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时间 : 2019/8/17 12:06:35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徐鸣刚
曾几何时,开始对家里的这碗面魂牵梦绕?
最初,我只知道这碗面,内涵丰富,有面有肉有蛋,鲜甜美味可口,让我垂涎欲滴。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我逐渐认识到这不只是一碗普通的面,而是一碗永存儿时记忆的面,一碗饱含孝心传递亲情的面,一碗传承孝德家风的面。
最先享用这碗面的是爷爷奶奶。那些年,每逢爷爷奶奶过生日,父母亲总要为他们敬上一碗长寿面。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父母亲为了能准时奉上这碗面,很早就开始准备。腊月里,父亲接面匠师傅来家里做挂面。母亲总是早早的把最白净、最干爽、最整齐的挂面挑选出来,先用报纸包一层,再用尼龙纸包一层,然后放置在一个红漆箱子里装好,最后还加上一把锁锁上。爷爷奶奶的生日都是每年九十月间,虽然那时已隔大半年,但由于母亲的精心保管,挂面依然保持新做时的麦香色泽,吃起来一样劲道爽口。
当然,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挂面也有发霉的时候。母亲在连连叹息的同时,拿出手擀面的好手艺,依然能为爷爷奶奶奉上一碗手工切面。不过,端面的时候,母亲脸上写满了内疚和歉意。
那时,面要提前大半年预留,肉和蛋也需要提前准备。记得有一年距离爷爷生日还有10多天,父亲在隔壁垸一户人家建新房时,用做工换回了一块鲜猪肉。为把这块鲜猪肉留存到爷爷生日那天,母亲打起了一场艰辛的“保卫战”。她先是在肉上均匀地撒上一层盐,然后放在竹筐里,用绳子挂在水井的水面上,每天晚上都要提上来看一看肉质是否变坏。这样保鲜五天后,母亲再将猪肉切成四大块,放在锅里煮至半熟,摊凉后依然放在竹篮,挂在井里。
爷爷生日那天一大早,母亲将面煮好了,就吆喝我和妹妹去请爷爷奶奶过来过早。爷爷奶奶自然懂得家庭过日子的艰辛,不愿增添晚辈的麻烦,很要推辞一番。但他们拗不过我和妹妹的横拉硬扯,乐呵呵地“被请过来”了。
爷爷奶奶落座后,母亲立刻笑意盈盈地为两位老人各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碗面堆满了肉和荷包蛋,那一个面香、肉香、蛋香的味道强烈地刺激着了我的神经。爷爷奶奶自己还未动口,就拿起碗分一大半给了我和妹妹。说实话,那时的我心中真是窃喜。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面要等到过年才有。在爷爷奶奶的催促和母亲眼神的应允下,我和妹妹大快朵颐,面香氤氲出一家人的幸福祥和。
一年又一年,父母亲都为爷爷奶奶奉上这碗热气腾腾、内容不断翻新的面。直到1999年奶奶去世了,父母亲每年为他们煮的面从两碗减至一碗,这碗面也一直伴随着爷爷,直到2015年他的离去。
父母亲为爷爷奶奶每年煮的这碗面,就这样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历久弥新。每每想起,百感交集,思量久久!
后来,父亲也享用了这碗面。在我的记忆里,也是大约从小学一二年级时起,每年二月初是父亲的生日,母亲头一天把一切都准备得妥妥当当。父亲生日那天,一大早,母亲就把父亲的一碗长寿面准备好了,也是满满当当、内容丰盛的一大碗,父亲硬是要分给母亲、妹妹和我一些,“恭敬不如从命”,就这样,一家人围着桌子分享着长寿面的快乐和幸福。
时光流转,岁月沉淀。母亲为父亲准备的这碗面恒久不变,满满的祝福,殷殷的真情。直到2016年母亲病重期间,临近父亲的生日,母亲天天问我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其实我们知道母亲心里在想什么,我们都没有说出来,也难以说出来,到了父亲生日的头一天,母亲把我叫到她的床头,用微弱的声音提醒:“明天是你爸的生日,不要忘了给爸爸煮一碗长寿面”,我强忍着眼里的泪花,不停地向母亲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照着母亲以前煮面的做法,开始人生第一次为父亲煮长寿面,送到父亲面前,父亲推辞硬是不吃,我哪里不知道,父亲是忧心母亲的病情,吃不下。在病床上的母亲,依稀感觉到外面客厅里所发生的一切,示意父亲来到她的床前,让他吃下这碗面。面对这个场景,我鼻子酸酸的,不敢再看下去。转过身,父亲红着眼圈也从母亲房间里走了出来,拿起这碗面,一个人独自到厨房里背着我们,吃着平生最难以下咽的一碗面。过了十多天,母亲带着未能最后一次给父亲煮长寿面的遗憾永远离开了我们。
从此,母亲为父亲煮长寿面的重任,就交到了我和妻子的手上。现在,无论在老家还是在县城,每年父亲生日,我和妻子都会照着母亲的样子,为父亲送上一碗象征平安健康幸福的长寿面。只是,母亲生前的生日,我没能为她煮上一碗长寿面,这也成了我毕生的遗憾和愧疚。
如今,轮到我们夫妻享用这碗面了。自结婚那年,我也学着父亲给母亲煮长寿面的样子煮给妻子。刚开始,妻子还不习惯,认为挺费事儿的,就是过个生日而已,随便吃点什么都可以。于是,我从我家长寿面的渊源,谈到家风的传承,讲得头头是道,妻子拗不过我,吃下了这碗面。从此,我们夫妻过生日,彼此为对方准备一碗长寿面已成传统惯例。渐渐长大懂事的女儿,也在慢慢认识、理解家里的这碗面。 |
|