谷物的目的。
在湖北黄梅县停前镇与五祖镇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叫水磨冲。他属于今停前镇三渠村。
为了寻访这个古老的村庄,盛夏的周末,我们黄梅雨竹轩采访组深入这个五祖寺定慧桥下的小山冲。
我们从待建的龙须景区牌楼向北向下步行至龙须河谷,大约海拔落差近百米。跨过新修的龙须桥,我们来到已经没有多少人居住的村庄,路遇一老年村妇,她告诉我,此地即为水磨冲。
当我们问起水磨冲的来历时,这位老人告诉我,是因为龙须河上游有一古老的水磨坊而得名。为此,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我们决定沿龙须河上溯寻找水磨坊。
根据老妇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水磨坊所在的竹林茂密的小村庄。并通过这里三分之一村民年已七十八的聂姓村民,了解到水磨坊已经早年被泥土淹没,已经无法看到这个古老村庄的标志性建筑水磨坊了。甚至说,水磨石被修水利的机械破碎了。为此我们深感惋惜。
为了详细了解水磨冲的历史,我们在凉风习习的山冲竹林旁边与一边整理柴火的聂老攀谈起来。
原来1968年以前这里称作水磨冲大队,辖三个生产小队,是一个诸多杂姓的小山村。1968年以后,水磨冲大队才合并到三渠,统称三渠村。
水磨冲是一个两边是山的山谷,由于水源丰富,谷底天然形成了河床,加之常年山水冲刷,形成了冲积平地,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几百年来,就有百姓沿河定居。水磨的存在,说明当时这个地方人口相对集中,加之这里是五祖寺的山下面,距离寺庙较近,这个水磨的作用就更大了。特别是在寺庙附近没有发现更大的水磨。
据湖北黄梅籍长江出版集团首席出版人梅杰(笔名眉睫)在《废名在黄梅大事年表》博文中记道:1942年 3月……废名的女儿冯止慈参加考试并考上县中,举家乃迁往五祖寺。冬,日军第二次进据黄梅县城,黄梅上乡山区受日军严重威慑,日军炮轰五祖寺,县中解散,废名一家搬到五祖山后水磨冲避难。
如今,水磨冲已经没有昔日的辉煌。丰富的水资源的水磨冲,因为解放后上游先后建有垅坪、蔡田、茅湾三个大小水库,已经变成了吃水都困难的干河床,规划建设中的龙须河景区如果建成,则有可能恢复往日的风采。只可惜,人们已经纷纷离开山冲,水磨冲象众多山村一样,只属于少数老年人留守的地方。
为了验证这些现状,我们根据指引,从山冲往上行一公里,来到茅湾水库,这里虽然是饮水源保护地,但水源有限,小小水库在这个季节也是几乎干涸。只有当地义门陈的始祖明俊墓地孤零零地躺在水库边的仙人掌里,仿佛守护着这个曾经繁忙的风水宝地。
站在茅湾水库边,遥望蔡田水库,想像垅坪水库,再俯瞰干涸的水磨冲,我若有所思,又仿佛若有所悟,人类战胜了自然,改变了自然,但到底是对还是错,要让历史检验才行。
走出水磨冲,经过龙须景区筹建处,我们了解到龙须河景区主要在水磨冲地段,引水建景,恢复生态,还原水磨冲的历史风貌是景区规划之一。相信随着景区的建成,水磨冲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